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月14日0時~7時,北京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例;6月13日0~24時,北京市新增確診病例36例、無症狀感染者1例。
2. 截至6月14日24時,北京市共新增51例本土確診病例,均直接或間接與新發地批發市場有關。
3. 6月14日23時,北京市懷柔區官方政務社交媒體發布消息,截至6月14日22時,懷柔區共開展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點行業核酸檢測3476件,結果均為陰性。
4. 6月14日,北京市民政局下發通知,再次收緊北京養老機構防疫措施,家屬探訪須預約,相關人員篩查並檢測核酸,禁止採買未經市場監管部門檢測的食材。
5. 6月14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表示,按照北京市教委的相關安排,初高三學生考試前14天結束學校生活,進行居家複習。其他已返校複課的學生可自願選擇居家學習。
6. 6月14日21:50,北京市應急管理局等五部門發布通告,各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安排新發地密切接觸者14天內到崗上班。
7. 6月14日19時,北京市豐臺區副區長張婕通報,北京市共採集新發地市場相關人員咽拭子樣本8186件,已完成5803份咽拭子檢測,檢測結果全部為陰性;新發地周邊小區的4.6萬名居民已檢測了10881人。
(新發地周邊居民正在接受核酸檢測。來源:新發地附近小區居民)
8. 張婕還通報,嶽各莊市場的155件環境樣本為陰性;京深海鮮市場海鮮區包括三文魚交易攤位的283件環境樣本、186人的咽拭子樣本,合計469件樣本,結果均為陰性。
9. 6月14日11時,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介紹,將對發熱就診人員全部進行核酸及抗體檢測、CT和血常規檢測。
10. 6月14日報告的8人中,有3人在新發地市場工作,1人曾前往新發地購物,2人在同一餐飲公司工作,還有1人在玉泉東市場工作,餘1人仍在流調中。
(以上消息綜合整理自: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央視新聞、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第一財經、北京青年報、北京日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1、 新發地病毒基因測序發現來自歐洲方向
「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發現病毒是從歐洲方向來的,初步判定與輸入性有關。但病毒到底怎麼來的,還無法確定。有可能是汙染的海產品或肉類,或者進入市場的人通過分泌物進行傳播。」
——北京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組成員楊鵬研究員
(來源:央視新聞)
2、三文魚等海產品致人感染證據不足
「我個人判斷,國內無症狀感染者一直存在,加上全球疫情仍在快速蔓延,外部輸入風險依然較大,所以第一種(已經感染的人是疫情源頭)的可能性比較大。第二種(市場內被汙染的海產品或肉類是疫情源頭)不是沒可能,但是海產品和肉類食品都是死的,新冠病毒適合的宿主必須是活的,否則難以繁殖,而且病毒數量會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少。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出現了近半年,沒有明顯證據表明,牛羊肉、禽肉、海產品等人類食物鏈中的常見食品是主要傳染源。」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衛生中心主任董小平
(來源:人民政協報)
3、此次疫情的病毒毒株與歐洲的毒株相似
「從人採取的病毒來看,像歐洲的變異性,可能跟歐洲、俄羅斯或東歐的這些毒株比較相似,也和我們東北發現的比較相似,但是現在沒有證據,有哪個人是從這些地方傳來的,所以這個暫時作為一個探索的方向。」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曾光
(來源:曾光教授個人社交媒體)
4、現在判斷疫情源頭還為時過早
疫情源頭還需要更多的數據,需要詳盡的現場流行病學材料和基因測序的全序列的數據。「現在判斷為時過早。」至於中間宿主,目前還難以鎖定。「僅僅發現三文魚案板上有病毒,還遠遠不夠,要發現中間宿主肺臟或者消化道等臟器內的病毒,以及發現病毒複製的證據才可以。汙染不等同於攜帶。」
——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
(來源:財新網)
1.國內一新冠疫苗初步臨床結果出爐
北京某企業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有新進展,Ⅰ/Ⅱ期臨床揭盲,受試者共743人,初步結果顯示該疫苗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臨床研究負責的機構為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目前該企業正爭取儘快啟動III期臨床研究。
(來源:北京日報)
2.牛津研發疫苗有望在3個月後上市
牛津大學主管新冠病毒疫苗測試的貝爾教授表示,研製的疫苗最早將於2020年9月底上市。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主創團隊】
策劃:張寧
編輯:陳韻伊、王鳳靈、張寧
排版:王中強/運營:鄭敏群
統籌:葉正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