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去偽求真向察網的獨家投稿】
前段,針對網絡論壇少數人為資本家塗脂抹粉的言論,筆者寫了《去偽求真:淺析資本家群體》一文,對現代資本家群體的共性、生產途徑和同工人的關係進行了簡單的剖析和揭露,文章發出後,照例遭到了幾個反馬小丑的圍攻,他們採取混淆概念、亂解詞義、牽強附會、掩蓋事實等卑劣手法,極力為資本家鳴冤叫屈,為僱傭剝削洗地,胡說什麼當今世界資本家同工人是平等互利關係,根本就不存在剝削與被剝削關係,認為《資本論》過時了,甚至指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錯誤理論。其言論之荒謬,令人恍如隔世。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和言論,是因為有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理論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吸收上,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則基本處於邊緣失聲狀態,這是造成經濟私有化、政治自由化、思想多元化的根源,是西方和平演變戰略在中國理論界的具體反映。針對這種背離黨的初心,瓦解黨的根基的自由化思潮,習近平總書記近幾年來在不同場所反覆要求全黨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要精讀馬列原著,要一生都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一生都悟馬克思主義基本道理。目的就是要提醒全黨始終堅持《黨章》、《憲法》規定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它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和資本家剝削的本質,是無產階級實現自我解放的理論依據。因此,它是每一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者必須認真學習掌握的馬克思主義重要理論之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筆者中學時期的政治常識課,也是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的必修課,雖然談不上精通,但對其基本常識還是熟記於心的。因此,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能夠明辨是非,站穩立場。這裡,筆者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和相關概念入手,簡要地分析和揭露資本家殘酷剝削工人的手段和實質。
一、簡單解釋幾個相關概念
1、「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是關於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的同時,創立了勞動二重性理論,第一次確定了什麼樣的勞動形成價值,為什麼形成價值及怎樣形成價值,闡明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從而為揭示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創立剩餘價值論奠定了基礎。
2、「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就是人們在一定的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如農民生產糧食,工人製造機器,商人銷售貨物等等,具體勞動創造出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沒有質的差別,只有量的差別,即體力或腦力的消耗,抽象勞動只有凝結到商品中才能形成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的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方面。具體勞動反映人和自然的關係,是生產商品的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勞動的社會屬性,表明勞動多少和勞動時間長短,反映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其勞動的關係。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揭示了勞動的二重性。
3、「剝削」:剝削指一些人或集團憑藉他們對財富的佔有或壟斷,強制性地剝奪那些沒有或者缺少財產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的勞動成果和個人財產,也就是富人壓榨侵奪窮人的財產。自從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後,剝削就以制度形式產生並持續存在,直到人類創建社會主義社會後,隨著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建立起生產資料公有制,才逐步消滅剝削制度。
4、「僱傭勞動」:指無產者把勞動力作為商品以契約(合同)的形式出賣給資本家並提供剩餘價值的勞動。亦稱工資勞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於工人的勞動力成為商品,他們的勞動就具有僱傭勞動的性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的基礎。
二、勞動力商品與剩餘價值
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所消耗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在任何社會裡,勞動力都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因素。但是,勞動力並不從來就是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勞動者必須有人身自由,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二是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一無所有,既無生產資料,也無生活資料,必須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只有資本主義社會才具備這兩個條件。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勞動力既然成了商品,也就和其它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由於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必須消費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所以勞動力的價值可以還原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馬克思指出:
【「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81頁)】
具體說,包括維持勞動者自身、家屬子女以及接受教育和訓練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及費用的價值。即勞動力價值是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勞動,就是創造商品、創造價值的能力。這正是勞動力商品特殊的使用價值。一般商品在使用時,如糧食、衣物、生產工具等,隨著使用價值的逐漸消失,它的價值就消失或轉移了。而勞動力商品在使用(即勞動)中不僅能創造出自身的價值(即勞動力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二者之間的差額就是剩餘價值。可見,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商品,就是看中了勞動力商品的這種特殊的使用價值。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無償佔有就是剝削。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在購買勞動力商品時,根本不會讓受僱者知道生產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因此,僱工的勞動力商品價格——工資額只能由資本家來決定。而工人的工資通常是在勞動之後支付的,工資額表面上是以工人的勞動時間和勞動技能、熟練程度來計算的,這就給人造成了一種假象,好象工人出買的是勞動,工資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工人的全部勞動都得到了報酬。實際上,工人作為商品出賣給資本家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而且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只是相當於最低的勞動力價值的可變資本部分,而不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多出來的剩餘價值部分則被資本家無償地佔有了,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
