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春意盎然。下鄉返程路過華封鎮桃園村,曾在華封鎮工作過的同事提議去看看桃園村12社的鄧家寨,那裡有多處文物古蹟,頗有文史研究價值。同車的都對古蹟有崇拜和愛好,欣然同往。
桃園村是武勝縣華封鎮轄的一個行政村,距縣城3公裡,在省道304旁邊。我們在桃園村支部活動室壩子將車子停泊,沿著新鋪的便民路拾級而上,來到位於半坡上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佛寺。石佛寺廟堂的宏偉已不存在了,但保存的摩崖造像石佛讓人嘆為觀止。
▲頭像被盜的接引大佛
摩崖造像石佛分布在一長約7米、高4米的巖石上,有造像石佛數十尊,呈東、西、南三面布局,東面的巖石上似乎刻有佛經,風化不便認讀;西面和南面巖石上雕刻著大大小小數十尊佛像,小的佛像經風年殘蝕,面目全非,不好辨識。保存較好的是南壁造像的接引佛(阿彌陀佛)和西壁造像的水月觀音像。
接引佛為主尊大佛,高約3米,沒有頭像,身穿佛衣,赤足站在蓮座上。佛像面朝南方,似在禮迎從大道上進廟的朝聖者。據文物部門考古初始記錄資料顯示:「桃源村石佛寺接引佛高3.5米,頭上有密集的螺髻,身上穿著雙領下垂佛衣,赤足踏仰蓮座;面帶微笑,雙目俯視,和藹可親。右手持說法印,左手持與願印,似在普度眾生;橢圓形火焰紋樣的頭光一直連接到洞窟的頂部,頭兩旁有紋樣裝飾。造像的臉型圓潤,膚質細膩,眼睛也都是向下俯視流露出仁慈的情懷,鼻梁挺拔,嘴巴偏小,下巴往內收,形成下頜線。體形是修身平胸,體態含蓄自在,氣質清麗典雅。」
倡導同遊的同事介紹,20年前他在華封工作時,攜妻兒來朝拜,就不見大佛有頭像。聽說佛像頭被盜後,公安局還立了案,只是未能破案。頭像身在何處,至今仍然是迷,成為信眾遺憾。
▲水月觀音菩薩像
西壁的水月觀音菩薩造型充滿濃鬱世俗氣息、貼近百姓生活,深得朝聖者崇拜,信眾在菩薩身上掛了許多的紅綢膜拜。
具當地老人回憶,當年的石佛寺有上下兩殿,穿鬥瓦房,朝聖的香客居多,每逢觀音菩薩生日,上香者絡繹不絕,非常興旺。自從上世紀文革「破四舊」後寺廟遭到破壞,廟堂被拆,菩薩裸露在陽光下,遭受風吹雨打,損毀嚴重。欣慰的是:我們去觀賞時,見到佛身巖石被地方政府搭建成彩鋼架雨棚遮擋,避免菩薩被日曬雨淋,突顯地方政府對文物保護的積極態度。
沿石佛寺往上爬坡300米,就到了山梁的頂部,這裡是另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鄧家寨。
從石佛寺走向寨子的路長滿雜草,荊棘滿坡,行走困難。我們花了很大會功夫才靠近寨牆。
▲鄧家寨西門
我們尋著西門入寨。西寨門保存完好,沒有門板。寨門上部是傳統的半圓形拱門,下部是長方形正門,裝門的木方還沒有朽爛。一條石砌的階梯通向寨門口,門口是條石層砌的半圓形平臺,平臺外圍高3米有餘,與寨牆連為一體。經過半圓形平臺,才能進入寨內。這樣的建築布局,顯見建造者是把半圓形平臺作為山寨的第一層防禦工事設計的。跨進寨門有約3米的甬道,甬道的前端是平坦的,後端有8步石階。跨上8步階梯又有一道內門(裝門的痕跡還在),跨過內門才能進入寨內。
寨內分上下兩平臺,平臺上下落差1米左右。我們進寨巡視一遍後發現,寨牆基本完好,牆上的防禦垛眼都還存在。沿著寨牆邊緣有1米寬的護寨巡邏通道,也保存的較好。
▲寨牆上的巡邏通道
巡視寨牆,發現寨子的東面和南面比較陡峭,西面和北面相對平緩。南面和東面的寨牆較高,有10多米高,西面和北面近10米高,上臺的東牆處有一道門,寨門已經不存了,躋身在雜草叢生中的石階路和兩顆古老的黃桷樹能讓人感受到這裡昔日的繁華。居高臨下,可以看到寨子下方不遠處的嘉陵江;還可以憑眺遠望高樓林立的武勝縣城和嘉陵江對岸美麗的田野村莊;並可觀賞到由遠而近的滿山遍野的菜花、挑花、李花和翠綠景色。
