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丁克,難道我只可以孤獨終老嗎?

2020-12-06 是夏歌呀

丁克族由英文DINK音譯而來,原DINK是「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簡寫,也就是代表了「雙薪水、無子女」的家庭。

在很多人眼中,丁克等同於孤獨終老。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人生質量遠比養兒防老重要

最近一個有關生育的紀錄片引發了我的深思。

紀錄片一開始,製片人採訪了群眾有關生育的看法。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對此各持己見。

一個年輕女孩說還是要有一個小孩,主要考慮到要是連一個孩子都沒有,自己老了沒有依靠。

有人選擇生兩個或者多個,笑稱生多個,只要有一個成才了,你就成功了。

也有人認為中國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陳舊,對此嗤之以鼻。

最後一位老大爺的回應亮了,他直接把生兒育女上升到國家層次。他認為大家都不生小孩就沒有接班人了,甚至沒有中國了。

中國傳統觀念主張早生早育,多生,養兒防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情況卻悄悄發生了變化。

2016年1月1日,我國開放二胎政策後,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分別為1786萬人和1723萬人。

中國生育率遠不如預期增長,中國已經進入低生育率國家的行列

不僅中國,還有其它發達國家同樣面臨低生育率的問題。「總和生育率」是指婦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總數。

現階段,對於已發展國家來說,如果要維持當前人口水平,總和生育率要達到2.1(一個婦女要生育2.1個孩子)。

但是根據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很多國家均達不到這個標準,總和生育率都低於2。韓國甚至刷新了最低記錄,只有0.98。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生育孩子呢?

節目採訪了3個丁克族,他們都有各自選擇丁克的原因。

1. 缺乏經濟物質基礎,丁克是他這個階層不得不做的選擇

第一位被訪者是48歲的老北京-楊子禕,結婚8年沒有孩子。他坦言,因為沒錢,丁克是他這個階層不得不做的一個選擇。

楊子禕出身低微,職高畢業很早就進入社會了。

他一直過著苦哈哈的日子,自顧不暇的同時,他根本沒有多餘的經濟能力養大一個孩子。

他不願意讓孩子像小狗似地散養,卻又沒能力供書教學。

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直到上大學,這期間所需要的錢對於他來講是一筆龐大的支出,他完全沒辦法承擔。

他想像如果有了小孩,孩子以後也只能跟他一樣過苦日子。

2.人生愛好廣泛,沒有時間和精力養育孩子

另外一個被訪者(陳翰賓)則截然不同,他曾經放棄了一切,花了4年時間環球旅遊。

他有著太多的愛好,在他的人生規劃中,並沒有生育的環節。

他認為如果有了孩子,他還是我行我素,自由自在地生活,這將是孩子的悲劇。

另外一種可能,他改變了,成為一個好爸爸,那變成了他的人生悲劇。

他的生活太豐富多彩了,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生育孩子,所以他義無反顧地結紮了,主動放棄孩子這個選項。

3.對社會大環境的擔憂,擔心無法保護好孩子而選擇丁克

第三個被訪者是一對結婚7年的夫妻。現在的社會大環境讓他們擔憂,他們認為無法保證小孩從出生到18歲成年不受任何傷害。

出於對孩子健康幸福的考慮,他們不得不選擇丁克。

他們擔心空氣品質,食品和飲水安全等等,認為這些因素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

丈夫還舉了一個例子,他同事3歲的小女孩住院接受霧化治療,他說這種治療都是以前肺癆患者採取的治療手段。

丈夫覺得人生就是一個高等的難度遊戲,自己已經活得這麼難了,幹嘛還讓孩子參與進來。

以上的被訪者都給出了自己選擇丁克的充分理由,但是他們又如何面對父母和伴侶呢

1.面對嶽父母催生,堅持扛住,寧願離婚

楊子禕的嶽父母一直催生,但他不為所動。

鬧到最後,嶽父母把他轟出家門,他寧願自己租房子住,和妻子離婚,也不要孩子。他堅持把丁克貫徹到底。

2.曾經嘗試改變自己和改變對方,都沒成功,最後離婚了

陳翰賓有過一段婚姻,但是後來離婚了。他曾經為了愛情努力去改變自己,以及試圖改變對方,但是都失敗了。

離婚的經歷讓他醒悟,不要找一個不能接受丁克的伴侶。

3.面對家裡人只能拖著,直到自己生不出為止

妻子每次見到姥姥都被問到什麼時候要個孩子,隔壁家的孩子都6歲了云云。後來,她都不敢去姥姥家了。

夫妻倆面對家裡長輩的催生,不敢直說自己不要,只能一直拖著,拖到自己過了生育年齡生不出來為止。

丁克族除了對抗中國傳統生育觀念之外,他們還不得不考慮老年孤獨的問題

他們對此又是如何打算呢?

