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斯堪地那維亞的挪威人或許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童年記憶裡代表著美好和無憂無慮的森林與小木屋,早已成為生活在地球的另一端的人們心中最具詩意的意象。
千萬裡之外的北境之國挪威人一定想不到相比他們的維京鄰居,挪威在東亞文化圈有著非凡的知名度,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一本書,或者說一支歌曲,或者說一個意向——挪威的森林。而大部分中國人也是通過」挪威的森林「認識了北極圈內的這個遙遠的國度。
說起來,在不同人群的心中,」森林「的所指也是不一樣的:對搖滾青年和歐美古早流行文化愛好者來說,挪威是披頭四樂隊的Norwegian Wood;對孤獨憂傷的文青來說,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對更多人而言,關於挪威森林的最初記憶則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風迷兩岸的臺灣本土歌手伍佰的歌曲。事實上,三個本版的「挪威的森林」都和挪威本身都沒有太大關係,但他們又都是一個受一個的影響而誕生的。列儂唱了一個憂傷的撩妹的故事,而有了吉他伴奏的輕搖滾樂——《挪威的森林》;喜歡披頭四和列儂的村上春樹因為聽了這首歌曲而產生靈感,創作出了深受眾多青年男女喜歡的愛情小說;伍佰在後來被問起為什麼創作《挪威的森林》的時候,也說自己非常喜歡村上春樹的這本小說,由此受啟發,寫出了這首歌曲。從英倫三島到臺灣,挪威森林的風靡由音樂始,由音樂終,然而它被賦予的情感和意味早已經改變。
列儂在彈奏norwaygian wood的時候,一定沒有這麼多不可觸碰的憂鬱。」I onece had a girl/or should say/she once had me......and when I was awake/ I was alone/ The bird had flown/so I lit a fire/Isn't a good/Norweigian wood?", 嚴格一點來說,列儂甚至都不是在對挪威的森林說話,他只是因為被女孩子拋棄了,而生氣一把火,在問一問被燃燒的木頭,只不過,沒人知道列儂為什麼要說挪威的「木頭」,也許是為了押韻,為了文藝搖滾青年的氣質,抑或只是挪威的木頭在西方的文化中有不一樣的象徵含義,至今無人可以考究其真實原因。但這些都不重要,人們所知道的是,來自挪威的木頭讓東方的一位作家聯想到了一篇遙遠的森林,並在幾十年以來,都成為東方人心中的一個重要的意象和情感的表達。
相比列儂的歌曲,小說《挪威的森林》無疑是憂傷的,它關於青春,關於孤獨,關於秘密,關於人與人之間無法說清又曖昧聯結的關係。後來的文學評論家們,都會引用一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森林」,這已經說明挪威的森林成為了一個抽象的意向和情感的寄託,對渡邊來說,直子是心中永遠被掩藏的秘密,她是渡邊的挪威的森林,因為遙不可及,因為無法抵達;對綠子來說,也許渡邊是她的一片森林,想要探索和觸摸,卻永遠迷失在其中;而對於直子,大概挪威的森林是永遠無法消解的孤獨和遺憾。一代又一代人在這本小說中找到了共鳴,因為每個人都有關於青春無法言說的傷痛,那是每個人心裡的挪威的森林——就像真實的挪威,如它英文名——Norway, north-way, 通向北方的道路,遙遠,孤獨,冷酷。
浪漫詩人伍佰後來再解釋自己創作同名歌曲的時候說過「村上的小說讓我想到,即使是你最心愛的人,在她心中都會有一片你沒有辦法到達的森林。這樣的聯想促使我寫了這首歌。那歌名該會是什麼?玉山的森林、陽明山的森林,還是內湖的森林?我還是喜歡用『挪威的森林』。沒有為什麼,就是喜歡。」這是關於挪威森林的另一種註解。
真實的挪威的森林又是什麼呢?其實挪威人也有自己的理解。在挪威作家克努特·漢姆生(KnutHamsum)的作品中,森林是生命的寶庫,是洞察世間百態的靈感之源,也是不知歸路的極樂之土。森林四季的更迭變幻,林間的芳香,寂寥的星空,泛紅的秋葉。多年之後,即使已經忘卻了周遭的人,確認然記得關於森林的氣味與色彩。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的戲劇作品也有很多以森林為背景,靜謐的森林映襯著戲劇人物的顛沛流離的一生,讓作品充滿著單純又曖昧多變的況味。無處不在的北極森林,隱喻的也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坎坷人生的迷宮,是欲望的陷阱,是苦澀迷亂的猜想,也是沉靜深沉的期盼,廣袤森林也包羅大千世界的苦樂悲喜。
對文學家和藝術家來說,世間萬物都是帶有象徵意義的,然而如果問挪威的普通人,森林對他們來說不外乎是童年記憶裡與家人好友度假的小木屋,是與自然相處的放鬆的時光,是心目中永遠美好的地方,挪威人自己都會說「我們就是在森林長大的啊,秋天有採不玩的漿果,冬天和家人一起住進Hytte小木屋,看篝火噼裡啪啦燃燃燒……挪威人去森林,就像回家一樣自然,在森林裡採摘蘑菇,與小動物和植物對話,他們與大自然相處大概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在遙遠的斯堪地那維亞的挪威人或許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童年記憶裡代表著美好和無憂無慮的森林與小木屋,早已成為生活在地球的另一端的人們心中最具詩意的意象。
不過這些並不緊要,無論如何,在表達心中的秘境時,我們都選擇了「挪威的森林」。後來來自中國的旅遊者們再去坐飛機到北歐時,念叨的也是挪威有沒有森林」,雖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真正的挪威的森林依然是陌生的,它是無法到達的秘境,那裡是至純至淨的樂園,那裡可以傾聽並保存憂鬱與悲傷。
參考:
[1] 王樽,《挪威的森林》,公眾號」王樽工作室「,2016-5-13
[2] 楊子虛,《重訪挪威的森林》,公眾號」搖滾天堂「,2020-3-21
[3] 鄧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森林」》,新周刊,2016-10
[3] 《很挪威,究竟是一種什麼味道》,挪威國家旅遊局,20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