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9月16日電 (陳晨、陸雪苑)9月16日,正值浦東機場通航20周年,浦東機場三期擴建主體工程暨衛星廳正式啟用。今天,浦東機場衛星廳第一個國際出發的航班,MU787從上海正式啟程飛向羅馬。據透露,未來浦東機場60%-70%的航班將從衛星廳出發。
浦東機場衛星廳為全球最大單體遠距離衛星廳,位於浦東機場現有T1、T2航站樓南側,由兩座相連的S1和S2組成,呈工字型,提供出發候機、到達及中轉服務。西側的T1與S1共同運行,服務東上航、天合聯盟;東側的T2與S2共同運行,服務國航、南航、吉祥、春秋、星空聯盟、寰宇一家等。
捷運無縫銜接
衛星廳啟用以後,在浦東機場乘坐出發航班的旅客,仍在T1或T2主樓完成值機、行李託運、出境手續、安全檢查等流程,登機牌上登機口帶有字母「G」或「H」的旅客則成為了衛星廳的首批「嘗鮮者」,興致勃勃地來到全新的捷運車站搭乘捷運列車前往衛星廳登機。而航班停靠衛星廳的到達旅客,根據標誌標牌的指引非常順利地搭乘捷運列車返回T1或T2主樓,在主樓辦理入境手續、提取託運行李。
登機更加便捷
衛星廳啟用後,新增90個登機橋位,將使浦東機場航班靠橋率從50%提升至90%以上。「以前我們都說是東方公交車有限公司,因為經常坐擺渡車就需要花很久的時間。」一位旅客跟記者吐槽,「最長的一次我們坐了半個小時,告別擺渡車時代讓我覺得是衛星廳最大的提升。」
候機更加舒適
記者在候機室看到,一位來自大連的年輕旅客正在使用無線充電功能,「炫酷的黑科技,是一種來自大都市的體驗。」這位大連來的姑娘和記者聊到,「有新鮮感、舒適感。」
環繞中央核心區有35座三層國際國內可靈活切換的登機橋,相比功能單一的登機橋每年可多處理700萬人次的旅客量,提升了衛星廳的使用效能。S1衛星廳的中央中轉大廳集中設置了國際轉國內、國際轉國際、國內轉國際3種中轉流程,浦東機場2座航站樓加上衛星廳,總面積超過145萬平方米,旅客的人均候機樓面積從4平米提升到了7平米,旅客的空間體驗將更為寬適。衛星廳設有網吧椅、三角組合椅、沙發、躺椅、休閒椅等多種功能性座椅,旅客高速無線上網區配置了包括無線充電設備在內的充電設施。衛星廳商業面積共計2.8萬平方米,商業門店159個。
據了解,浦東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於2015年12月29日全面開工,工程主要包括航站區工程、飛行區工程、生產輔助設施工程,以及市政配套工程。其中,62萬平方米的衛星廳以及旅客捷運系統、95萬平方米的港灣停機坪等是其核心工程。目前浦東機場已形成了兩座航站樓 1座單體衛星廳 4條跑道的基礎設施規模,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的運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