三、什麼是「資本」
資本家之所以能夠無償地佔有工人的剩餘價值,是因為他手裡掌握著貨幣和廠房、機器等生產資料這些資本。但是,貨幣、廠房、機器等並不天然就是資本,資本家要使自己的貨幣能夠增值並轉化為資本,就必須用貨幣購買勞動力商品,把生產資料當作工人活勞動的吸收器、作為對工人剝削的手段。由此可見,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是進行資本主義剝削的前提。因此,從本質上說,「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係」(《資本論》第1卷,第834頁),也就是資本家對僱傭工人的剝削關係。
馬克思根據「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不同作用,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不變資本是指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是藉助於工人的具體勞動,把它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不會發生價值量的變化。
可變資本是指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僅能通過僱傭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購買勞動力所支出的那部分價值,而且能生產出比這個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餘價值。可見,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不是資本家墊支的全部資本,而只是可變資本。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
四、資本家如何剝削工人
勞動力進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以後,資本家同勞動者的關係就發生了根本變化。
【「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象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資本論》第1卷,第200頁)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就是工人替資本家勞動的過程,是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勞動者的勞動屬於資本家,並在資本家的支配和監督下進行勞動;二是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結果,生產出某種使用價值(商品)。但是,生產使用價值並非是資本家追求的目標,他們的目標是生產出剩餘價值。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不生產出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就不能投入市場交易,產品沒人買,價值和剩餘價值也就無法實現。
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過程也是價值增殖過程。工人在生產過程中,不僅把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而且在同一過程中創造出新的價值。以生產皮鞋為例,資本家用一天80元的工資僱傭了一個工人操作製鞋機生產皮鞋,假如一個小時可生產一雙皮鞋,而生產一雙皮鞋需消耗包括原材料、工具、機器損耗折舊、稅費、房租水電和產品合理利潤等等總額100元,如果一雙皮鞋售價120元,那麼就等於工人一天80元的勞動力商品價格(工資)只需用用4小時勞動即可創造出來,這就是說,工人勞動4小時便能創造出與資本家所付工資等值的勞動力價值,如果這樣,資本家只能在保本基礎上獲取合理利潤,這個合理利潤指資本家組織生產應得的用於維持自己和家庭子女基本生活必需的利潤收入。這樣的生產過程是不可能實現價值增殖的,資本家也不會幹的。資本家花了80元錢購買了工人一天的勞動力,他絕不會只讓工人只勞動4小時,必然是儘可能地通過契約等迫使工人勞動8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使工人創造的新增價值超過勞動力本身的價值。假定僱傭合同規定的一天勞動時間是8小時,那麼工人實際生產皮鞋就是8雙,同樣每雙皮鞋售價120元,8雙可賣960元,減去8雙的成本利潤800元和工人工資80元,剩餘的80元就是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由於資本家一般為規模化生產,僱傭工人的數量一般是幾十上百,甚至成千上萬,所以其累計剝削的剩餘價值是驚人的。資本家就是通過生產過程中對工人剩餘價值的剝削來完成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的。
五、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兩種基本方法
資本家為了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總是採用各種殘酷、狡猾的手段儘可能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其實現途徑主要有兩種:絕對剩餘價值的產生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產生。
1、絕對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勞動日,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兩個部分。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一天的勞動時間越長,剩餘勞動時間就越多,剩餘價值率就越高。或者採用提高勞動強度的方法迫使工人進行緊張的勞動,在同樣長的時間裡支出更多的腦力、體力,生產出更多的產品。這種靠延長工作日增加剩餘勞動時間或提高勞動強度變相延長勞動日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
2、相對剩餘價值:延長勞動日和提高勞動強度的方法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勞動者的反抗後,資本家採取了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方式提高剩餘價值率。即在勞動日長度一定的情況下,通過革新設備、改進工藝和強化管理等方法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縮短必要勞動時間。這種在勞動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價值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技術發展緩慢條件下的主要剝削手段;相對剩餘價值的產生是在資本主義發達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採用的主要剝削手段。總之,在整個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資本家總是兩種方法同時並用,不斷加重對工人階級的剝削。正如馬克思指出的,
【「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7頁)】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決定性動機是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有限的生產資料和財富絕大部分逐步聚集到了極少數大資本家手裡,普通勞動者根本沒有資金和資源等條件去自主創業,即使從事小作坊、小商販在資本壟斷下也難以發展和存活。隨著城市化的迅猛發展,廣大城鎮勞動人口下崗失業,鄉村農民失地進城,使有人身自由沒有經濟來源的無產者大量湧現,他們為了生存只能被迫選擇向資本家出賣勞動力換取生活資料,從而使勞動力市場永遠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況,為資本家剝削勞動者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即使科技再發達,自動化水平再高,只要存在僱傭制,剝削就不會消亡,直到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
【去偽求真,察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