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城縣宣和培田村,注重保護古民居建築群。該建築群以其獨持的構思,精緻的建築,濃鬱的客家人文氣息,堪與永定土樓、粵東圍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築文化經典之作。
宣和古稱河源峒。宋紹興三年(1133)連城置縣,宣和屬汀 州府管轄。培田,位於宣和鄉河源溪上遊的吳家坊。數百年來,培 田客家人以耕讀為本,尤其到了明清時期,培田人文經濟達到了空前鼎盛,有140多人入庠中舉,19人入仕,大商賈多戶。
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築群主要有六座學堂、兩座書院、三庵、兩廟、兩牌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築和20座古祠、30餘幢民居,以 及一條千米古街、五條巷道、兩條貫穿村落的水圳組成。建築大都形成於培田村鼎盛的明清時期,其整體布局已具相當水準,宗祠、住屋、寺院、牌坊、街巷、水道、橋梁等村莊建築之需均考慮周到,配置得體,壯觀和諧。就各式建築而言,其建築功用、外觀構造、裝飾色彩,均為上乘之作。
漫步培田古街,衡公祠、久公祠、昌亭公祠,在宏公祠、畏巖公祠、樂庵公祠等20幾座百年古祠,目不暇接,各祠堂門廬精巧華麗。祠廟建築重於門廬構造,有「三分廳堂七分門廬」之說, 其結構鬥拱壘撐,立石柱雕梁,架飛簷鬥角,安紅門畫彩棟,懸金字牌匾,縷雕窗牖牆屏,刻石柱楹聯,繪木壁漆畫,甚是富麗堂皇。正廳置錮金神龕祀德高望重先人牌像。外兩坪石獅石鼓分踞兩側,更添祠廟肅穆莊重。
村中間一座高堂大屋為「九廳十八井」建築——官廳,又稱侍衛府。九廳十八井是客家人傳承北方庭院建築風格,適應南方多雨潮溼氣候及自然地理特徵,採用中軸對稱布局,廳與庭院結合構造的大型民居建築。其廳、井布局科學合理,各廳各有功用。 上廳供祭祀、族長議事,中廳接官論政,偏廳接客會友,樓廳藏書課子,廂房橫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住、居、教於一 體。官廳四周青磚防火牆古樸厚重,門樓前兩坪石獅石鼓危坐,石旗杆挺立,照牆圓圍,月增清碧,五進廳堂層層疊疊。
村東南角是一座比官廳更大的九廳十八井建築——大夫第, 又稱繼述堂。該建築始建於1829年,歷11年建成,佔地近7000 平方米。中廳天井鋪有接官用的過道用內兩坪兩側的花廳雲牆極具特色,飛簷走角的雲牆,飾以琉璃花格漏窗,旁邊題詩作畫賦詩聯。以起居會友為主的花寬敞明亮。三合地板不潮不凍,平整潔淨.冬暖夏涼。數排橫屋衛生通暢。
村尾竹木蔥蘢處築有南山書院。書院古樸典雅,環境清幽,始建於明成化年間,乾隆三十年改建,校舍面積約8000平方米。明清以來,一批名士曾被聘執教於此。明清興科舉,書院培養了 140 餘名秀才,步入仕途者19人,官至五品者七人,其中有翰林、誥封大夫、教諭、巡檢、守備等。民國時期,有四名學子留法勤工 儉學,有三名學子進入黃埔軍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共培養大中專學生270多人。因之,南山書院被人譽為「汀州客家文化搖籃」。
培田古民居建築群是明清時期優秀建築群落,具有極高的建築品位、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對研究明清時期客家地區的政治、 經濟、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價值。隨著連城縣旅遊事業的發展和客 家學研究的深入,培田古民居建築群的重要價值已日益凸現,影響日漸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