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臺灣《大佛普拉斯》成了一匹黑馬,席捲海峽兩岸各大電影節,舉辦眾多獎項,並擊敗「血觀音菩薩」獲得五項金馬獎。這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最好的中國電影,沒有一部。
或許正是因為太現實,這部電影無法跨過大陸電影的「門檻」,只能在一些網站生存。
但它仍然不能熄滅人們對它的熱情。已有16萬人看到並參與了豆瓣的評選。豆瓣的得分為8.7分,好於94%的戲劇和97%的喜劇。
這應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我很難興奮,不是因為別的什麼,而是因為電影的標籤給了喜劇。
事實上,把一部黑色喜劇和一部黑色幽默電影概括成一部喜劇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黑色幽默電影沒有所有權和標籤,只能依靠他人生存。太殘忍了。《大佛普拉斯》只是一部披著喜劇外衣的悲劇。
肚皮錢和醃菜,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社會邊緣的兩個人,每天都是看電視、撿電視,翻翻別人丟失的成人雜誌,在超市吃過期午餐。在電視這個小世界裡,兩個人唯一的錯覺就是攝影師在雜誌上拍攝的精美照片。
當電視機壞了,唯一的幻覺頻道關閉時,兩人乾脆拿出了廠主的錄音機。
這是介紹。這家工廠的老闆黃奇文是一位從美國留學歸來的「高端人士」,專門從事佛像和藝術作品。最近,他每天開車出入各地,不僅生意興隆,政治關係也火爆。黃老闆運氣很好,行車記錄儀裡擺滿了貨物,記錄了他的許多浪漫情事。
王才和蔡倩也通過這扇窗戶打開了一條新的通道,但他們也看到了一些不該看到的東西,導致了這場致命的災難。事情的秘密藏在佛陀裡面,但佛陀的完成卻把秘密封閉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佛與大陸不同,在臺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上世紀80年代,臺灣佛教文化空前繁榮,男女老少都走上了佛教修身之路。同時,在不經意間,它強化了整個社會中產階級的色彩,弱化了解放的本色。
佛教文化崇拜開始成為中產階級的一種娛樂方式,並很快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最終以佛教慈善活動理論為發洩社會權力和財富,成為上層社會和統治者日常社會交往和職業意識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