1.喜歡清靜,不需要子女陪伴,自己把老年生活過得有尊嚴就可以了

楊子禕直接說自己不需要子女陪伴,他自從選擇丁克那天起,內心就強大到不需要任何子女親情的慰籍。

他認為那些有子女的,也保不齊子女不孝順老人。而且你自己經受病痛折磨,孩子也無法幫你分擔身上的痛楚。

他對自己老年生活唯一的期許就是一個人清清靜靜地過得有尊嚴。

2.認為養兒防老荒誕可笑

陳翰賓直言養兒防老荒誕可笑,他不認為養育孩子的意義在於給自己養老。

父母有父母的人生,孩子有孩子的人生,養兒防老本來就是歪理。

3.妻子覺得可以考慮凍卵,給自己留一個後路

關於老年孤獨,丈夫和妻子的意見產生了分歧。妻子主要考慮到丈夫生活習慣不好,抽菸喝酒,血壓又高。

到了老年,丈夫先自己而去的可能性比較大。

她覺得到了那個時候也許有個孩子,看著孩子她也有個念想。

丈夫則覺得未來不確定的事情不要想太多。

妻子還提到了凍卵,萬一以後想要小孩了,可以通過凍卵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丁克終極指向老年孤獨,這也是很多人反對丁克的原因。老年孤獨真的如此可怕嗎?

如何應對老年孤獨,過有質量的人生呢?也許我們可以從作家楊絳身上找到答案。

楊絳與錢鍾書牽手步入晚年,本該頤養天年的夫妻卻迎來了老病相催。

錢鍾書罹患膀胱癌,纏綿病榻。而被楊絳稱為「生平唯一傑作」的女兒錢瑗也因脊椎癌住院。

當時已經80幾歲高齡的楊絳每天奔波兩家醫院,照顧丈夫和女兒。

面對重病的丈夫,楊絳只能隱瞞女兒的病情,身心備受折磨可想而知。

1997年愛女錢瑗先父親而去。翌年,丈夫錢鍾書不堪病痛的折磨,也永遠閉上了眼睛。

經受摯愛親人離世打擊的楊絳說過:「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

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楊絳這一打掃現場就是18年,直至105歲的高齡才與世長辭。她最後孤獨度過的18年很好地解答了如何應對老年孤獨。

總結之後,我認為楊絳有4點值得我們借鑑:

健康的體魄是革命的本錢,也是老年人保持生活質量的基礎楊絳晚年繼續伏案工作,同時她很注重鍛鍊。她每天堅持在家裡狹窄的空間來回慢走7000步,跟鄰居學會了大雁功,將其作為一項運動堅持鍛鍊。楊絳直到百歲時還能彎腰手碰到地面,腿腳也很靈活。飲食方面,楊絳本來胃口小,食量不大。但是她的飯桌卻保持每頓有魚有肉,雞蛋青菜,開胃涼菜一樣不少,保證了營養均衡。正是楊絳注重鍛鍊,保持營養攝入均衡。高齡的她雖然瘦弱,但並沒什麼大病,基本生活可以自理。健康的身體對提高老年生活幸福感很重要。試問一個病歪歪的老人,常年纏綿病榻,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他們的老年生活又有什麼質量可言呢?你能活在世上一天,就請善待自己的身體一天。它陪你走過了一輩子的風風雨雨,最應該受到你的重視呵護。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保證有足夠的錢安享晚年

楊絳在散文集《將飲茶》中說道:「所謂窮,無非是指不置辦家產,自食其力。

自食其力是沒有保障的,不僅病不得,老不得,也沒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幹自己喜歡或專長的事。」

一句話道出了物質基礎的重要性,尤其對不能依靠勞動力賺錢的老年人而言。

堅實的物質基礎既能滿足日常生活支出,還能保證自己不為生計所累,有時間有心情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楊絳先生一生筆耕不輟,出版了多部優秀文學作品,晚年生活的經濟來源自是不愁。

在保證自己老年生活所需的金錢前提下,晚年的楊絳還熱心做慈善,把自己的財產捐獻給有需要的人。

「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飢」,很多人覺得談錢俗氣。但是沒有金錢的加持,你的晚年生活只能過得風雨飄搖。

儲備足夠生活以及抵禦意外的金錢,是對自己晚年生活高度負責。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自己的定海神針

