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昔日的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地位瀕臨倒塌,尤其是已經稱雄世界400年的大英帝國,陷入了危機四伏的境地。在歐洲,面臨著德國的威脅,隔海苦苦支撐;在亞洲,日本人的咄咄逼人,更是對其遠東殖民地虎視眈眈。
更要命的是,日軍南下作戰的意圖十分清晰,首當其衝的就是孤懸於中國南方的香港,它距日軍佔領的廣州只有一河之隔,而遠東最近的基地新加坡,距此足有2500多公裡。極力維護帝國利益的邱吉爾,在香港守與不守的問題上舉棋不定。
香港是日軍南下作戰的重點目標之一。
自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以來,中國沿海地區陸續落入日軍手中,切斷了中國由華南地區接收外援的交通線,甚至在中國東南沿海實施封鎖,試圖以此加速戰爭進程。但百密一疏的是,最大的「漏洞」就是當時英國統治下的香港。
於是,以香港為中轉站,無數船隻航行於華東、華南沿海,通過無數條「走私」通道,將當時國際社會援助的各類戰備物資送往中國。為了更好接受國際援助,重慶政府在香港設立多個辦事機構,忙得不亦樂乎,將大量物資運往抗戰前線。
這對日本來說,儼然就像「眼中釘」、「肉中刺」, 必欲除之而後快。早在1940年制定的作戰計劃中,武力佔領香港成為儘快結束侵華戰爭的重要一步。然而,實施香港戰役有一個無法逃避的現實,實力雄厚的英、美等國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不甘心的日本人一面積極做好準備,一面等待時機。日軍第18師團相繼攻佔深圳、寶安等地區,徹底阻斷了香港與內地的陸路聯繫。這時的香港似乎刻意維持著中立的地位,嚴格按照國際慣例行事,與日軍更是隔河相望,卻老死不相往來。
日本人的狼子野心,還是引起了英國方面的警惕,不僅加強對香港的防禦,而且加大了對中國的援助。隨著德軍閃擊法國,英國也面臨著生死存亡,根本無暇顧及遠東的香港,早就對英國深感不滿的日本當局,趁機向英國不斷施壓、挑釁。
接著,日本佔領了海南島,以及強佔法屬越南,香港徹底成為日佔區的一座孤城,放眼望去,除了60公裡外的澳門,到處插滿了太陽旗。驕狂的日本人在決定實施「南下」政策時,自然忘不了香港,它就像一塊「枕邊肉」,隨時被日軍吞下。
邱吉爾的「綏靖政策」,差點棄守香港。
二戰前的歐洲,德國的迅速崛起,與英、法兩國採取的綏靖政策分不開,他們為此也付出了慘痛代價,法國投降,英國遠徵軍被趕回「老家」。不知道為什麼,邱吉爾,一個自稱「主戰派」的人,一上臺就推行「綏靖政策」?
歐洲只剩下孤零零的英國,邱吉爾如何搞「綏靖政策」呢?是的,英國不會再向德國妥協了,而是遠東的日本。原來,堅決不投降的英國,正在遭受德國空軍的狂轟亂炸,為暫時穩住日本,邱吉爾不得不答應日本的無理要求,關閉滇緬公路。
這條支援中國抗戰的陸上「大動脈」,承擔著對華物資總量的38%。更有甚者,邱吉爾還承諾禁止從香港向內地輸送軍火、石油等戰備物資。也就是說,每月大約6萬噸各類物資進不了內地。背信棄義的英國人,使得中國的抗戰更加艱難。
可惜英國的妥協並未換來日本人的笑臉,而是對方變本加厲的緊逼。就在其準備棄守香港的當口,德、意、日三國籤訂《同盟條約》,這下惹惱了羅斯福,他宣布禁止向日本輸出廢鋼鐵,並增加對華援助。老謀深算的邱吉爾立刻精神了起來。
首先,他態度強硬、大張旗鼓地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重啟中斷了3個月的滇緬公路。同時,表示堅決守衛香港,雖不能阻擋日軍的鐵蹄,但在政治上可以有力地聲援中國。一旦中國放棄抵抗,丟失的就不僅僅是香港,而是整個南洋英屬殖民地。
其次,棄守香港,顯然有悖於盟友美國的強硬態度,美國是不會答應的,而且在英國抗擊德國的關鍵時候,急需「暴發戶」美國的支持,得罪美國顯然不是明智之舉。更何況,一直以世界「老大」自居的英國,豈能不戰而降,丟不起人啊!
更關鍵的是,任何侵略行為都不會有好下場,日軍戰敗是遲早的事。而一旦棄守香港,當戰爭取得勝利的那一天,香港的歸屬就成了大問題。看來,老奸巨猾的邱吉爾,眼光放得很遠,儘管有些見不得陽光,但也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
香港18天失守,澳門為什麼安然無恙?
1941年12月8日,山下奉文的第25軍在馬來亞成功登陸。同時,按照計劃日軍第23軍發動了對香港的進攻。他們集中了近3萬人,以及大量的飛機、大炮,準備在半年內攻佔香港。那麼,日軍擁有3:1的兵力優勢,為什麼這麼保守呢?
原來,在此之前,日軍從未與英軍交過手,而且第23軍是組建不到半年的新部隊,即使佔有絕對優勢兵力,他們還是有些心裡沒底。於是,他們做了最保守的估計,計劃用半年拿下香港。無獨有偶,英軍預計守衛香港的時間也是半年。
不過,與日軍保守相反的是,駐港英軍卻是狂妄至極。在他們眼裡,個子矮小的日本人也就只能「欺負」一下中國人,在高大威猛的英國人面前,日本人連合格的對手都算不上,甚至口出狂言:「英國軍人個個都是保衛香港的羅賓漢」。
打臉的是,日軍僅用18天就攻佔了香港,近1萬英軍士兵成了俘虜。消息傳到英國,邱吉爾等人雖然有心理準備,但駐港英軍18天就放下武器投降,還是讓他對英軍戰鬥力甚為不滿。不過,讓所有人羨慕和好奇的是,澳門為什麼沒事?
答案是,巴西人在幫忙。原來,南美的巴西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由於地廣人稀,僅500多萬人口的葡萄牙,雖然大量移民,依然滿足不了當地的生產需要。於是,與當時的清政府協商移民,但一向故土難離的中國人,對此根本沒有興趣。
但人多地少的日本人卻喜出望外,有超過30萬人移民去了巴西。巴西獨立後,依然與葡萄牙保持著兄弟般的友誼。眼看日軍輕而易舉地攻佔了香港,而陸地面積僅有香港1/34的澳門,面對家門口的日軍,跑也不行、打也不行,只能投降。
關鍵時刻,「好兄弟」巴西出手了,他們照會日本當局:「膽敢入侵澳門,巴西將遣返所有日本人」。這一招很管用,且不說30萬人的安置問題,單就30萬人的口糧,日本也一時難以解決。就這麼的,投鼠忌器的日本人始終沒有對澳門下手。
此時的邱吉爾恐怕一直後悔,沒有向英屬殖民地移民一些日本人。總之,香港堅守的18天,不僅表明了英國不屈服的決心,而且為新加坡等地的防務,爭取了一些寶貴的時間。說白了,香港戰役就是一場政治戰役,邱吉爾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
善變的邱吉爾,是理想的政治家嗎?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