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印尼華僑的「逃命」之旅

2021-03-02 福建人在印尼

從雅加達機場被趕出來,狼狽地去了個臨時住處,阿芳一家在失望之餘也有一絲慶幸,「訂機票之前也有心理準備,可能回不了祖國,但是真沒走掉,還是挺失望的。唯一慶幸的是三月初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現在家裡也囤了些口罩糧食,大人怎麼都行,就是孩子怕感染了。」阿芳在視頻通話裡,一臉無奈地對筆者說。

阿芳和丈夫一家在印尼打拼多年,這是福建福清一代的傳統。從唐宋時起,貧瘠的土地迫使福清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到海上討口飯吃。從日據時代到排華事件,似乎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口碑一直在變化。有些人說起遍布福建的華僑捐建的學校,也有些人提起他們罵一句數典忘宗。不管如何,在印尼,甚至新馬菲律賓,像阿芳一家一樣的華僑依然嚴守著祭祖等種種在大陸已經略顯古板的傳統生活方式,每年回老家看望老人也是他們不多的牽掛之一。

 

國內疫情洶洶的時候,阿芳和丈夫曾想把遠在福清的年邁父母接到印尼「躲一段」,但因老人們堅決不離鄉土的「守舊」觀念作罷。現在,輪到阿芳自己「躲一段」了。雖然印尼官方確診數字看起來並不太可怕,但敏感而謹慎的中國傳統思想,還是讓阿芳一家決心回國避疫。

 

印尼到國內的航班早已停飛,阿芳說印尼在中國疫情嚴重的時候先停飛了與中國的航班,現在中國嚴控輸入,印尼沒有所謂的「一國一周一趟」。國與國之間的事兒,對阿芳來說太過遙遠,她想要的,只是全家安全回國。

 

多方打聽之後,阿芳丈夫「走後門」搞來三張回國的機票。當地華僑聯繫印尼鷹航包下了一架客機,4月3日早上從雅加達飛到廣州。雖然看國內的新聞,阿芳知道自己一家到了廣州也要隔離,但是能在祖國的土地上被隔離,在阿芳看來總比待在印尼好。

 

包機的機票1萬元一張,對於阿芳一家來說,這樣的價格,能坐上「諾亞方舟」,已經不該有任何怨言了。200餘名和阿芳一樣的印尼華僑,從泗水,三寶壟趕到雅加達,他們多數是家裡先送回國的老人和孩子,不是所有人都有阿芳一家關停產業全家回國的決心。

 

本該上午8:30起飛的航班,到了11:30還沒動靜,阿芳心裡開始覺得不妙了,機場傳來的航班取消的消息更讓大家頓時騷動起來。

這艘大家心裡的「諾亞方舟」最終沒能帶來希望……

 

很多全身穿著防護服的老弱開始圍住登機口,這些舉動註定是徒勞的。為了驅散人群,下午氣溫最高的點,雅加達機場關閉了空調。炎熱的熱帶雨林氣候下,穿著塑料防護服和口罩的人們很快受不了了,有小孩汗流浹背,開始出現中暑狀況,但是沒人敢脫掉防護,密集的人群像一顆炸彈,大家警惕地看著別人,像盯著炸彈引信。

 

大自然永遠比人類更有力量,疫情是這樣,炎熱也是一樣。當阿芳一家失望地回到住處,幫兒子換下來已經被粘汗浸透的衣褲,她才反應過來,開始放聲大哭。也許,在哭的不止她一個人。

為生命逃跑,對普通人來說,似乎不丟人。為被堵死的逃生之門哭,似乎也不丟人。畢竟,每個人都想安全活著,但不是每個人都是戰士。

 

「我們也只是想回家而已,怎麼就這麼難呢?」說到這裡,阿芳又忍不住哭了出來。

 

