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常往石門國家森林公園方向跑,一個原因,我現已超六十五歲,公園免收入園的門票。另一個原因,在石門森林公園裡,有我少年時經歷和聽聞的故事。這故事如此記憶猶新,恍如發生在昨天一樣,激起我再去探一探,看一看,尋找往日故事痕跡的衝動,鼓舞著我多次進大森林之行。
現在的石門森林公園,原來叫做國營大嶺山林場,已發生很大的變化,許多地方已與記憶中的大不相同。原來的盤山沙石路已變成兩車道的水泥路,原來的泥磚或紅磚瓦屋,已變成了小洋樓。原來磚瓦木結構的大會堂不見。那時我們年紀還小,許是第一次進大山,那種高山仰止,林海茫茫的感覺特別清晰。以前行走在密林中的登山小道上,會看到黃猄飛身掠過的影子。在駐地周圍,常可聽到飛禽在大樹上的吱吱喳喳聲。大熱天, 在山澗的溪水中洗洗手和臉,那種清涼的感覺真是太美妙。
現再登大嶺山,已難找到原來登山小道。那一片片原始生林,大多被近幾十年栽的荔枝樹代替了。特別栽種的紅楓樹,一望無際的花海,大森林已呈現越來越多的人為因素。但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或者說,山已不是那山,水已不是那水。尤其記憶中的人們的音容笑貌,幾乎再也找不回來。
一九六九年六月,我在江埔中學讀初二。放暑假前,我們被派往大嶺山林場,參加勞動鍛鍊。當時,我不知道石門和石灶,不了解禾雀花和紅楓樹。我們接到任務後,背著行李和工具,從江埔中學步行到大嶺山,登上半山腰,在林場的大禮堂裡安頓下來。我們在大嶺山上開闢一條簡易公路,直通山上早已廢棄的銅礦洞口。這個銅礦,據說是外國人發現的。大人常對我們說:「番鬼佬睇穿石",說的就是外國人能探測到大山裡是否有金銀銅鐵錫等金屬。在發現銅礦後,「番鬼佬"就開採了。他們僱傭當地的民工。有一天,工人們正在洞裡開採銅礦,洞外下起了雨。在礦洞附近下雨可能不算大,沒有引起採礦人的注意。但不久,礦洞附近山澗的水漲起來了,洪水已開始倒流入洞內。可能山上面的雨水很大,洪水短時間內急劇暴漲,灌入礦洞的水更多了。不久,洞外的山洪水洶湧而至,洞裡的工人一個也不能逃出來……
事隔幾十年,由於建設的需要,有關部門又想起了這個銅礦洞。經研究後,覺得當時的事故是因為生產力太低,沒有做好防水和排水工作所致。若做好相關工作,開發這座銅礦還是大有可為的。
上山第二天,我們還沒有恢復長途行走和爬山的疲勞,就到了工地,清理線路上的樹枝草木等。接著,我們開始沿途挖掘土方,挖出泥土就順著山坡倒下去,或用來填平路面。挖了幾天土方後,沿著線路,露出許多的大石頭。我們只有十四、五歲,年紀小,力氣也小,對於這樣的大石頭毫無辦法。林場裡派來職工,帶來鋼纖和大鐵錘,開始在大石頭上打炮眼,然後裝上炸藥和雷管,把大石頭爆破開來。我們再把炸開的石頭一塊塊撬到路邊山坡上。
林場的職工大多數都是廣州來的年青人。他們幹勁十足,很熱情,在工作上關心我們,常稱呼我們小弟弟或小妹妹。負責扶釺和打大錘的兩個人,一定要配合默契,才能保證施工安全。由於線路較長,林場職工不多,有時也要選一些學生配合工作。學生一般負責扶住和轉動鋼釺,打錘的一般是職工。因為他們年紀大一點,打錘有經驗,不會一錘砸在扶釺人的手上。我被抽去打炮眼,與我配合的是一位年輕的女職工。我第一次扶鋼釺,很快就掌握了要領。搭檔的女職工是廣州人,性格開朗,待人熱情。她爽朗而幽默言語常引來大家的歡聲笑語。也許是男女搭配,工作不累。工地上錘起錘落,歡樂的氣氛抵消了部分艱苦工作的疲倦。在學校或在工地上,我不善於言語表達,黙黙地工作和學習。在搭檔的感染下,我也會開口搭訕,臉上的表情不再呆板,偶爾還會講一些笑話。