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一個主權國家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政府和民眾普遍認為能代表該國的國家意志、民族意志以及政府意志的歌曲,主要用於鼓舞和歌頌一個民族的偉大民眾。每當國歌響起,很容易喚醒內心的自豪感。
然而,戰爭時代當敵國的國歌在本國土上響起時,恨意總會湧上心頭。抗戰期間,很多老兵對日本國歌記憶猶新,認為日本國歌聽起來像葬禮哀樂一樣,而且很短。老兵們的說法沒有錯,日本國歌確實很短,只有四句,翻譯成中文只有28個字,名字叫《君之代》。
日本國歌的日語原文是這樣的,「君が代は,千代に八千代に,さざれ石の,巌となりて,苔の生すまで。」翻譯成漢字為,「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稍微了解一下日本政體,就知道這首國歌是歌頌日本皇室的。作為世界上傳承歷史最為悠久的皇室,日本天皇家族綿延不絕,這首國歌也暴露了當時日本天皇的野心,希望天皇用永遠能統治下去。
《君之代》作為國歌沒有多長時間,1998年8月日本國會眾參兩院通過了《國旗國歌法》,將「日章旗」和《君之代》分別定為日本的國旗和國歌。據日本方面的解釋,《君之代》的填詞來自《古今和歌集》和《和漢朗詠集》,這兩本詩集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作者不詳。
《君之代》最初誕生於明治維新時期,當時日本擁抱西方,可沒有所謂的「國歌」。1869年左右,英國軍樂團教師約翰·威廉芬頓在日本橫濱工作,當他聽說日本沒有國歌時大為驚訝,於是他跟日本樂團成員們不停強調國歌的重要性。
約翰·威廉芬頓還表示,如果日方有人提供歌詞,他可以為其譜曲。日本樂隊領導認為約翰·威廉芬頓的建議很好,他邀請來自鹿兒島縣的炮兵上尉大山巖來填詞,此人當時頗為學識,而且對古詩詞有深入研究。大山巖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很快第一首《君之代》的填詞結束了。
約翰·威廉芬頓拿到填詞後,譜寫了曲子,但是這首《君之代》韻律跟如今的差別很大。1870年,《君之代》在一次演出上登場。1876年,鑑於民眾認為《君之代》缺少作為國歌的莊嚴感,大家要求修改。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海軍樂隊指揮官中村祐庸向政府提出建議,皇室最終決定新的國歌樂律必須以宮廷表演的風格為主。1880年11月3日,這天是明治天皇的生日,皇室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在奏樂環節,《君之代》修改版首次在慶典上演奏,最終它就成為了日本的國歌。
參考資料:《君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