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要去喜馬拉雅?因為山就在那兒。為何我們要去印度?因為那是玄奘求法之地,那裡還有玄奘引以為傲的那爛陀。行走在喜馬拉雅的雲水間,一邊走一邊看一邊想,不識雪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南亞次大陸北端的尼泊爾,是一片被神秘雪山圍繞的寺廟之國。「尼泊爾」一詞在梵語裡指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家園,在我國唐代時被稱之為「泥婆羅」。在地理位置上,尼泊爾北鄰中國西藏,其他三面則與印度接壤。這個國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多元文化的匯聚之所,其宗教文化也在多年的洗滌與淬鍊後形成自己獨特的魅力和風格。
作為文明古國,尼泊爾創造出了獨屬自己的燦爛文明和光輝歷史文化遺產。境內分布著約三十多個民族,有二十四種語言和一百種方言,國民將近九成的人都是虔誠的教徒,主要的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即便是現代的尼泊爾人,對於自己的宗教信仰依然十分虔誠,在他們心中,無論是佛教還是印度教都是尼泊爾悠久歷史和神話傳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神靈的崇拜已融入他們的骨血之中。尼泊爾人堅信神明與他們同在,並尊崇「與人為善」的教義。此外,由於深受印度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影響,人的高低貴賤被分為四等,每一個人都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深以為然。
尼泊爾的印度教主要包括溼婆崇拜、毗溼奴崇拜以及性力派女神崇拜三大類。其中對於起源於尼泊爾早期基拉底時代的性力派女神,人民的崇拜尤為熱忱且經久不衰,因為性力派女神像在尼泊爾是象徵人類生殖繁衍的存在。關於對女神的崇拜,主要圍繞著杜爾迦、塔萊珠女神以及庫瑪麗活女神。杜爾迦代表力量與智慧,塔萊珠女神是王權之神,而庫瑪麗女神則一直是由「活生生」的尼泊爾少女擔任的最為神聖的女神。
活女神的選拔十分嚴苛,必須是三到七歲的生活在尼泊爾聖河兩岸的釋迦家族的女童,備選活女神的女童的體徵標準有32項之多,包括沒有流過血,沒有胎記、色斑,牙齒整齊,嗓音悅耳等。一旦入選,政府會每月給予她們6000盧比現金以及1000盧比的教育津貼,折合成人民幣700塊都不到,而當她們退休後,每月的補貼就縮減到了3000盧比。這些被選中的孩子年齡大多能在三四歲之間,甚至還不具備自理能力,一經皇室冊封后,就要居住在神廟當中,成為神靈的替代品。
被選中成為活女神的女孩,不能上學接受教育,不被容許接觸任何新鮮的事物,只擁有少數被仔細甄選的玩伴,她的父母也是偶爾才能見到她。她們每天早七點鐘起床後,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接受梳洗打扮,緊接著便要枯坐在屬於她的寶座之上,接受長達四五個小時的頂禮膜拜。到了隆重的慶典時刻,她們才能乘坐著轎子上街,向世人展現自己高貴莊重卻稚氣尚存的面孔。
活女神必須時刻保持嚴肅威儀,不能有任何表情或言語,常人的喜怒哀樂,不能出現在「活女神」的臉上,因為作為女神,任何動作都是災禍的象徵。若女神揉眼,則信徒會生病;若女神嚎哭或大笑,便暗示信徒重病或即將死亡;若女神手觸祭品,信徒則要破財;若女神左顧右盼,則信徒家中爭執將至;若女神忍不住發抖,則有人牢獄之災將至;若女神拍手,災禍甚至會降至王室。
尊貴無比的「活女神」,在初潮來臨之後便會遭到廢黜,重新回到民間過正常的生活。然而錯過了最佳教育年齡段的她們,與社會脫節不說,還毫無生活技能,不能獨立完成家務。雖然沒有嫁娶方面的限制,但在當地人卻流傳著一種說法,娶了「活女神」為妻的男子,一般都會在半個月之內殞命,況且虔誠的尼泊爾教徒,又怎能容忍凡夫俗子染指「活女神」呢?沒人敢跟她們結婚,大家都不想背負神靈的詛咒,活女神在位時受萬民敬仰風光無限,退位後大多卻孤獨終老,令人唏噓不已。
獨特的風情為尼泊爾染上一層神秘的紗衣,然關乎宗教涵義,卻無法感同身受。「活女神」參選之時也不過垂髫之齡,父母全權做主下毫無自主選擇可言,這些象徵神袛的女孩在位時即便國王見了都要行跪拜之禮,然一旦退位就成了最孤單無助的存在。
一個被傳說能夠護佑國家的「女神」為何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左右?為何「女神生涯」要在伴隨青春到來的鮮血中就終結?青燈古塔淡然超世,願尼泊爾的「活女神」們也能受到庇護,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