上面談到了身體和物質層面,我們再來看看精神層面。

《楊絳全集》出版後,出版社準備乘勢策劃一個聲勢浩大的媒體見面會。

但是被楊絳風趣回絕了:「稿子交出去了,賣書就不是我該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楊絳在散文《隱身衣》中說到,她和錢鍾書最想要的「仙家法寶」莫過於「隱身衣」,隱於世事喧譁之外,陶陶然專心治學。

人們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祿,於楊絳而言只是過眼雲煙,根本不足留戀。

另一方面,楊絳走過了世紀風雨,經歷了戰亂,貧窮。

有人曾問她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麼?她只淡淡答了一句:「痛苦當然有,不去數它吧。」

她對於人生路上經歷的傷痛苦楚,不再心有戚戚焉,耿耿於懷。

對於文學作品帶來的鮮花榮譽,她也不沾沾自喜,大肆宣揚,只是繼續安安靜靜寫作。

人一旦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無意間就會被綁架。

別人覺得你做的事情不值一提,甚至冷嘲熱諷,你也就懷疑自己,在疑慮恐懼中停止了前進的步伐。

亦或你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面對別人的追捧誇讚,漸漸得意忘形。驕傲的你就此滿足,不再追求更大的進步。

細思極恐,你的墮落或者奮進都被別人的評價所操縱。

無論你身處順境或者逆境,請務必摒棄一切外在評價。

不好的經歷,隨它消逝在風中。鮮花和掌聲也不要放心上,只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

4.有熱愛的事業或者愛好追求,豐富充實內心

這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

生活簡樸的楊絳,她的住所一直都是水泥地板,別人家都裝修得好好的,她只保持房子最簡單的裝修陳設。

但是裡面每一個房間和客廳都有書桌書櫃和滿滿當當的書籍。

看書寫作就是楊絳這一生的事業,也是她的終身愛好。

楊絳接連經歷喪女喪夫之痛,半年後,她開始整理錢鍾書手稿,集成《錢鍾書手稿集》。

為了紀念一家三口當年點點滴滴的生活,楊絳含淚完成了散文集《我們仨》。

年近九十高齡,楊絳又開始翻譯柏拉圖的《斐多篇》,她說:「試圖做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96歲高齡的楊絳又推出一本探討人生和靈魂的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

楊絳在《雜憶與雜寫》談到:「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

讀書寫作就是她說的學習和修身。

由此看來,人生有一項值得終生追求的事業或者愛好至關重要。

它能讓你全身心地投入超然忘我的境界,俗世的煩惱憂愁也就無從生起了。

有人覺得,老了老了還學習幹嘛?受那份窮罪,學習都是年輕人的事情。

而說到愛好,現在的老年人很少有自己真正的愛好。社會約定俗成的標準,老年人就應該兒孫滿堂,他們唯一的任務和價值就是帶孫子。

這些狹隘的想法,我實在不敢苟同。

作為老人,隨著退休,他們失去了社會資源。而也因為不用上班,每天憑空多出了大量時間,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由此產生的空虛感。

如果只認定帶孫子是他們餘生的唯一精神寄託,這很可怕。

其實老年人不是只有家庭一個選擇,他們應該嘗試更多的可能性,放開心胸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學習一項技能,或者培養一項愛好。

如果一個人自身的精神生活空虛,他就只能不斷往外抓取,例如抓住子女,孫輩。

只有當老年人有發自內心熱愛的事業或者愛好,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才會把注意力從外面回歸到自己的內心。