寨內保存的幾座民房顯得有點荒廢,其中一座一樓一底的樓房還貼了外牆瓷磚,看上去還有些現代農房氣息,一個叫鄧超的單身漢獨居在那座幾百平方米的樓房裡。他是寨子裡唯一的留守者。他的父親早年是當地知名的石匠,或許是看好老寨的風水,當年他的父親花了一生的積蓄修造這幢樓房,不幸中年得病去世。父親去世後,母親改嫁,帶走了妹妹,家道中落,留下他一個人住在寨子上,至今未結婚。鄧超說,解放后土改時寨子上分來兩姓人家,一戶姓鄧,一戶姓蔣,共有8戶人居住在寨子上。上世紀70年代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寨子上原有的穿鬥老房子,其他幾戶就搬遷到寨子下邊去了。
寨子裡開闢有菜地,種有少些蔬菜,幾顆桃樹、李子樹開滿了鮮花。
愛美的寨子主人還將縣城美化環境的花草移植幾株在自己的小花圃裡,正開著鮮豔的花朵。
寨子建造石材的選料,工藝的打造比較嚴謹,寨牆石疊砌牢固,紋路細膩,雖經歷代風雨,仍然條紋清晰,可供觀瞻。
鄧家寨的南面和西面的坡地上有許多條石砌成的墳墓,西門外的農舍亦是條石修建的石瓦房。觀察中筆者感嘆當地居民的文物保護意識,修建墳墓和房屋居然沒有撬拆打造規矩的寨牆石,損毀文物古蹟,讓古寨得以保留下來。
▲寨內保存的樓房
鄧家寨原為普安寨,是那位業主修建,無從考證,只是寨子上居住的鄧姓人口居多,當地居民習慣稱為鄧家寨。據文物部門考古發現,鄧家寨修建於清朝鹹豐十年,即1860年。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匪亂猖獗。時值李永和、藍朝鼎領導的雲南農民起義軍在四川攻城掠寨,其隊伍龐大,分成多股勢力四處襲擾,每股勢力都在萬人以上,其所經之處,民宅若無險可拒,很難得以保全。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寨子的主人為確保平安,不得不籌資修寨,舉家遷入寨內。
鄧家寨正好位於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脈(龍脈)之上,山脈北高南低,最南端是狹窄的巖石,如同龍頭。在這龍頭處的巨石上刻有摩巖石佛,成就石佛寺的香火。一條南北走向的官道(大路)經石佛寺沿著鄧家寨去向祝家場(今華封場),是周邊居民和嘉陵江對岸的居民趕祝家場的必經之路。可見當年鄧家寨的地理位置之重要。
▲神秘桃園洞
出鄧家寨西門往北下溝,溝裡有一個洞穴名叫桃園洞。這是一個奇特的洞窟,環壁與穹頂均有石刻,以人物為主,花卉樹木為輔,仔細察看,似乎有講經、對弈、吟詩、彈琴、觀畫等故事。據說這些石刻把四川大學考古系的教授都難住了,至今沒有對石刻的年代和內容給予定性。
鄧家寨——石佛寺——桃園洞是武勝縣華封鎮桃園村的三張名片,該處景點離縣城只有約3公裡路程,整體連線進行旅遊開發,將有可觀的開發前景。遊客登臨古寨,領略古寨風情,遠眺湖光山水,觀賞嘉陵江兩岸的優美風景,同時欣賞石刻古蹟,感受佛教文化。是久居城市群體的休閒觀光好去處。
寫此,意在引導更多的有識之士前往觀光考察,為開發旅遊景點獻計獻策,一則更加保護好文物,二則為遊客提供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石乾華,筆名蹉跎歲月,武勝縣黑爾場黑塘溝人,高中文化。羨慕文人,喜好讀書,閒暇時也寫點感觸見於報刊,寫些文史類文稿供地方文史研究之用,是為廣安市政協文史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