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傳統民俗之一,在我國各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口味和喜好,同時也是各地特色之一,端午將至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做粽子嗎?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什麼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係。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粽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最開始吃粽子是在寒食節這一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之所以端午節要吃粽子只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定的一個說法而已。到了現在還有一些地方會在清明節前一天和清明節當天吃粽子。
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詩人,由於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為了寄託哀思,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有哪些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驅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紀念屈原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屈原是戰國時楚人,當他看到國家將亡時,於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老百姓划著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並將米飯撒到江中,防止魚蝦侵害到屈原。於是有了端午節,有了龍舟競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版本,是說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敵在江中追趕他的小船,將他殺害後,裝在麻袋中深入江底。為了掩飾罪行,偽作了懷沙一篇遺文,傳言屈原是自殺。但老百姓心中有數,於是也有了端午節,划船是暗示小人們追殺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將屈原捆綁並投入水中。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功名得中
因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光宗耀祖
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什麼粽子最好吃
北京派。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西安派。蜂蜜涼粽子始於唐代,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
臺灣派。品種甚多,有白米粽、綠豆粽、叉燒粽、八寶粽、燒肉粽。
汨羅派。湖南汨羅傳說是粽子發源地,汩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著稱於世。
閩南派。廈門、泉州的燒肉粽、鹼粽皆馳名海內外。所謂「燒肉粽」,就是要趁熱而食的粽子,熱食則更有風味。
海南派。海南粽子與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鹹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
嘉興派。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
蘇州派。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
四川派。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其口味當然獨特,故成為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一。
廣東派。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餡料主要是鹹蛋黃、冬菇、花生、五花肉及蓮子等,是傳統裹蒸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