內心的富足才是對抗老年孤獨的終極武器。

相關焦點

  • 可笑吧,我終於一人孤獨終老了
    可笑吧,曾經有你在我的身邊是多麼的美好,現在就剩下我一個人孤獨終老了,雖然這樣的狀態是我曾經最恨的,但現在的我感覺這樣的感覺其實也挺美好的,只是在夜晚的時候會經常夢到你的笑容,我還在那裡傻傻的看著你,覺得所有的事情就跟沒有發生一生,這樣的我是不是曾經你最愛的樣子呢?
  • 如果我真的孤獨終老 請祝我快樂
    近來從身邊人口中越來越頻繁地聽到「孤獨終老」這個詞彙。孤獨終老,每一個字看起來都很悲傷,連起來讀更是有種如臨深淵的無力感。我曾經在很多個長夜無眠的夜裡問自己如果我將孤獨終老該怎麼辦,我想到大哭不止也沒有答案,我只聽到來自深淵的孤獨的回聲。後來倒是發現想這個問題本身,其實就挺悲哀的。可能會有很多人認為我矯情,年紀輕輕,又沒吃過什麼大苦,憑什麼就那麼篤定自己會孤獨終老。
  • 「如果能重來,我一定讓爸媽抱上孫子」,堅持丁克的康輝,後悔了
    有人認為生兒育女不僅耗錢耗力,還可能吃力不討好;也有人認為不生兒育女,以後會孤獨終老,無人養老無人送終,晚年生活太悽涼。由此可見,丁克家庭既有很多優勢也有很多劣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他們有大把時間可以享受生活,嘗試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例如,工作之餘看看書、旅遊、學習一門小眾語言、享受二人世界等。2、 面臨更少的財政壓力丁克家庭會面臨更少的財政壓力,夫妻二人的工資只要夠用就行,不用為孩子存奶粉錢、教育基金、彩禮嫁妝的費用等。
  • 遺憾 我終於還是一人孤獨終老了,而你……
    「一起生活了好幾年,熟悉彼此的生活習慣,你已不在我的身邊,可我卻忘不掉你的臉,滴滴點點訴說我們的遺憾,這首遺憾訴說的心酸,這首遺憾已破舊不堪,他沒有華麗的語言,卻寫出我們的不甘,誰的情路不都這樣磕磕坎坎,可笑吧,我終於一人孤獨終老了,我也變成了當初最討厭的那個他,以後的每天都不再是我陪在你身邊
  •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一個人正穿過人群朝我走來,陪我到老
    作者:小鹿有心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轉載《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是理察·羅珀的處女作,一經發行,引得數十家世界知名媒體競相報導。小說的內容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個又喪又治癒的故事:一個悲傷的孤獨症患者小心翼翼地邁出自己構建的舒適圈,重新面對生活。
  • 抖音可笑吧我終於一人孤獨終老了是什麼歌誰唱的 歌名歌詞介紹
    可笑吧我終於一人孤獨終老了是什麼歌?抖音可笑吧我終於一人孤獨終老了歌名、歌手、歌詞介紹  遺憾  歌手:是你大哥阿  所屬專輯:遺憾  作曲 : 王佳楊  作詞 : 王佳楊  編曲:艾宇  一起生活了好幾年  熟悉彼此的生活習慣  你已不在我的身邊  可我卻忘不掉你的臉  滴滴點點訴說我們的遺憾
  • 寧願孤獨終老,也不願將就的星座,世界人來人往,但我只願等一人
    我想每個人的初心亦是如此,但慢慢長大了才發現,這並不是那麼簡單,有些人到了一定年紀還沒遇上合適的,也會匆匆找個人結婚,將就著過一輩子,但總有那麼一些人會認一個死理,他們不願意將就,如果沒有遇上合適的,寧願孤獨終老,也不會草草了事,世界人來人往,但我只願等一人。我們來看看,12星座中,有哪些星座有這樣的執念呢?
  • 如何快樂地孤獨終老?
    如何快樂地「孤獨」和「終老」是個重要的命題。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很多人的單身都是「迫不得已」。情況無非是愛我的人我不愛,我愛的人不愛我,和根本沒有可糾結的人。要數Daniel Sloss最著名的段子,莫過於拷問靈魂的「拼圖理論」 (Jigsaw) 。
  • 有一種「丁克」叫康輝,如今坦言後悔:如果能重來,我想要個孩子
    然而曾堅持選擇丁克的康輝,卻是在自傳中寫道說後悔自己沒生下個一兒半女。同為在央視工作的他和妻子,幾乎沒有自己的空餘時間。每當父母催促他們要孩子時,二人也總是以工作為由拒絕父母,「工作忙」成為了他作為丁克的保護鎖。
  • 男人可以選擇不生孩子,那么女人可以選擇不生孩子嗎?
    可是現實生活中可沒有那麼溫柔以待,女人不生孩子總是顯得格格不入,就像看待怪物一樣,女人不生孩子有錯嗎?說好了一起做丁克,你去逼著我生孩子身邊有一個朋友小西就是丁克一族,她從上學那會兒,就告訴我們以後不會生孩子。我們還調侃她:你以後就孤獨終老吧。
  • 餘秀華:請允許我做個糟糕的詩人,不再談愛情,寧願孤獨終老
    讀餘秀華的詩,首先你需要對她的本人足夠的了解,這樣才可以讀懂關於她對詩裡的情感。記得餘秀華曾說過「我的詩不是單一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宣洩,你看不懂,那不是我的問題!」關於她的詩與餘秀華本人,其實在文化詩歌界存在著太多輿論的聲音,但對於餘秀華本人來講,自己的詩就代表著一切,你可以看清它的存在,但你絕不能不允許它的存在!餘秀華:請允許我做個糟糕的詩人,不再談愛情,寧願孤獨終老!
