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和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確定適應消費升級需求支持「網際網路+旅遊」發展的措施。「促銷費」再次成為國常會重要議題。而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首要引擎也是穩促擴升消費。近年來,我國內需對經濟的總體貢獻率均在70%以上(2019年為89%,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7.8%,亦是經濟三駕馬車之首)。
因此,即使面對經濟結構性下行壓力加大疊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逆全球化等逆流,只要消費穩,則經濟民生基本盤就不會出大問題。
但在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期,不少消費者心理預期下降甚至悲觀,出現「供給端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需求端不敢消費、不願消費」,加之文旅商康養等消費場所對人流限制,呈現出消費抑制、消費需求重振滯後於供給復甦、穩促擴升消費滯後於投資擴容提速的態勢。
01 經濟下行,旅遊上行
▲ 旅遊飄紅。在《2019年旅遊市場基本情況》顯示,2019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入出境旅遊總人數3.0億人次,同比增長3.1%;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6.6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人民幣,佔GDP總量的11.05%。
▲ 出境遊回流,國內遊仍有增量空間。中國旅遊研究院在線《中國出境旅遊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我國出境遊規模達到1.55億人次,出境遊客境外消費超過1338億美元。據有關專家預測,新冠肺炎疫情有望在疫苗上市後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也許2022年人們可以重新背上行囊出境旅遊。換言之,對於不少周遊列國的中國遊客而言,未來1-2年的時間依然只能在國內愉悅身心,這也對國內旅遊城市、旅遊景區、旅遊從業者而言也是重要的窗口機遇期,如何保住國內遊基本盤、吸引出境遊回流,成為疫下解危見新局的關鍵。
▲ 網際網路+旅遊成為新增量。新冠肺炎疫情為數位化按下「快進鍵」,在我國經濟遭遇疫情非常態失速時,唯有數字經濟成為超常規的增長動能。居家戰疫使得越來越多人適應和習慣非接觸式服務、在線辦理業務、在線消費、行動支付等智慧生活。5G、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等新一代數字科技在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得到大規模場景應用。直播帶貨、數字景區、數字博物館、數字景區預約、行動支付、網絡借貸等網際網路+旅遊新業態、新應用、新服務迅速風靡。
▲ 長尾客戶旅遊消費潛力巨大。我國長尾用戶規模大,智能投顧在中國未來可期。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國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另外,中國繳納公積金的人群只有1.4億;中國大學生的比例只有8%;中國有5.5億農村常住人口;2019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077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6523元。我國過億的市場主體絕大部分是小微企業。長遠看,長尾客戶始終是支撐穩促擴升消費的主要動力。
需要關注的是,長尾客戶也可以認為是「沉睡」的消費者,由於手上「餘糧」不多,計劃消費、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費佔比較高,但有限次的嘗鮮類消費訴求高,規模效應顯著,所以東南亞一些旅遊國家、國內一些旅遊城市往往會為長尾客戶提供旅遊優惠價格,滿足其對零售價格高、海島遊等新奇旅遊的需求。
傳統金融主要服務20%的頭部客戶(大中型企業、富裕個人),服務佔比80%的長尾客戶(小微企業、普通公眾)則面臨著獲客難、風險甄別難、操作成本高的挑戰。新技術、新金融讓長尾用戶也能平等享受金融服務。近年來網絡借貸風行就是明例。
02 網際網路消費信貸與消費信託、消費眾籌的機會
▲消費金融戰疫勝疫。我國金融市場正處在半管制狀態向全面市場化開放轉變階段,正經歷經濟金融化和金融數位化的雙期疊加進程。而消費也在經歷消費金融化和金融生活化的雙期疊加進程。消費金融以小額、分散、精準、高效、救急(應急)為顯著特點,是消費產品服務促銷工具和金融增值手段,核心是改變傳統貨款兩清商品交易方式,通過消費金融化、金融生活化運作,實現消費和金融兩種資源跨越時間、空間配置產生便利、高效、額外收益等增值,讓消費者得便宜佔實惠,讓商家去庫存增收益,徹底扭轉消費者與商家的傳統對立對抗關係,使得商家、金融機構、消費者成為共享互惠的利益共同體,逐步實現「按需定製、精準營銷、批量獲客」,則快樂生產、快樂消費不是奢求。
目前消費金融有信用卡、消費貸、消費分期、現金貸、消費類資產證券化、消費信託、消費眾籌、消費返還、消費責任保險等九大模式。
▲網際網路消費信貸促進長尾客戶旅遊消費。由於圍繞旅遊+的文旅商康養、吃住遊購娛等消費場景具有體驗性、消費金額較高、真實消費等特點。金融機構可以為若干旅遊消費場景提供消費信貸利率優惠、減免,引導更多金融機構用戶到某些旅遊城市、旅遊消費場所消費,相關商家返傭給帶來流量的金融機構,實現共享利益、讓利消費者的多贏。同理,若干旅遊消費場景指定為某些金融機構用戶提供價格優惠和服務便利,也能為金融機構業務擴容導流。通過降低一次性消費成本,有望為旅遊消費場景增加一大批中低收入旅遊消費者,穩促擴升旅遊+綜合消費。
另外,金融機構可以探索開發特定旅遊+網絡借貸產品,將機票、酒店發票、景區門票、旅遊購物發票等消費憑證和旅遊文明記錄作為重要徵信依據,提高遊客在shopping時在線申請獲批消費信貸的效率和體驗性。數字人民幣消費分期、行動支付+消費信貸+商戶返傭等新模式也可在試點試驗。
▲消費信託、消費眾籌聚中高端消費者。在一些中高端酒店公寓及集預防、特色醫療、健康管理、康復、養老、養生於一體的康養基地探索消費信託或者消費眾籌,嫁接預付型儲值卡和分時度假等理念,吸引更多中高端投資者參與,進而促進傳統地產項目由簡單居住或者旅居功能轉向為真實消費需求的投資者提供「消費權益和投資收益」複合回報。
百家號編輯:川博士(感謝閱讀,歡迎關注百家號和交流合作)
作者 劉洋研究員,消費金融學派發起人,消費新時代與金融科技、產業金融研究專家,廣義消費金融、消費新時代、消費區塊鏈等理論提出者,2017十大新金融暢銷書作者,暢銷書新經濟新金融三部曲(《區塊鏈金融:技術變革重塑金融未來》《消費金融論》《網際網路消費金融》),《實戰理財:讓你的財富滾起來》《股民隨身寶》《2016浙非產能合作發展報告》等10多部財經暢銷書作者,20多家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政府機構、新聞媒體聘任的專家顧問、研究員、兼職教授、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區塊鏈與產業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數字經濟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近年來承擔各類研究諮詢智庫項目200多項,報刊雜誌發表文章100多篇,自媒體發發表原創文章400多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財經、中華工商時報、經濟等幾百家媒體轉載、採訪和報導其學術觀點,培訓、演講500多場,學員百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