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只聊烏鎮戲劇節了,這裡有一個你想像不到的鄉村戲劇節

2021-01-07 澎湃新聞

烏鎮戲劇節前夕的國慶假期,在山東一個不知名的小村子,舉行了一場不同尋常的戲劇節。有參與的藝術家甚至說:「這村子,可載入當代藝術史」。

藝術家李凝在田野上的表演。

演出列表上有儺戲等古老劇種,更多是來自全國的先鋒當代戲劇,其特殊性在於發生地——濰坊牟家院村,在全國鄉建熱進入反思階段的時候,這個小村子給出了一種獨特的可能性。紀錄片導演徐星這樣說:「如果全國的農村到處有一批這樣具有事業心具有犧牲精神的熱情年輕人,中國農村或許還有救。」

一個普通的農村走出來的青年牟昌非,在自家村子張羅起一場鄉村戲劇節,想不到應者雲集,各路劇社和藝術家來到這個村子,打破階層,不取報酬,睡老鄉家的通鋪,過了幾天同吃同睡同住的烏託邦生活。

這是怎樣一個村子?拿牟昌非的話說,沒山,沒水,沒有任何優勢的平凡的北方村莊,不像烏鎮和日本,是中國「普遍意義上的鄉村」。戲劇節中,農民成為最重要的觀眾,有村民參與了演出,當他們還對戲劇懵懵懂懂,已經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據說孟京輝的某個團隊,已經預定了明年下一季戲劇節村裡的豬圈。今年的廣州肢覺劇場提前一周駐村調研、創作,呈現了一個極具儀式感的演出,和田野和樹林完美融合,當他們在田埂上翻滾,奔跑,唱起村裡當地的祈雨歌謠,「有人看哭了」。

肢覺劇場的演出。

「烏鎮戲劇節上的觀眾,或西方觀眾,看劇時常常訴諸理性,而這個劇可以讓第一次看的人直接感覺到感情,即使觀眾是農民」。見慣了國外各大戲劇節的觀眾也忍不住感慨。

很多藝術家來之前對這個村子和主辦方幾乎一無所知,離開時卻一致感恩,「沒想到有這樣的體驗」。

演員們躺在田裡。

肢體藝術家李凝剛剛結束國外戲劇節的旅程,他對鄉村戲劇節的想法甚至更為激進,認為以後所有劇團必須駐地創作,演員必須是村民,不要空降演員和觀眾。「要做工作,和村莊實實在在地發生關係,真正的『在地』,是藝術家和農民互相得到東西。」

國內的某些藝術節,演員都是明星,觀眾多是文藝青年,「走了後只留下垃圾,跟當地沒有關係,當地人除了當了房東,什麼都沒有得到,所以會很反感。」

在進行反思的會議上,來自北京的表演者楊藝這麼說:「城市人的精神不一定豐富,其實一樣的荒蕪孤獨,就看戲劇節要走哪條路了。」

究竟是怎樣一個戲劇節和怎樣一個創辦者?記者對牟昌非進行了採訪。

80後牟昌非。

澎湃新聞:

作為一個普通人,怎樣想到要辦一個戲劇節?講講你之前的經歷,怎麼產生的這個念頭?

牟昌非:

我從小在村裡長大,後來進城學習工作,畢業後先是在北京做書畫裝裱,後來又回到濰坊市裡。村裡回去的很少,慢慢地疏離了那個地方,經常會有掙扎的情緒困擾我,村裡從小成長記憶裡的人和事都慢慢的遠離和模糊。

村裡還有我的父母在那裡生活,祖祖輩輩都生在那裡,最後也回在那裡。離鄉的人也會有鄉愁,不但是對村裡的風物人情的眷戀,也是對鄉村日益凋敝,年輕勞動力被抽離的擔憂,回不去的故鄉,一直在想多年以後,我還能回去麼?