  • 如何快樂地孤獨終老?-虎嗅網
    在單身愈發平常的今天,如何快樂地「孤獨」和「終老」是個重要的命題。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很多人的單身都是「迫不得已」。情況無非是愛我的人我不愛,我愛的人不愛我,和根本沒有可糾結的人。Daniel那滿是激素的表演,真的只是一頓不過腦的速食快餐嗎? 1. 你離快樂地孤獨終老,只差一套「拼圖理論」
  • 理由很簡單,看看我說得對不對!
    但我時常懷疑她真的是丁克一族嗎?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女人,想要結婚,想要生孩子做媽媽是一個女人的本能,也是一個女人非常想要做的事情,我並不十分相信她的說法,我覺得肯定另有原因。後來我離開了那家單位,五年後,聽其他同事說她已經結婚了,找到了集團其他業態單位的一位高管,且這個女領導已經懷孕了,很幸福。這足以印證了我當時的想法,她並不是真正的丁克一族。我想還會有很多像她一樣的女生,當時信誓旦旦對外宣稱說自己是丁克,自己不想結婚生孩子,可內心裡並不是這麼想的。
  • 「我給你們送終,房子就得給我」丁克夫妻沒老,財產已被侄子盯上
    文/胡胡育兒日記「丁克」不再是新鮮的詞彙,現在社會中有很多人甘當「丁克」,不願意讓孩子來束縛自己的人生,「丁克」更願意活在當下享受自己的美好人生,少去了孩子的煩惱,他們是否過得很幸福?「我是你們親侄子,房子就得給我」,丁克夫妻沒死,房產已被盯上老劉與自己的老伴在年輕的時候,就許下了承諾,做一對「丁克夫妻」,在婚姻生活中也不要孩子,兩個人都是外企的員工,所以在工資待遇方面養活孩子完全是沒有問題的,就是想著兩個人的生活會比較輕鬆,省去了要照顧孩子的煩惱。
  • 中國首批「丁克夫妻」距今已有四十年,步入晚年後,他們後悔嗎?
    所以至今算來中國首批丁克夫妻距今已有四十年了,現在有六七十歲的年齡了,那麼當初他們對自己選擇丁克夫妻是否後悔呢?前幾天帶著孩子在海邊玩的時候,遇到一位六七十歲,也是同樣從北京來的老夫婦。他們大概跟我父母年齡相仿,看到我的母親帶著孩子在沙灘上玩耍,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這位大媽不僅感慨當時年輕的時候任性。
  • 60後丁克生活實錄:不要孩子,讓我的人生關上了門,又打開了窗
    文|秘籍君作為一名預備丁克女,我對自己的晚年抱有杞人憂天的想法,至今遲遲不敢落實也是同樣的原因,畢竟誰都想要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終點。然而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似乎丁克註定老無所依過不好是板上釘釘了的,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那些選擇「丁克」的夫妻,30年後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很現實
    我原單位的老闆孫先生就是一名丁克,現在已經60歲了,他說,他們夫妻倆決定做丁克的時候,受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甚至要和他們斷絕關係。認為這種人很自私,只懂得自己享受,卻忘記了傳宗接代。其實做不做丁克,是夫妻二人的自由,只是在成為一名丁克之前,要考慮清楚,畢竟30後的生活會大有不同。選擇做「丁克」的夫妻,30年後會是什麼樣的結局?
  • 「你養我小,我護你終老」,你真的做對了嗎?
    在中國的傳統中一直保持這樣一種模式:「你養我小,我護你終老。」別人也常常把老人比喻成老小孩,我們真的能把父母當成小孩來對待嗎?又或者是,我們長大後是真的在做著「護父母終老」這件事呢?你養我小人的幼年很是脆弱,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和呵護,我們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去長大的。
  • 2020年離婚率猛增:無論你和誰結婚,最後都會孤獨終老
    我怎麼也不會想到,小媛竟然會和老公離婚,要知道他們的孩子才不過1歲多一點。我問她為什麼這麼堅定的離婚,她說自己真的一天都過不下去。經過對她婚姻的了解,我發現讓他們離婚的,並非是不可原諒的錯誤,反而是生活中的一地雞毛。
  • 首批「丁克」人到暮年,如今他們會感到遺憾嗎?3位老人道出實話
    今非昔比,現在的年輕人晚婚晚育,甚至不生孩子的「丁克一族」,都數不勝數。不生孩子年輕時確實少了一大「負擔」,但晚年生活如何呢?如今,國內的首批「丁克」已經人到暮年,一輩子無兒無女的他們還好嗎?會感到遺憾嗎?有3位丁克老人「現身說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