「現在國內疫情好不容易控制住了,我們回去,可能也不招人待見吧?說不定很多人會說我們發財的時候不回家,逃命的時候回家了,如果我在國內,也會這麼想吧?都是想好好活著罷了,人都就一條命,誰不想好好活著了?」阿芳反問筆者,筆者也不知道該怎麼說。

 

採訪完阿芳,筆者心裡一直憋屈著,這樣的災難面前,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肯定要犧牲一些人,保全更多的人,這是中國千百年來能延續文明的集體主義。誰破壞了大家活命的環境,誰就要被罵死。但是當眼看著被犧牲掉的人的時候,那句「為什麼是我?」依然讓人不寒而慄。

 

也許天地無意吧,苦了我們這些世間的芻狗。

 

(文中阿芳為化名)

相關焦點

  • 1960年印尼華僑回國老照片
    大致意思是1956年左右印尼內部出現反叛活動,背後有美國和臺灣支持,這惹怒了執政者,開始只是針對臺灣,後來被一些人利用擴展至整個華僑(有目的性排華,美國背後煽風點火),過程相當殘暴的、噁心的。1960年初我國開始大規模安排印尼的難僑回國,2月2日《關於接待和安置歸國華僑的指示》,要求在廣州、汕頭、湛江、海口等歸國華僑入境港口設立接待機構,並責成廣東、福建、廣西、雲南等省、自治區的委員會負責做好歸國華僑的安置工作等【華僑農場為主,有技術的進入工廠工作】。此篇文章可以看見1960年初回歸的華僑場景,以及很快安排至各地工作、學習,井然有序!
  • 祭祖先拜月 印尼華人華僑的「團圓」中秋節
    林永傳 攝中新社雅加達9月24日電 題:祭祖先拜月 印尼華人華僑的「團圓」中秋節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隨著中秋節夜幕的降臨,黃印華開始張羅著晚上祭拜月娘(亮)和合家賞月的事。祭祖先、拜月亮,是印尼華人華僑代代相傳的中秋節習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早上先祭祀祖先,晚上月亮升起時再拜月亮,而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供品。除了各家各戶祭祀祖先外,中秋節前後各姓氏的祭祖活動,也是印尼華人始終堅持的傳統。
  • 印尼華僑新娘的宗教信仰
    到印尼娶印尼新娘可以解決國內男士的婚姻問題,但不少人質疑印尼新娘信仰的宗教與國內不太一樣,是否會造成以後生活上的磨擦?其實這個問題是多慮了,目前面對中國所提供印尼婚介的服務,大多以安排印尼華人新娘為主,其信仰的宗教大概與國內相同。    印尼是一個信仰多宗教的國家,官方承認的宗教有伊斯蘭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和印度教。
  • 印尼華僑捐1億,在華資產超千億,父親曾是印尼首富
    來源:市界作者丨市界 馮晨晨 身在海外,心繫祖國,這是大部分華僑企業家的寫實。 福建日報日前報導,在中國僑聯倡議海內外僑胞向疫區捐贈款物後,金光集團APP(中國)通過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捐款1億元人民幣和價值35萬元的清風消毒溼巾。
  • 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為印尼華文學校「傳經送寶」(圖)
    中新網雅加達6月6日電 (記者 林永傳)正率團訪印尼的中國華僑大學校長賈益民,6日來到位於雅加達北區的印尼智民學院,深入了解該校辦學情況,為其「傳經送寶」。  智民學院(CerdasBangsaCollege)創辦於2000年,是經印尼教育部批准設立的法人單位華文學校,在雅加達、泗水、丹戎檳榔、巴淡島等地開設教學點,設教學部和留學部兩個部門,目前該校學生有500多人。  自創辦以來,該校與華僑大學一直合作辦學, 開設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層次的學歷、學位課程。圖為賈益民代表華僑大學向智民學院贈送紀念品。
  • 江蘇南通僑聯舉辦華僑藝術團印尼演出總結表彰會
    江蘇南通僑聯舉辦華僑藝術團印尼演出總結表彰會