一直關注鄉村建設的緣故,又接觸到國內國外一些鄉建的不同方式,像碧山計劃,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烏鎮戲劇節等等,對民國鄉村建設先行者晏陽初、梁漱溟先生也非常欽佩。2014年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北京草場地一幫子年輕人在做鄉村口述歷史影像的記錄,受到觸動,吳文光、鄒雪平、王海安(海安又是青州人)也激發了我回去做的想法,掏錢買了個DV,回去拍起來。

正是這個舉動讓我那一年頻繁回村,得以更近距離接觸村裡的人和發生的事,那些熟悉的陌生的事情都提醒我回去。幾年的時間,當年記錄下的人也接連去世,有些傷心,覺得有必要留下點什麼。哪怕是膚淺的記錄,將來也能為我呈現一個我可觸可感的鄉村。

一直在考慮一種如何回到鄉村,進入鄉村的方式,正好村裡自家有個梨園,每年四月千樹萬樹梨花開,可惜沒人欣賞,就經常帶城市朋友去看,就想在梨園唱個戲熱鬧熱鬧,後來又想到傳統戲曲對於我的吸引不及先鋒戲劇前衛戲劇對我的吸引力強大,於是萌生一個鄉村戲劇節的想法。有點大,慢慢做吧,初生牛犢不怕虎,本來戲劇節是一個很嚴肅很大的事情,在我這裡就像小時候玩泥巴、過家家似得煞有介事的整起來了,我覺得產生這個念頭也並非空穴來風,正應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北京收銳劇社在牟昌非家梨園的演出。

澎湃新聞:

村子沒有任何優勢,你又是一個人發起,怎麼運作?

牟昌非:

說到村子的優勢,在我看來沒優勢正是他最大的優勢所在,因為他不是孤例,不同於烏鎮,有先天的旅遊優勢,做戲劇節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各地有山有水有旅遊優勢的村子非常多,但沒山沒水沒優勢的村子更多。戲劇節可以是千千萬萬個鄉村中的任何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一個村子,是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進入的。

牟家園村裡家家戶戶門外擺滿了玉米。

其實也是在做一個實驗,一種探索鄉村旅遊模式以外的另一種鄉建思路,沒優勢的村子有沒有可能性?不但是牟家院村的問題,也是所有村子面臨的問題。因為以前有策劃組織活動的經驗和歷練,從小當孩子頭,偷瓜摸棗也幹了不少,現在看來雖然後悔不迭,倒也鍛鍊了組織能力。

中午產生做戲劇節的念頭,下午就寫文案,寫了個大概就開始徵集劇目。晚上就有團隊報名了。沒幾天就有朋友知道消息後果斷提出支持贊助。春天有了小規模的第一季,秋天辦了第二季。

對我來說,雖是簡單的召集,其實是找到了大家一直想做的同一件事情,對鄉村發展問題的關注、對城鄉建設的思索、對自身身份認同的追問觸碰到了一起,自然而然地發生。具體在哪一個村子並不重要,一個廣義的鄉村具體而微的真實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裡。

說到村子的普遍性,北方一個普通的鄉村,村裡一千多口人,很多地,常年種植玉米小麥,歷史上發生的任何事情和運動都活生生地在那裡發生作用一一被記錄呈現,從一草一木,到殘碑斷碣,到每個人的習慣、語言、記憶,記憶在每個村民的臉上,眼神裡。村子有它的地域性特徵,又具有整體鄉村的普遍特徵。

贊助是當地濰坊麥子樹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徐燈先生的支持幫助,因為他近年思考食安問題,關注相關的自然農法種植方面的實踐,對鄉村問題也有很多思考,本身又是朋友。這次秋季籌備時我預算十萬以內,事實證明差不多要十萬。徐燈無私支持,說沒問題你弄就行,反而讓我壓力很大。其實大家都不容易,都是普通老百姓。七十個人的住宿也是個問題,攤到村裡一戶兩三人。這次的志願者的幫忙出了很大力,各人出人出力出車,攝像安排協調後勤,村民也積極協調住宿安排。

澎湃新聞:

劇社和藝術家們是怎麼找到的?

牟昌非:

徵集發出,當晚接到一個報名電話,當代著名肢體戲劇人李凝報名來參加,出乎我的意外。他也是濰坊人,從小離開闖蕩,在國內戲劇節佔有一席之地。簡單的回應還是源於這片土地的召喚,後來看他秋天發的消息:

「我們一起為故鄉做的第二季

鄉村戲劇節

歡迎各位朋友歸來

這塊土地

永遠在我心裡

重於任何名勝古蹟 名川大山

神馬北上廣紐約倫敦東京阿維尼翁國際範兒

於我無感

就這一小片泥土

永生牽掛」

報名參加的團隊日益增多,漸漸發現這是可大可小的事情。我時常思考,那些高估的和被低估的都散發出各自的力量。一些劇團的變化作用到自身,土地給與他們的出乎他們和我的意料,一些人對鄉村的了解也漸漸寬廣起來,豐富起來。一些問題包括對鄉村住宿的不適應,對村民農忙時的參與態度也引發他們的思考,到後來也慢慢都不是問題

澎湃新聞:

三天現場效果怎樣?

