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普拉斯》是我最近幾年看過最好的華語電影。(上篇)

2020-12-12 廢腦看電影

兩年前,臺灣《大佛普拉斯》成了一匹黑馬,席捲海峽兩岸各大電影節,舉辦眾多獎項,並擊敗「血觀音菩薩」獲得五項金馬獎。這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最好的中國電影,沒有一部。

或許正是因為太現實,這部電影無法跨過大陸電影的「門檻」,只能在一些網站生存。

但它仍然不能熄滅人們對它的熱情。已有16萬人看到並參與了豆瓣的評選。豆瓣的得分為8.7分,好於94%的戲劇和97%的喜劇。

這應該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我很難興奮,不是因為別的什麼,而是因為電影的標籤給了喜劇。

事實上,把一部黑色喜劇和一部黑色幽默電影概括成一部喜劇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黑色幽默電影沒有所有權和標籤,只能依靠他人生存。太殘忍了。《大佛普拉斯》只是一部披著喜劇外衣的悲劇。

肚皮錢和醃菜,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社會邊緣的兩個人,每天都是看電視、撿電視,翻翻別人丟失的成人雜誌,在超市吃過期午餐。在電視這個小世界裡,兩個人唯一的錯覺就是攝影師在雜誌上拍攝的精美照片。

當電視機壞了,唯一的幻覺頻道關閉時,兩人乾脆拿出了廠主的錄音機。

這是介紹。這家工廠的老闆黃奇文是一位從美國留學歸來的「高端人士」,專門從事佛像和藝術作品。最近,他每天開車出入各地,不僅生意興隆,政治關係也火爆。黃老闆運氣很好,行車記錄儀裡擺滿了貨物,記錄了他的許多浪漫情事。

王才和蔡倩也通過這扇窗戶打開了一條新的通道,但他們也看到了一些不該看到的東西,導致了這場致命的災難。事情的秘密藏在佛陀裡面,但佛陀的完成卻把秘密封閉了。

值得一提的是,大佛與大陸不同,在臺灣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上世紀80年代,臺灣佛教文化空前繁榮,男女老少都走上了佛教修身之路。同時,在不經意間,它強化了整個社會中產階級的色彩,弱化了解放的本色。

佛教文化崇拜開始成為中產階級的一種娛樂方式,並很快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最終以佛教慈善活動理論為發洩社會權力和財富,成為上層社會和統治者日常社會交往和職業意識的突破口。

