「口岸是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要節點。生產全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動,是粵港澳大灣區全面緊密合作的基礎前提。」5月1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王守睿在「深圳市口岸通關改革創新研討會新聞通氣會」上指出,深圳市口岸辦將群策群力,打造「口岸+」,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正式發布,深圳市口岸辦為全面深化口岸改革創新,打造與大灣區定位相匹配的國際化高標準標杆口岸,將於5月21日聯合深圳市委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福田區政府舉辦「口岸通關改革創新研討會」
據了解,在該研討會召開之前,深圳市口岸辦已經組織召集深圳市直單位、駐深查驗單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港方代表、進出口企業代表等相關部門舉辦了5場預備座談會,匯聚多方智慧,探索口岸運行機制、體制、模式等方面的創新路徑,拓展大灣區建設背景下的深圳口岸工作新思路。
計劃取消皇崗口岸、文錦渡口岸和沙頭角口岸貨檢功能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進實施,內地將與香港全方位合作,深港兩地聯繫更加密切,對現有過境交通承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貨運方面,《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中提出「調整公路口岸分工,形成深港跨界公路交通西進西出、東進東出的總體格局」要求,深圳市針對口岸功能定位不明確、承擔過境交通量與設計量不相符等現狀問題,計劃對現有陸路口岸功能定位進行調整。
目前設想的調整方案為在羅湖口岸和福田口岸純旅檢功能不變的情況下,保留深圳灣口岸貨檢功能,取消皇崗口岸、文錦渡口岸和沙頭角口岸貨檢功能,調整後東部跨境貨運車輛統一由蓮塘口岸出入境,西部跨境貨運車輛統一由深圳灣口岸出入境,即為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
在客運方面,2018年全年,經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2.52億人次,日均69.0萬人次,同比增長4.2%。據相關部門預測,未來跨界旅客總量會持續增長,約為現狀的1.5—2.5倍;且將呈現深圳中西部地區的跨界旅客通關流量所佔比例較高,高端的商務和就業出行的比例有所增加,跨界貨運交通量穩中有降等趨勢。
深圳市口岸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關流量的進一步增加,給優化口岸布局方面提出了相應課題。
首先要優化口岸功能,在口岸功能分工上做到差異化。比如福田口岸是主要服務深圳市內客流的,皇崗口岸是主要服務城際客流的,寶安機場口岸主打服務城際客流,深圳灣口岸則是側重公路車輛的跨界運輸。
其次要完善口岸布局,做好深圳西部地區新口岸的規劃建設。此外,要進一步提高深圳中部口岸的通關效率,主要是接入城際線,接入地鐵,提高交通的紓解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要預留口岸發展彈性。
皇崗口岸、沙頭角口岸將重建,蓮塘口岸第三季度具備開通條件
「優化口岸布局,需要在側重各口岸不同功能的基礎上,做好現有口岸的升級改造以及新口岸的建設開通等,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從而為大灣區建設提供優質、高效的口岸通關服務保障。」深圳市口岸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現有口岸方面,皇崗口岸位於深圳市福田區南端,2003年1月實行旅檢24小時通關,是我國第一個實行24小時通關的口岸,也是目前深港之間唯一運行的24小時通關口岸。皇崗口岸建成至今已30年,雖經改造但通關環境與深圳城市形象不符,通關效率和查驗模式也難以滿足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深港各資源要素便捷流通的需求。
深圳市已計劃對皇崗口岸進行重建,並由原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牽頭開展了深港科技合作創新區空間規劃和皇崗口岸重建專項規劃研究。
沙頭角口岸於1985年建成啟用,由於使用時間較長,該口岸消防、空調系統和旅檢樓用電線路等設施設備陳舊老化。口岸旅檢樓多處牆、地面出現裂縫和不均勻沉降現象,存在安全隱患,深圳市計劃對沙頭角口岸聯檢樓拆除重建。目前《沙頭角口岸重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編制完成,目前正在會同鹽田區政府進一步優化方案。
新口岸方面,蓮塘口岸於2013年11月正式動工建設,目前總體工程(除「一站式」項目建設外)基本完成,場地配套完成總工程量95%,已進入查驗單位設備安裝階段,力爭在2019年第三季度具備開通運行條件。
逐步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推動邊檢和海關信息共享
「在強調口岸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同時,也要突出抓好通關機制『軟聯通』,力爭在監管流程優化上有所作為,制度機制創新上有所突破。」深圳市口岸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旅客查驗模式上,目前深港陸路口岸的模式為「兩地兩檢」和「一地兩檢」,旅客通關需要多次上下客和排隊,通關不便且所耗時間較長。為便利旅客通關,深圳市正探討研究在具備條件的陸路口岸逐步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查驗模式。
「國務院辦公廳到深圳調研時,提出了五條先行先試的政策,其中一條就是針對皇崗口岸重建。特別強調,重建後的皇崗口岸查驗模式一定要往前一步,要更大的創新。」
深圳市口岸辦在前期徵求過各家單位意見時,各相關單位都表示願意為深圳市建設成為先行示範區做出各自應有的貢獻,但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與香港方面做好銜接,特別是涉及法律法規層面銜接;二是涉及對口岸查驗設施設備的二次改造,這需要各相關單位共同研究、評估。
「長期以來,提到通關模式創新,我們通常想到的是深圳和香港之間的創新,但其實,查驗單位之間的數據、資源、信息共享方面也是通關模式的創新。」原來有海關、邊檢、檢驗檢疫3家查驗單位,現在關檢合併後,邊檢和海關之間的信息共享仍然是有潛力的。
此外,要主動搭建信息資源平臺,推動口岸監管部門資源整合共享。結合「智慧口岸」項目建設,抓住查驗部門整合和營商環境優化的契機,主動搭建口岸通關信息平臺,整合口岸查驗現場信息資源,推動海關和邊檢的查驗信息共享。
打造口岸經濟帶,與香港形成「一小時交通圈」
「深圳口岸眾多,所有口岸都不是孤立的點,也不僅僅只具有通關功能,要把口岸的經濟功能、統籌功能,還有試驗功能都用起來,做好口岸之間的統籌規劃,才能發揮合力。」深圳市口岸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怎樣打造口岸經濟帶?首先要利用好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合作平臺,便利香港居民來深發展、香港青年在深創業;其次要重視做好口岸之間的統籌規劃,可以考慮將福田區和羅湖區各自的區位優勢及重點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大口岸經濟帶,一起推進口岸發展。
羅湖區擁有羅湖、文錦渡及在建的蓮塘口岸,是深圳市擁有口岸數量最多的區。2018年8月,羅湖區提出了規劃建設口岸經濟帶的舉措,包括拓展羅湖口岸客流集散功能,構建過境通關、交通樞紐、觀光遊覽、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複合城市服務功能。
發揮文錦渡口岸商業優勢,輻射周邊片區打造消費體驗新商圈。把握蓮塘口岸開通機遇,發揮「一站式」通關模式的獨特優勢,形成香港與大灣區東部地區「一小時交通圈」的核心樞紐。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何雪峰
【圖片】魯力
【通訊員】陳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