牟昌非:

三天的效果,我覺得初步的輪廓已成。

第一天選在了集市上表演。因為從小記憶中村裡的集體公共活動就是唱大戲,趕集市,看電影。第一天把戲劇場地選在集市中也是出於這個考慮,覺得集市的形式本身就很戲劇化,又把本土戲劇前衛先鋒戲劇契入其中,誰是演員?誰是觀眾?人在戲中,戲在人中,每個人都是戲劇人,都是戲劇整體的一部分,那一刻每個人都是戲劇本身。這也是戲劇本身的魅力所在。

每個團隊都在認真地表達。廣州的肢覺劇場因演出前幾天做足了工夫,選好了一塊剛收穫玉米的土地,就等演出。不巧的是,地第二天被翻了土,是他們始料未及的,於是另選場地。因為他們是提前一周駐村訓練的團隊,我陪他們在村裡做過一些調研,登門入戶地了解記錄老人的當地歌謠、農事知識。他們把演出和當地的祈雨聯繫了起來,加進一些本地特有元素,作品名稱《蕪-記大地上的無名者》。當場地上老人念誦的祈雨歌謠響起的時候,他們質樸真實的表達打動了大家,雖是肢體表演,沒有語言,但是足矣。

肢覺劇場在地上翻滾。

再有就是北京白愛蓮和楊藝導演的無形劇場《陌》,以青年人就相親對婚姻問題的一些表達,場地選在一個當地飯店的廳堂裡,人來人往,伴著油煙味,他們的對話因環境嘈雜而聽不清,最後大家自發的靠近圍坐一起,打破了觀眾區表演區的局限,融為一體,帶來非常驚喜的效果,大家都很感動。當然這是它的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也提示了我們場地前期硬體設施的簡陋不完備,雖有實驗初期的懵懂欣喜,也有對實際操作問題條件設施的考慮和思索。

再就是上海的一人一故事劇場,每個人講述自己真實故事,最後本村一個老奶奶的自動加入,主動講出自己的故事,讓我看到了鄉村戲劇的可能性和每個人身上真實閃光的部分。

李凝演出是在一塊很大的收割的玉米地裡,天地蒼茫,來自原初的召喚,這塊土地上掙扎的生靈,都是土地給予的恩賜。

李凝的演出。

晚上的紀錄片放映,徐星老師的紀錄片也讓在場的老人潸然淚下,這是每個人的痛點。鄒雪平、王海安的片子也對我們年輕人回村的舉動做出了肯定的實踐。

澎湃新聞:

藝術家離開時都怎麼反饋的?農村的體驗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感受?

牟昌非:

演出結束後,有直接告訴我的也有間接反饋給我的,有不舍,更多的是對鄉村戲劇節的期望與關注,因為大部分團隊都是沒有演出費的,憑了一腔熱愛和對戲劇的痴迷,還有好多北京的觀眾打車來看戲,他們對在一個離城市幾十公裡的小鄉村舉辦戲劇節表示驚異,更多的是本地和外地誌願者的無私幫助,我很清楚的明白,這是一條要走很長時間的路,短暫的欣喜,更多的事情還在後面需要我們一起去克服。還有幾個大學生說要以這個鄉村戲劇節寫博士論文。

澎湃新聞:

村裡的人對戲劇節有意見嗎?農民怎麼理解戲劇節這個東西?

