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轄區內1200餘名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如果超過12小時用水不足0.01立方米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消息一出,網友紛紛喊話:全國推廣!
不進門就能掌握老人情況
「這幾天都沒看到張阿婆,打電話也不接,急死人了!」江蘇居民區的孫阿姨是一名與獨居老人結對的志願者,由於近來聯繫不到自己結對關心的對象,便前往居委會反映情況。
居委會通過大數據反饋,即刻了解到,張阿婆近幾日是未出過家門,但家中近日用水記錄正常,聯繫不上或許存在其他原因,於是,居委會主任與孫阿姨一起前往她的家中了解情況,原來張阿婆有些耳背,所以孫阿姨打的幾通電話都未接到,且近來膝蓋的老毛病復發,走動不便,所以近期才沒有出門。
沒進家門的居委會工作人員是如何掌握家中老人情況的呢?秘密武器就是老人屋內安裝的一隻智能水錶。
智能讀水錶儀和門磁的終端直接接入街道「一網統管」平臺,一旦超過24小時未開門或12小時用水情況低於水錶讀取0.01,後臺就會響起預警,「一網統管」平臺會及時將信息反饋給街道和居委,在收到政務微信的信息警報後,居委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並將核實情況上報街道責任科室。
如此一來,打破了街道以往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電話、上門關愛獨居老人的傳統模式,通過「一網統管」平臺嵌入為老服務新功能,全面輻射轄區內所有獨居老人的安全監測雲管理。
江蘇路街道現有戶籍人口5萬餘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萬餘名,佔街道總人口數的39%左右,屬於人口深度老齡化的社區。街道按照「優質+均衡」的發展目標,近年來不斷完善為老服務設施和服務資源的均衡布局,構建社區老年人居家生活圈、鄰裡互助圈、居村活動圈、社區託養服務圈和街道層面綜合服務圈五個層級為老服務「一站多點」的服務模式,同時打造「街道-網格-居委」三個層級的為老服務網絡,從而提升社區綜合為老服務能力。
更多智能設備彰顯關懷
工作人員說,從今年6月起,江蘇路街道開展為老服務應用場景試點工作,提升轄區內智慧養老服務水平。
86歲的獨居老人張奶奶家參與了試點,家中新增了智能設備。「本來,街道裡與我結對的志願者就經常上門陪我聊天。現在安裝了『四件套』,也是為了我的安全著想。」張奶奶口中的「四件套」是本次「一網統管」平臺嵌入為老服務的新功能。她最愛的就是「煙感器」,「老了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前面好幾次把忘記了燒東西,有了這個煙感器,能報警提醒我。」張奶奶笑著說。
無獨有偶,近日虹口區歐陽路街道的工作人員走進81歲的任阿婆家,為她家的電錶安裝一款智能斷路器。這塊小小的晶片能自動分析老人的用電習慣,從而生成個性化的用戶畫像。一旦發現老人家裡長時間無用電或者用電異於往常,系統立刻通過算法分析異常原因,並推送給提前設定的緊急聯繫人。同時,平臺對於老人用電安全也會有告警提示。一旦發現用電量過載過荷,系統會自動斷電,從而減少獨居老人由於用電不當引發火災等事故的發生。
新技術新手段的注入,讓養老服務變得更為「貼心貼肉」。有了像「智能水錶」「智能斷路器」這樣的高科技設備,加上電話、上門的方式關愛獨居老人的傳統模式,在智慧照護、安全監護、健康管理等多樣化的居家養老服務中下足「繡花功夫」,能夠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安全。
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後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智慧養老有「智商」講「情商」,從細微處見真章、於平凡處守初心,做到設施可達、信息可知、服務可及、情感可依。我們期待著智慧養老能夠把養老服務帶到老人的身邊,更落到老人的心裡,讓廣大老人在上海這座智慧且溫暖的城市中安享晚年。
【來源:上海市民政局網站】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