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備受矚目的澳交所傳來新進展。國家發改委在就全國政協提案答覆的函稱,研究探索在橫琴建設澳門證券交易所,對落實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相關任務具有積極意義,將會同有關方面積極參與相關工作。
珠澳情緣何以歷久彌堅?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認為,血脈聯繫是不可忽視的先天基因。他期待,區域融合進入發展攻堅期,一些澳門與內地制度的屏障和壁壘,或可通過深合區找到突破口。
被譽為澳門版「納斯達克」的澳交所傳來新動向,這為珠澳合作打開了新的想像空間。
「珠海經濟特區因澳門而生,橫琴新區因澳門而興,自設立以來就擔負著服務『一國兩制』和服務澳門的使命。」珠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郭永航如是表示。
在多年攜手的基礎上,珠澳合作正駛入快車道,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深合區」)蓄勢待發。但與此同時,隨著合作進入深水區,需要破解的難題也愈發凸顯。
站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開局的交匯點上,謀建深合區,「深」的秘訣在哪裡?秉持「據澳門所需,傾珠海所能」,珠海可為澳門產業多元化做些什麼?
開創新局,深合區將帶來什麼
珠江口以西,珠海與澳門毗鄰而居,時間的車輪記錄著兩地攜手發展的印記。
2000年,珠澳共建的蓮花大橋通車,閉塞已久的橫琴島敞開懷抱。2003年,全國第一個跨境工業區——珠澳跨境工業區經國務院批准開建。2009年,《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出臺,橫琴新區啟動開發建設。
近年來,在珠澳兩地先行先試的探索中,一系列跨境創新舉措落地,路相連、關相通,合作機制屢屢突破,產業項目「全面開花」。
珠澳情緣何以歷久彌堅?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認為,血脈聯繫是不可忽視的先天基因。「相比深港合作是『雙城』,珠澳合作則是『連城』,珠澳雖然有著不同的城市系統、地方運行體制和法律文化習慣,卻彼此深度連結和溝通,擁有連體嬰兒般的血脈聯繫。」
在此基礎上,經濟互補性讓珠澳兩地真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旅遊博彩業為主的澳門經濟,產業結構單一,兼有土地面積狹小的限制,產業擴展的空間有限;而面積較大、開發較少的橫琴島背靠珠江西岸和內地市場,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提供了承接空間,資源優化配置後迸發了強大的發展動能。」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分析稱。
時至今日,新的機遇再度來臨。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爐,明確提出「發揮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專門指出「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
謀建深合區意味著什麼?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澳門經濟學會理事長柳智毅認為,從現狀來看,珠澳合作已經打下堅實基礎,但在打基礎的過程中也碰到不少問題,而建設深合區就是要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一石激起千層浪。概念一出,粵澳深度合作區便迅速成為熱門話題,在大灣區內引發熱議。
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看來,一方面,深合區呼應了珠澳合作逐漸由淺層邁向縱深的現實;另一方面,隨著珠澳合作進入深水區,不僅合作難度增大,面臨的問題也可能更複雜,愈加考驗改革者的智慧。
深合區能帶來什麼?梁海明期待,區域融合進入發展攻堅期,一些澳門與內地制度的屏障和壁壘,或可通過深合區找到突破口。
叩問未來,「深」的秘訣在哪裡
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深」無疑是個關鍵詞。如何在「深」字上下功夫,變粵澳合作的「加法」為共贏的「乘法」?
「這個『深』可能在制度層面,也可能在具體遊戲規則制定上,但無論如何,最後都要落到營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好生活上。」丁力說。梁海明則認為,深合區要發展,離不開法制保障和人才聚集,「深」應該體現在法制運用,體現在人才吸引上。
在國家發改委的公開發文中,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包括構建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管的體制機制,優化「分線管理」政策,探索在民商事法律適用、貿易等領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打造與國際規則高度銜接的營商環境等。
按照決策部署,珠海將從建立新體制、打造新環境、發展新產業、建設新都市、締造新生活「五個新」上入手,與澳門共同推動粵澳深度合作區落地建設。
深合區蓄勢待發,優化「分線管理」和離島免稅是備受關注的焦點。
在2011年《國務院關於橫琴開發有關政策的批覆》中提到,「創新通關制度和措施,將橫琴與澳門之間的口岸設定為『一線』管理,橫琴與內地之間設定為『二線』管理,按照『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的原則實施分線管理。」作為兩地規則銜接的一大突破,分線管理的初衷是打破壁壘,實現珠澳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的跨境自由高效便捷流動。
但必須承認的是,由於部分領域制度壁壘的存在,具有創造性意義的分線管理政策尚未達到預期效果。截至2019年底,橫琴僅有4家企業累計享受了4000萬元的免稅額度。「目前,該政策僅對進入橫琴的生產性貨物實行免稅或保稅,而澳門和橫琴都是以服務業為主的地區,政策供給與發展需求出現錯位。」橫琴新區發展改革局副局長王彥坦言。
優化分線管理的必要性顯而易見,這也是珠澳目前正極力突破的一道關。
今年5月,劉藝良等10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實施深度放開「一線」、嚴格管住「二線」的管理模式——放開「一線」,各類貨物及行李物品以免稅或保稅方式進入深合區,並在區內自由流轉;嚴管「二線」,從內地進出深合區的貨物統一按規定辦理報關手續,行李物品接受電子監控、隨機抽查。
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早在2009年橫琴新區剛剛成立時,類似設想就已被提出。「當時,橫琴居住人口不多,對外通道只有橫琴大橋,橫琴幾乎是座獨立的島,人員貨物管理相對簡單。但出於多方面考慮,擔心嚴管『二線』對長隆項目或是內地進入橫琴的人流產生不利影響,遂決定不往後退。」該人士表示,如今,隨著入出橫琴通道漸多,風險增大,嚴管「二線」對監管部門而言難度相當大,但仍需努力推動。
「備受消費人群關注的離島免稅,目前須待政策東風,但在操作層面上更易實現。」上述人士稱,橫琴旅遊項目眾多,如若實施離島免稅,在購物上給予一定的免稅額度,將有利於刺激消費,積聚人氣帶動周邊產業。「只要中央將這一政策賦予橫琴,海關制定具體監管方案即可,在海南能管,在橫琴也一樣可以管。」
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珠海已錨定未來的方向:到2025年,以橫琴為主平臺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到2035年,粵澳融合發展新都市基本建成。
邁向深合區,最美的風景,在下一程。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梁海明
在人才普遍成為稀缺資源的今天,深合區要大量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還需革新思維,在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方面下功夫。
目前橫琴推行「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個稅差額補貼,但內地人才在橫琴工作未能採用澳門稅制。建議參考深港做法,對在深合區澳企工作的內地專業人士,給予多次往返澳門籤證;並爭取對在橫琴澳企工作的內地職員也採用澳門稅務政策,吸引全國各地優秀人才前往深合區工作、創業。此外,建議加快對海外人才專業認證制度建設,吸引外國人才和海外澳門人才回流。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謀建粵澳深合區:珠海可為澳門做什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