牟昌非:

從春天到秋天,舉辦了兩季之後,村民由起初的看熱鬧不理解,到慢慢地加入、支持、協調住宿交通、參與演出。他們對戲劇節的理解,通過村裡開會,觀看演出和活動後的反饋,表現出對活動的支持,對劇目的選擇落地有他們的建議和意見。

回到起初我們的考慮,希望藉此鄉村戲劇節搭建本土戲劇與當代先鋒前衛戲劇一個對話交流的平臺。所以劇目的設置及安排會有不同比例的照顧,也會慢慢的調整,村民願意看,能看懂,戲劇人又能自在真實更寬廣的表達,我覺得鄉村能提供這樣一個地方,天地為舞臺,回到戲劇的起點。

湖南辰州儺戲。

澎湃新聞:

通過這個戲劇節,你對鄉村建設有什麼思考?

牟昌非:

我對鄉村戲劇節的期待,是三年落地,五年開花,十年結果。這並非違背事物成長規律的自我揣測判斷,你怎麼能給一棵樹下任務呢?讓他幾時開花結果。無非是一個期望而已。

我們做的還是剛剛開始,問題也剛剛開始,百年鄉建,博士下鄉,這種現象的背後驅動力是什麼?打破階層、文化障礙。打破什麼?重建什麼?我們沒有忽略鄉村建設背後的人文建設,對千百年來勞苦大眾的體察和認同。人和土地的關係,生存環境的憂慮,鄉村與城市的發展會慢慢地因時間和大家的共同參與實踐,不再是對立的,而是共生的平等的,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做鄉村戲劇節,不是短暫的熱鬧,也是在探討一個關係,找到各自尋找的家園,藝術家與戲劇人的參與也打破了自身創作環境的狹窄單一,土地給予我們每個人的比我們索取的更多,更豐沛寬廣綿長。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烏鎮戲劇節給烏鎮帶來了什麼?
    第六屆烏鎮戲劇節正式拉開帷幕,屆時將有五部中外優秀劇目在烏鎮同時開演。本屆戲劇節以「容」為主題,共有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29部特邀劇目集中在11天奉上共109場演出。從2013年第一屆烏鎮戲劇節僅有6部參演劇目開始,發展到今年能聚齊來自五大洲17個國家和地區的表演團體在此上演百餘場演出,烏鎮戲劇節已成為推動中西戲劇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是亞洲最具影響力的戲劇節之一。曾經一方江南觀光型水鄉古鎮,在這個文化項目的開啟後逐年豐富成長,轉身成為一個文化小鎮。新一屆烏鎮戲劇節開幕之際,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烏鎮戲劇節給烏鎮帶來了什麼?
  • 探訪烏鎮戲劇節:有人有心的地方就是劇場
    烏鎮人陳向宏,上世紀末回到故鄉,起初是作為政府官員給一場火災善後,安置因火災失去房屋的居民,之後就留下來繼續工作,負責旅遊開發,然後還遇上了黃磊,開始策劃戲劇節。  「你看那條主要街道中間突然有一個缺口,那個地方叫恆益堂,是一個賣中草藥的藥鋪子。一條街缺了一塊,為什麼?就像下棋的棋眼一樣,沒有那塊就不會有烏鎮戲劇節。上世紀末著火,燒開了一大塊,舊房子燒掉了。
  • 2018烏鎮戲劇節舉辦時間 烏鎮戲劇節出席明星名人嘉賓名單
    最近,一個娛樂活動的開展引起不少粉絲關注,快來看看自家偶像有沒有參加吧!烏鎮戲劇節是什麼節日?一起來了解一下!烏鎮戲劇節是什麼節日  烏鎮戲劇節由陳向宏、黃磊、賴聲川、孟京輝共同發起,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主辦。
  • 戲劇節「七年之癢」?烏鎮正在超越烏鎮
    戲劇節發起人之一黃磊說,他的夢想是希望戲劇節一直做下去,長久到人們忘記是誰在做。「以後一幫年輕人走在烏鎮,問為什麼有戲劇節,別人回答誰知道啊,一直都有,管它怎麼來的!」  一本書再怎麼樣也得讀完  在戲劇這條路上堅持有多難?本屆戲劇節開幕大戲《三姊妹》的導演尤裡·布圖索夫承認:「有過好幾次,我都覺得堅持不下去了。」
  • 烏鎮戲劇節延期了,但有好「市」歡樂多
    日前,烏鎮戲劇節組委會發布公告宣布,原定於今年11月舉行的第八屆烏鎮戲劇節延期至2021年舉行,這讓不少「好戲」之人略感遺憾的同時無比期待明年。不過,烏鎮西柵的夜色依然令人沉醉,7月17日,「烏鎮如意橋夜市」啟幕,熱鬧持續至8月31日。在跨省遊恢復的背景下,為助力「夜經濟」再添新景。