相關焦點

  • 《大佛普拉斯》是我最近幾年看過最好的華語電影。(下篇)
    兩年前,臺灣《大佛普拉斯》成了一匹黑馬,席捲海峽兩岸各大電影節,舉辦眾多獎項,並擊敗「血觀音菩薩」獲得五項金馬獎。這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最好的中國電影,沒有一部。或許正是因為太現實,這部電影無法跨過大陸電影的「門檻」,只能在一些網站生存。
  • 這個2018最好和2019最值期待華語片榜單,臺灣電影成績單亮眼
    豆瓣今天(12月21日)發布了2018年度電影榜單這一年在大陸影院裡幾乎是完全「神隱」狀態的臺灣電影,以及金馬系電影,卻在2018豆瓣年度電影榜單裡,極為耀眼年度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和最受關注的院線電影,都來自豆瓣評分高達9.0的《我不是藥神》《我不是藥神
  • 《大佛普拉斯》:這部臺灣限制級電影直面貧富差距
    認真安利一部華語小成本電影《大佛普拉斯》 一個華語電影為什麼取這樣一個「洋氣」的名字呢?是因為導演之前拍過一個叫大佛的短片,而這部電影是大佛的加強版,所以用了「plus」的諧音《大佛普拉斯》作為片名。一句話總結電影就是「小小的行車記錄儀引發的一場大大的危機」現在每臺車上都有行車記錄儀,它記錄了你的出行路線,違規行為甚至隱私。你在車上與人違法交易的通話,出軌偷情的聲音,全部被記錄在案,當有一天你的行車記錄儀視頻被人看到的話會發生什麼呢?
  • 電影《血觀音》和《大佛普拉斯》
    2017年10月13日,電影《大佛普拉斯》在臺灣上映,一個多月後,《血觀音》上映,兩部類型相似,內容雖不同,卻同樣精彩的電影不約而同地被看過的影迷拿來做比較。耐人尋味的是,在第54屆臺北金馬影展上,獲得10項提名觀眾口碑極佳的《大佛普拉斯》卻不敵獲得7項提名的《血觀音》,後者將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最佳女配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一一收穫囊中,成為金馬最大贏家。究竟哪一部是你心中的最佳,相信還是要看過才能知道。
  • 黑白電影就是黑馬影片?《大佛普拉斯》憑什麼獲得5項大獎?
    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一部黑白電影作品橫空出世。它既沒有名導演加持,更沒有我們所熟識的演員出演,沒有多大的投資,卻成為了最大的黑馬。提名十項領跑,並且一舉拿下包括最佳新導演在內的五項大獎,這就是——《大佛普拉斯》。
  • 豆瓣2010年代電影佳片榜出爐 《我不是藥神》獲華語片第一
    豆瓣2010年代電影佳片榜出爐 《我不是藥神》獲華語片第一2010年代電影佳片榜,盤點了近10年來豆瓣電影華語片20佳、豆瓣電影外語片20佳、《電影手冊》電影10佳、《時代周刊》電影10佳和MetaCritic電影50佳,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喜愛的電影。
  • 《大佛普拉斯》 :展示人性「荒謬」和「荒誕」 更新臺灣電影面貌
    電影《大佛普拉斯》海報參考消息網2月8日報導 西媒稱,黃信堯執導的電影《大佛普拉斯》大獲成功,令他成為臺灣電影界的新星,得到李安、侯孝賢、蔡明亮等國際導演的肯定。據埃菲社2月6日報導,黃信堯1973年出生於臺灣重要文化中心臺南市,2014年他的短片《大佛》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當時擔任評審的導演鍾孟宏看中其獨特的黑色幽默與臺灣生命力,主動提議將其發展為長片。鍾孟宏也為該片擔任監製。
  • 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的《大佛普拉斯》,黑白的人生,彩色的夢
    前段時間,各國家或者地區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角逐的電影,都一經確定,很多地方選擇了很多優秀的電影,都是大導演大製作的電影,但是唯獨中國臺灣地區,角逐奧斯卡的電影是一部新導演拍攝的文藝片。這就是黃信堯導演的《大佛普拉斯》,這部電影是黃信堯導演的第一部長片。
  • 《大佛普拉斯》,震撼你的不只是車震!
    上個星期,第三十七屆香港金像獎舉行,金像獎的熱潮雖逐漸消散,除了「平平無奇古天樂」,冷水妹還被一部電影吸引住,大家有注意到這部被譽為自《一一》後最重要的臺灣電影嗎?它就是:「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獲得者《大佛普拉斯》!
  • 分享一部電影《大佛普拉斯》
    《大佛普拉斯》出來,很多人都說這是臺灣資本主義底層群像,批判現實主義,我覺得導演黃信堯可能一開始沒有想那麼多,而是以一種類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生活的本原,用他獨有的幽默的方式,對抗一點人間的苦難。人有沒有高低之分?從《大佛普拉斯》的表象來看,高低分的特別明顯,就像黑白和彩色一樣。
  • 這才是文藝片良心,《大佛普拉斯》十年內諷刺窮富差距最辣的電影