打了一會兒後,她要我學著打大錘,她來扶鋼纖。開始我真不敢打,舉起的錘子慢慢放到鋼釺頂上,害怕大錘砸到她的手了。她見到我如此 ,大聲地對我說:「我都不怕砸到我手,你怕什麼!"在她的鼓勵下,我打起大錘來也越來越順手了。我聚精會神地注視著鋼纖,一錘比一錘更有力。她很滿意,打了一會兒硬錘之後,又教我學打軟錘。軟錘就是用幾塊毛竹片條做的錘棍。毛竹片是軟的,有彈性,一錘打下去,軟竹片可以卸去部分的反作用力,不會震傷手臂。休息時,我問她為何敢叫我打大錘。她說:「我信任你呀!聽你們同學說,你數學學得很好,是未來的數學家"。我一陣臉紅,連說:「不敢當不敢當。」她便大笑不止。然後稍稍地對我說:「你跟我細佬(弟弟)很像,我信任你"。
接著的幾天,我們不時互換扶釺和打錘的角色,竟然配合默契,沒有發生一點損傷事故。後來,她利用休息時間,帶我們幾位同學到礦洞口附近玩。礦洞據說是順著礦脈挖的,向地下面傾斜著,怪不得洪水容易流進去。領導說,只要在礦洞底下打一條排水洞,把水排到山下就可保障安全。這也是一項大工程呀,一時半刻也很難完成。礦洞封閉著。我們在礦洞口附近,發現殘破的抽水鐵管。在小姐姐的指導下,我認識了許多種礦石,也找到幾小塊的銅礦石和鋅鐵礦石,還有什麼鎳礦,鋁礦,鉭鈮礦等等。雖然礦物很小,我的興趣卻很高,常圍著小姐姐問這問那。我對收集各種礦石,化石和其他玩石的興趣,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後來,小姐姐還說有時間就帶我們去看天生石門,去看石灶裡的神仙腳印,要帶我們去登廣州的最高峰天堂頂,看神仙在山頂上下棋的石棋盤,還給我們講大嶺山以前是土匪窩,附近山洞裡可能藏著許多珍寶,等等。我們的獵奇心一下子被吊了起來,大有想去探索一番的衝動。十幾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在銅礦公路初具路形時我們就回校了。之後,我們再也沒有機會遇見這位小姐姐,但她的音容笑貌時常會出現在腦海中。
關於石門景區的藏寶,我在河東中學教書時,也聽同事講過類似消息。這位老師的老家就在大嶺山腳下,少年時曾隨大人上山砍柴。據說有人曾發現石門山中的石洞,有一位大膽的曾爬進去,見到許多蓋著瓦蓋的瓦缸,以為裡面裝的是古人遺骸,害怕裡面有鬼,迅速退出來。講者無心,聽者有意。有一位膽大的民兵連長知道後,以為裡面藏有珍寶,於是帶著幾位民兵,拿著幾支七九步槍,爬進洞裡,打開那些瓦缸蓋,用手電筒一照,裡面空空的,什麼也沒有。只見每一個瓦缸蓋上面,都寫著不同的名字。那幾位民兵什麼也找不到,就把那些瓦缸砸爛了。據我同事了解。這些洞裡的瓦缸,原來確實是有珠寶的。據說以前佔據石門山區的土匪頭,對手下講義氣。在每次出發搶劫前,會在石門的大榕樹下集中所有人,作戰前動員。講話大意:「大家要互相配合,不怕犧牲,努力搏鬥,搶回來的珍寶一定會平均分配。若有犧牲的兄弟,每次搶回來的東西都有他們一份,東西就放在山洞裡的瓦缸上,瓦缸上面都有他們的名字。方便時,會給他們的家屬送上去。"等等。所謂盜亦有道,不知這算不算呢!抗日戰爭時,據說這支土匪被國軍收編了,不知洞裡的財寶是不是也在那時候被拿走了呢!我去過幾次石門,只在大榕樹附近溜達,不敢深入山崖,所以也發現不了藏寶的山洞。
【作者簡介】:龍柱深,微信名老龍,一九五四年出生。職業教師,業餘愛好廣泛,首屆從化文學會會員,首屆從化攝影協會會員,從化區古董收藏家,《新葉》詩社社員,《山稔》文學社社員,曾在一些報刊雜誌和網絡發表過散文,詩詞等,並與文友合作出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