  • 烏鎮戲劇節期間必做的9件事
    事件1:追蹤明星 偶遇出擊隨便打開一個網站,搜索烏鎮戲劇節,你將會看到一眾明星大咖在烏鎮出沒的蹤跡(圖片不分先後)。黃磊老師又一次「入夢」,何炅老師又一次踏入不可思議的戲劇奇遇之旅。追隨明星的步伐,在街頭來一個「偶遇」,一起看戲,一起逛玩烏鎮!事件2:絕美秋景 看個痛快第七屆烏鎮戲劇節時間為10月25日-11月3日,正好處於秋意初顯的美好時刻。戲劇節期間秋高氣爽,空氣中漂浮著桂花的香氣,微風輕拂,好一個江南小鎮秋日。
  • 第二屆烏鎮戲劇節圓滿收官 「承」主題開啟下屆期待
    第二屆烏鎮戲劇節的成功舉辦再次展現了戲劇藝術本身極大的魅力,兩岸三地的戲劇大師和眾多戲劇和藝術界人士堅定了把烏鎮戲劇節打造成中國最好戲劇節的決心。並不年輕的文化節日,卻已經在兩屆裡給這個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鎮注入新的活力,這裡已經成為中國最密集的戲劇展覽坊,「一年一見」成為每一個與戲劇有感的觀眾的口頭之約。烏鎮戲劇節的巨大成功順利成為烏鎮建設裡最具特色的國際化文化名片。
  • 第八屆烏鎮戲劇節延至明年舉辦
    昨天,烏鎮戲劇節組委會發布公告稱,因疫情原因,經過綜合考量決定第八屆烏鎮戲劇節延期至2021年舉行,戲迷們則紛紛表示遺憾和期待。  這也是烏鎮戲劇節舉行八年來第一次延期。許多人在戲劇節公眾號下留言表示遺憾。
  • 烏鎮戲劇節簡介 2014年度主題與演出時間表
    關於烏鎮戲劇節  烏鎮戲劇節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華語戲劇界極具影響力的黃磊、賴聲川、孟京輝共同發起,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主辦。首屆烏鎮戲劇節榮譽主席Robert Brustein後來在《紐約評論》中為文說:「烏鎮戲劇節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像阿維尼翁或愛丁堡一樣的重大國際戲劇事件。照首屆的成績,他們一定能達成。「  烏鎮戲劇節一大特色在於各個演出場所的多元性,以及專業性。
  • 第二屆烏鎮戲劇節即將舉辦
    烏鎮2014年9月5日電 /美通社/ -- 翹首以盼,2014年第二屆烏鎮戲劇節 (www.wuzhenfestival.com) 將於10月30日--11月9日與全世界各地的戲劇愛好者相約如夢似幻的江南水鄉烏鎮,共享為期11天的戲劇饕餮盛宴。
  • 大麥網攜手飛豬、支付寶亮相烏鎮戲劇節 生態聯動打造「智慧烏鎮」
    今年,大麥網不僅作為獨家票務代理首次攜手烏鎮戲劇節,通過可售票品無紙化推動古鎮節展智慧升級,同時,攜手飛豬、支付寶、阿里雲等與烏鎮戲劇節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充分發揮阿里生態優勢,多域聯動打造「智慧烏鎮」。
  • 2018年烏鎮戲劇節公開演出劇目
    7月30日,多家杭州媒體的記者乘坐大巴趕往烏鎮,只趕上了午後雷陣雨的「開頭」,相比之下只能算毛毛雨了。大家是為今年的烏鎮戲劇節去的——陳向宏、賴聲川、孟京輝、黃磊四位發起人,公布了2018年烏鎮戲劇節的全部特邀劇目。  快報舉辦未來生活節期間,黃磊就接受快報專訪,透露本屆烏鎮戲劇節的主題為「容」,7月30日的發布會現場,我看到了這個「容」字的解釋:「容者,盛也。」
  • 牟家院村又辦了戲劇節
    鄉村戲劇節組委會的成員,和大部分還在高校讀書的志願者,在春季的戲劇節散場以後,都會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和學校院系中。等到下一次聚首時,關於這屆舉辦過程中的得失,下次籌備工作需提前做的準備,又成為討論不完的話題。他山之石不售演出票,不收取基本食宿費用的鄉村戲劇節還缺少穩定而有規律的經濟循環支撐,但未來並非毫無想像的餘地。
  • 烏鎮戲劇節:大師浪潮掀起先鋒海嘯