    而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則將故事核心聚焦在窮人和富人的生活差異上。在今年的金馬獎上,《大佛普拉斯》獲得十項提名,最終斬獲五個獎項,其中包含兩AN最佳電影獎。是什麼樣的一部電影能讓金馬獎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今天我跟大家來一起聊一聊。
  • 《大佛普拉斯》無緣56億,卻獲得金像獎兩岸最佳電影!
    >2018年春節檔內地票房報收56.5億,對比去年增幅67%,一片繁榮景象。就在春節檔電影席捲內地票房的時候,一部臺灣本土電影悄無聲息的在網上流出資源。這部影片不可能在內地大規模上映,56億票房也輪不到它分一杯羹,但它卻在金馬獎拿到十項提名,五項獲獎,在豆瓣獲得了8.4的高分。
  • 5部臺灣電影推薦,不看後悔系列
    這5部臺灣電影象徵著華語電影的最高水平。如果你曾被臺灣」智力低下「的新聞欄目迷惑,認為他們的電影也毫無深度,那你就錯了,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5部臺灣電影絕對是頂尖中的頂尖。1.《目擊者之追兇》名聲大噪的那部西班牙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和這部來自臺灣的《目擊者之追兇》頗為相似,《目擊者》同樣反轉反轉再反轉,氣氛緊繃,懸念詭異,命運翻覆,和西班牙的那部神作相比,這部電影其實更有著幽暗的底色。2.
  • 《大佛普拉斯》一個承包臺灣金馬獎的電影!
    沒看過電影的人,可千萬別被這名字誤導了,這部影片和宗教沒有關係,和社會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影片以小人物的視角,反映了官商勾結、草菅人命的醜惡現象。這部影片聲、光、影可以說配合的很完美了,不然也不會被提名九次、斬獲五項金馬獎。
  • 近年來少有的華語佳作,《大佛普拉斯》為什麼獲得眾人青睞?
    沒想到當初這樣的決定,反而讓黑白電影多了滿滿韻味。《大佛普拉斯》藉由電影中的看似莊嚴的大佛,卻不知暗藏了什麼玄機,用大佛代表一個根植在臺灣人心中的權威,黃信堯希望觀眾藉此反思不可挑戰的權威之下,更值得深思的真實面貌。
  • 《大佛普拉斯》:反抗失效的年代,失敗者的犬儒哲學
    《大佛》初上映時,臺灣片商高調打出宣傳語「臺灣影壇36年來首部正港臺語神片」(臺語/閩南語「正港」即「真正」),大陸影評人更不吝贊其是「近幾年最好的臺灣電影」乃至「今年最好的華語電影」。果不其然,這片一舉拿下2017年五項金馬獎,看過的朋友都作「笑中帶淚」的推薦。臺媒說《大佛普拉斯》講的是臺灣魯蛇(loser)的「沒有辦法」哲學。
  • 《大佛普拉斯》角逐奧斯卡,導演說從業近20年不喜歡拍人物
    「我想把臺灣的當下,人們存在於世界上的荒謬拍出來。」「對我來講,我只是把生命中這些真實的影像,濃縮幻化成他們兩個在警衛室裡面。」——黃信堯黃信堯,1973年臺南出生,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畢業,創立「出日頭音像農場」,目前亦為紀錄片工會之常務理事。代表作有《大佛普拉斯》、《唬爛三小》、《多格威斯面》、《帶水雲》、《沉沒之島》等。真實與荒誕本是對立面,而導演黃信堯的作品中卻透著荒誕的真實感。就像他講了個笑話,而你卻哭了。
  • 豆瓣8.6分 被網友列為2017年度最佳華語片,你看過嗎?
    2017年臺灣上映一部黑白電影。這年代還用黑白片拍電影的大部分都是文藝片,這類電影不是追求黑白電影時代的那種膠片的質感,就是有特殊的表達。例如姜文的《鬼子來了》,全篇用黑白,最後人頭落地以後看到的世界才是有彩色的。這樣的神來之筆的結尾,可以算的上中國電影的最好的結尾之一。
  • 第54屆電影金馬獎《大佛普拉斯》,我只想說我看臉紅了!
    《大佛普拉斯》這個名字的由來帶著隨意的戲謔感。導演黃信堯最初以短片《大佛》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被當時擔任評審的導演鍾孟宏看中,於是便發展成了PLUS版,《大佛普拉斯》由此而來。《大佛普拉斯》同時也帶來了加長版的勢能,在2017年金馬獎上一舉拿下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音樂5座大獎,成為第54屆臺灣金馬獎的一匹黑馬。戲謔歸戲謔,琢磨起來卻又別有一番味道。影片中的大佛高大宏偉,頂天立地,大有將人間百姓籠罩之感,從導演想要表達的主旨上看,大佛也許並不具備普度眾生的宗教性質,但有「穹頂」的意味。
  • 年度華語電影來了《血觀音》這三個女人演技炸裂!
    ,一度使臺北各大院線場場爆滿,同時獲得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的首肯,實屬不易,可以說是一部年度必看的華語電影!。【影評】《大佛普拉斯》講活在地獄的人,《血觀音》講活在人間的鬼。絕對年度最佳華語電影之一。「世上最可怕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披著貪金錢富貴的外衣,實則是對愛的貪婪。「血」與「觀音」本是矛盾至極的,而合在一起的「血觀音」就是在象徵著那些披著慈悲善良的外衣卻行著殘忍血腥勾當的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