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古稱彭蠡、彭蠡澤、彭澤,位於江西省北部,地處九江、南昌、上饒三市,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
鄱正確讀音[pó],不念潘,也不念泊。
湖泊面積在枯水期豐水期有變化是很正常的,但是鄱陽湖似乎更加「善變」一些,就像《西遊記》裡鐵扇公主的那把鐵扇,變小可以放嘴裡,變大的時候能把孫猴子都扇飛。
鄱陽湖是長江流域的一個過水性 、 吞吐型 、 季節性重要湖泊。湖區面積,在平水位(14米~15米)時湖水面積為3150平方公裡,高水位(20米)時為4125平方公裡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公裡,據2008年水文資料,當湖水位22.59米時,湖泊面積為4070 平方公裡。
正是由於這種季節吞吐特性,形成了鄱陽湖的很多奇景。
落星墩奇觀
有水是個島,沒水是座山,水大看不見。
落星墩又名落星石,亦稱德星山,位於廬山市(原星子縣)紫陽堤南二裡湖中心,是廬山市地標性建築和象徵性文物古蹟,傳說是天山星落於此而成,星子縣縣名也由此而來。它是一座小石島,高數丈,縱橫周回大約一百餘步,總面積不過1800平方米,與湖口縣大孤山(又名鞋山)遙相呼應。
有水變成島
沒水變成山
水位再高,幾乎快要看不見
鄱陽湖大草原
春夏打漁,秋冬放牧。
鄱陽湖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漲,水面迅速擴大,煙波浩渺;但到了秋末、初春枯水期間,湖灘草洲溼地生態系統得以發育,仍然溼潤的土壤為野草提供了良好的溫床。在星子縣沙湖山鄱陽湖溼地生態保護區,出現了一片近8萬畝的大草原,碧綠的草原一望無際,草原上,牛羊成群,襯託出鄱陽湖大草原的風情。
鄱陽湖大草原
漁民變牧人
而今天要給大家重點介紹的是號稱「中國百慕達」的鄱陽湖魔鬼三角地帶。
這裡就是鄱陽湖連接長江的出水口,由湖口、昌都老爺廟,星子縣區域構成的一個三角地帶。民間相傳的各種失蹤、船難、水怪,事件都發生在這個區域,傳的最多的是侵華日軍「神戶丸」事件,美國潛水打撈隊失蹤事件,昌芭山湖潛水員事件,還有近現代的很對船隻沉沒事件。都給這個區域平添了很多詭異難解的氣氛。但是據梵君查閱文史資料,很多事件都是沒有官方記錄的傳說,但是在這個區域經常發生沉船事件到是事實。下面就從筆者的角度來試著分析一下船難多發的原因。
先說地形的因素:
從長江方向看鄱陽湖三角區域,一邊是著名的廬山,一邊是橫山,湖口還有陪湖山,而鄱陽湖區則是一馬平川,這幾座大山在這裡一圍,會導致湖區過來的風在三角區域裡集中收緊,風速加快。在加上三角區域水道兩邊還有大小山丘分布,必然造成水面風大而雜亂。
再說風的因素:
老爺廟水域的最大風力達8級,風速可達每小時六七十公裡,冠鄱陽湖,乃江西省之首。
江西省氣象科研人員組成了專門的科研小組,在老爺廟附近設立了三座氣象觀測站,對該水域的氣象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觀測研究。從搜集到的20多萬個原始氣象數據看,老爺廟水域是鄱陽湖的一個少有的大風區。全年平均兩天中就有一天屬大風日,也就是說每兩天就有一天風力達到6級。
從選址在這裡的廬山海會風力發電廠也可以側面印證這裡常年颳風的事實。風大必然流急浪大。
再說航道的因素:
雖然該區域水道最窄處水面有6公裡寬,但是實際可通行水道很窄。看著很寬,能走的路很窄。由於航道變窄,加之風大,按流體動力學分析,這裡航道的水流速度也會很快,也就反映出很多事故記載中船隻突然停下不走然後沉沒的情況。
實際可通行航道
再說船的因素:
在長江和鄱陽湖區跑的比較多的是這種平底貨駁。
這種船不載貨還好,載貨後基本貼著水面跑,抗風浪能力極差,只適合風平浪靜的水域使用。在老爺廟到湖口這種區域,稍微風浪大一些就可能進水傾覆。
風大流急+航道窄+船隻抗風浪能力差。幾個因素就綜合導致了在這個區域行船的風險很高,而鄱陽湖很多採砂的船隻又常常超重超載,所以造成了在這個區域內事故的頻發。
至於傳言的沉船找不到的說法,梵君分析2個原因,一個是鄱陽湖出湖水體泥沙含量較大,水體渾濁,水底淤泥深厚,再加上流速很大,一旦出現沉船事故,不是沉入泥沙中被掩埋,就是被衝到下遊很遠,渾濁的湖水又給打撈造成無法定位和沒有視線等問題。所以,沉船很不容易被找到。
2013年3月18日,中國首次內陸水域水下考古行動在鄱陽湖老爺廟水域展開。潛水員對之前磁感應最強的定位點進行了勘察,並發現了鐵質部件,專家推測這可能是一艘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用於運輸木材、糧食的船隻。
雖然這次發現的船隻不具備文物價值,但卻是被譽為「中國百慕達」的鄱陽湖老爺廟水域發現的第一艘沉船,打破了之前老爺廟水域船隻不翼而飛的傳說。
——————————————
以上內容為梵觀點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到這裡都是真愛,喜歡筆者文章請加關注,每日更新精彩內容。
歡迎來評論區互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