    8月2日下午,第七屆烏鎮戲劇節新聞發布會在烏鎮大劇院·序廳舉行。陳向宏、黃磊、賴聲川、孟京輝四位烏鎮戲劇節發起人、烏鎮戲劇節總策劃丁乃竺與主持人史航出席發布會。據悉,本屆烏鎮戲劇節將於10月25日至11月3日舉行,共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28部作品,共計141場演出,劇目將於8月18日開票。
  • 第六屆烏鎮戲劇節競演「考題」發布
    5月28日,第六屆烏鎮戲劇節正式公布了今年的舉辦時間,並同時開通「青年競演」與「古鎮嘉年華」的報名通道。  經過5年時間的成長,烏鎮戲劇節已經成為可與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英國愛丁堡戲劇節等國際頂級戲劇節比肩的文化盛宴。今年是第六屆,這一屆以「容」為主題,將於2018年10月18日至10月28日如約在烏鎮舉行。  青年競演單元是備受青年戲劇人關注的板塊,這個單元集合了國內新鮮戲劇血液及頂尖戲劇新生力量,吸引著越來越多富有創意的戲劇創作者及愛好者加入其中。
  • 第二屆烏鎮戲劇節舉辦地點介紹 烏鎮與文化烏鎮
    烏鎮擁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多年建鎮史。據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烏鎮東郊潭家灣古文化遺址考證,大約七千多年前已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京杭大運河支流之市河與車溪河涓涓不息,把烏鎮劃為四區,分為東柵、南柵、西柵和北柵。數百年來,烏鎮鎮名未變,鎮址未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沒變。以水為依託的石欄拱橋、深宅大院、過街券門、河埠廊坊、臨河水閣、駁岸踏步等建築至今保存完好。
  • 「看不見的一個人,鑰匙,飛機票」,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出題了!
    烏鎮戲劇節最受關注的當屬「青年競演單元」。今天上午,烏鎮戲劇節發布了第七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的命題、規則,「看不見的一個人,鑰匙,飛機票」是競賽作品必須包含的三個元素。同時,古鎮嘉年華的報名通道也正式開啟。
  • 孟京輝新作《茶館》揭幕烏鎮戲劇節 29部劇120場演出
    莫斯科藝術劇院由世界第一大戲劇體系奠基人、戲劇巨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創立於1898年,至今已有120年歷史,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沃土,契訶夫、高爾基、布爾加科夫等20世紀最著名劇作家均誕生於此,這裡還是世界著名表演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搖籃。  在劇團誕辰120周年之際,莫斯科藝術劇院將帶著反戰巨製《19.14》亮相烏鎮戲劇節。
  • 2019烏鎮戲劇節特邀劇目發布 呈現頂尖陣容
    一年一度的烏鎮戲劇節戲單新鮮出爐。2019年8月2日,第七屆烏鎮戲劇節新聞發布會在烏鎮大劇院舉行。陳向宏、黃磊、賴聲川、孟京輝四位烏鎮戲劇節發起人、烏鎮戲劇節總策劃丁乃竺與主持人史航共同揭開了第七屆烏鎮戲劇節的序幕。烏鎮戲劇節藝術總監孟京輝宣布,本屆戲劇節將會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28部共計141場戲劇演出,其中不乏將在本屆烏鎮戲劇節開啟世界首演的全新劇目。
  • 五部大戲揭幕烏鎮戲劇節,孟京輝導的《茶館》怎麼樣
    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作品《北國之春》、德國著名劇院塔利亞劇院的《黑暗中的舞者》、李建軍導演的《大眾力學》、澳大利亞現實題材作品《沙漠傍晚六點二十九分》都在烏鎮各具特色的劇場內上演。10月18日晚,第六屆烏鎮戲劇節開鑼。開幕大戲《茶館》全球首演「我用《茶館》的最後一個字來歡迎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