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三媽」——下洋媽祖
張炳南
關於媽祖,閩臺兩地普遍流傳著一句話:「大媽」湄洲,「二媽」仙遊,「三媽」下洋。
媽祖姓林名默(也有人叫他默娘),祖籍世居福建省莆田縣賢良港(今莆田忠門港裡村)。她是五代閩都巡檢林惟愨的女兒,生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相傳她曾救過許多海上遇難的漁船民。傳說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日,年28歲的林默娘辭別諸姐,渡海往湄洲島最高處,端坐羽化升天(今島上存有石刻「昇天古蹟」及對聯「仙去人間留聖跡,靈昭海表望慈航」)。當地人感她的恩德,尊她為護海女神,立廟奉祀,先後又有歷代皇帝封她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現在國外稱她為「中國女海神」,國內稱她為「海峽和平女神」。
原先,湄洲島上媽祖廟有三尊媽祖寶像,人們分別稱之為「大媽」、「二媽」、「三媽」。後來「二媽」被仙遊人扛走去奉祀。有一年,一艘下洋(現惠安縣張坂鎮下洋村)的漁船到湄洲灣討海,船上漁民到湄洲島媽祖廟進香,瞻仰媽祖慈容,受媽祖生前救人的事跡所感動,既連夜偷請「三媽」下船到故鄉下洋來奉祀。湄洲人發現媽祖廟裡的「三媽」寶像不見了,斷定又是被人扛走,立即開船出海追尋。忽然海面煙霧瀰漫,看不清方向,看不到目標,只好點頭返航。
下洋漁民把「三媽」請到下洋後,先安放在當地鳳山的鳳穴裡,供人奉祀崇拜。這個鳳穴是個天然石室,頗為寬敞,人們可以自由出入,稱為「後房透小廳」。
事後,湄洲人探知「三媽」系被下洋漁民請走,既僱船派人來交涉,要把「三媽」再請回去。下洋人提議:媽祖要留或要去,應該由媽祖自己出主意。湄洲人覺得有理,遂同意。遂即找來兩隻細瓷的碗(稱料絲碗)作「信杯」,說:媽祖要去,瓷碗要破;媽祖要留,瓷碗不破。結果用瓷碗在石盤上連卜三次,瓷碗完好無損,說明媽祖願意留下,湄洲人也就沒有意見了,建議下洋人立廟奉祀。
於是下洋人在鳳山腳下建一座廟宇,奉祀媽祖,稱為「三媽下洋宮」,以後又稱為「下洋三媽鳳陽宮」。廟宇的大門向北開著,表示下洋媽祖「三媽」的祖家是北面湄洲島上媽祖廟,「三媽」身居境外,不忘故裡。
以前,下洋媽祖「三媽」到湄洲島媽祖廟「割香過爐」(交換香爐裡的香火),湄洲島媽祖廟要開中門迎接她回祖家;同去的人要帶糖果去分給「三媽」祖家的親人,稱為「分面前」(即見面禮);「割香」時只要交兩塊銀元作費用。而其他地區的媽祖到湄洲島媽祖廟「割香」,是從邊門進去的,還要交幾十塊銀元的「割香」費。
閩臺兩地同胞和海外僑胞中,有許多人尊媽祖為海神。在祖國大陸的沿海和臺灣省以及在南洋的許多地方都建廟奉祀媽祖,尤其是在臺灣,媽祖廟多達三百多座。媽祖的故事在臺灣海峽兩岸世代相傳。以前,閩臺兩地漁船民常來下洋媽祖廟進香膜拜。沿海漁航船上也供奉媽祖神像,並在神龕兩邊貼一副對聯:「身居湄洲真顯赫,神鎮寶船保平安。」橫眉寫 著:「海國安瀾」。以祈求媽祖保佑航海平安,順風得利。
相傳下洋媽祖廟建造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有一塊「聖旨牌」,系清康熙皇帝敕封時題刻的「賴封天上聖母」的木匾,現已不存。還有一座雍正年間重修廟宇時立的石碑,現已不知去向。現在廟裡還保存一隻清乾隆戊辰(公元1748年)的石雕香爐。廟殿兩邊石柱上有副藏頭對聯:「霞舒錦繡昭天德,洋透湄洲壯聖居。」(「霞洋」即「下洋」別稱)。
相傳下洋媽祖廟初建時只有「頂落」,後來擴建為上下兩落相連。有一年,下洋海面漂來一艘沒人駕駛的空船,人們說它是「王船」(意既「神船」),只用四個人就把他扛進媽祖廟奉祀,後來不知道是香客點的香灼或燒金紙(冥鈔)不小心,「王船」失火,許多人要把他扛走,竟扛不動,所以連廟宇的下落也遭火焚毀。後來鄉裡發動捐款重修。現廟內有塊石碑,記載著捐款重修的碑文。
1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日是媽祖羽化升天一千年的日子,閩臺兩地成千上萬的同胞在湄洲島媽祖廟隆重舉行紀念活動。湄洲島媽祖廟特地贈送給下洋媽祖廟「三媽」一面錦旗,上面繡著「海峽和平女神」。惠安小岞薌劇團在下洋媽祖廟舉行紀念演出,也贈送錦旗一面,上面繡著一首詩:「天鳳依然立霞山,上蒼授旨南海間。聖地遺蹟靈千古,母儀慈德澤萬家。」1988年臺胞郭卜瑞發願重修「下洋三媽鳳陽宮」,並親自來這廟進香和探討重修事宜。回臺後捐贈一座高大的銅金爐,現擺在殿前供香客燒金紙之用。還把一面繡有一首詩的錦旗掛在殿內,紀念他曾來此進香膜拜,詩中有「聖宮名揚旅臺郭」之句。下洋三媽鳳陽宮依山傍水。拾階而上,至山頂,近看村舍參差,田疇錯落;遠望波濤滾滾,漁帆點點;一派漁村美麗風光,令人心曠神怡。往北直上,便是「三媽」祖家湄洲;往東航行,即到海峽彼岸臺灣。隨著我國深入改革開放,必將有許多臺胞來此膜拜「海峽和平女神」,同時尋勝、訪古、觀光、旅遊。
來源丨惠安文史資料第七輯
整理丨鄭曉東
發布丨惠安文獻館
【關於我們】
惠安文獻館一直專注於
大惠安地方文獻徵集、整理、開發、研究工作
已形成和建立
較為完整的本地區地方文獻收藏體系
保存並記錄下惠安完整的發展歷史進程
關注本土文化,保護地方文獻;
在時光流逝中,一起留住鄉愁!
版權聲明
惠安文獻館致力於傳播惠安文化,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朋友圈,平臺所有文字僅限於個人學習及研究,不得用於商業行為!轉載請與我們聯繫,禁止未經允許用於他處!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若不慎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容!
投稿、轉載、投訴,聯繫微信wcyang0595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了解更多惠安往事
↓↓↓ 點一下在看
讓我知道 你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