  • 華僑大學留學生共襄「印尼夜市」,促「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印尼歸僑表演印尼傳統舞蹈 顏志偉攝印尼夜市皇子皇后演出 顏志偉攝央廣網廈門6月11日消息 (記者 郭婕妤 通訊員 盧鵬 黃想想 王菲)6月9日晚,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系列活動暨第五屆「印尼夜市」活動在華文學院龍舟池校區南門廣場舉行。
  • 福州市領導會見印尼華僑宋良浩 冀僑胞投資興業
    華聲報福州消息:日前,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袁榮祥會見了愛國華僑、印尼萬隆紡織集團董事長宋良浩一行。   據福州日報報導,宋良浩祖籍閩侯,是著名的華僑實業家,在紡織界久負盛名。多年來,宋氏家族熱心家鄉事業,宋良浩先生為家鄉的公益事業捐資達5000多萬元,受到福建省政府的表彰。
  • 印尼棉蘭將重建華僑中學
    摘要:曾連續辦學20餘載、被迫停辦31年,校友遍及全球的印尼棉蘭華僑中學迎來了重建的曙光。作為北蘇門答臘省首府的棉蘭,是蘇門答臘島第一大城市,也是印尼第四大城市,其200多萬人口中,華人佔了近20%。近日,「棉蘭華僑中學(現稱棉華中學,簡稱棉中)聯誼會」正式購買下位於印尼棉蘭環城公路Gagak Hitam路段邊的1.6公頃土地,作為該校重建的校址,正式開始了棉華中學的重建工作。
  • 萬寧華僑農場「峇里村」:連接與印尼的友誼
    萬寧華僑農場「峇里村」:連接與印尼的友誼 2020年09月25日 11:45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參與互動
  • 【鑑賞】劉子銘印尼文化之旅
    增進了解 攜手同行——劉子銘印尼文化之旅 2014年9月27日上午,印尼國家博物館熱鬧非凡,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由孔子學院總部主辦、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承辦的「增進了解,攜手同行——慶祝孔子學院成立十周年暨全球孔子學院日活動」在這裡舉行。 在這次活動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武術協會會員、《書法報》東山工作站站長劉子銘應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的邀請,從中國福建前往雅加達出席本次慶典活動,擔任本次活動的藝術顧問。
  • 福建福清華僑雕塑文化廣場奠基 印尼華僑捐建
    福建福清華僑雕塑文化廣場奠基 印尼華僑捐建
  • 印尼華人華僑捐款捐物助戰「疫」(圖)
    鍾欣 攝中新網雅加達1月31日電(記者林永傳)31日凌晨3時許,廈門航空公司駐印尼雅加達國際機場站長李大聖就開始忙碌著,又一批印尼華人華僑捐贈的緊急醫療物資將通過該公司早上8時從雅加達起飛的航班直飛運抵中國福州。
  • 祭祖先拜月 印尼華人華僑的「團圓」中秋節
    林永傳 攝中新社雅加達9月24日電 題:祭祖先拜月 印尼華人華僑的「團圓」中秋節中新社記者 林永傳隨著中秋節夜幕的降臨,黃印華開始張羅著晚上祭拜月娘(亮)和合家賞月的事。祭祖先、拜月亮,是印尼華人華僑代代相傳的中秋節習俗。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早上先祭祀祖先,晚上月亮升起時再拜月亮,而月餅是必不可少的供品。除了各家各戶祭祀祖先外,中秋節前後各姓氏的祭祖活動,也是印尼華人始終堅持的傳統。
  •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印尼華人又有怎樣的歷史?
    印度尼西亞 那麼,你知道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是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嗎?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大概是在中東國家之中找。 與此同時,印尼還是華人華僑最多的國家之一。據估算,目前為止在印度尼西亞居住的華人華僑總數有近1000萬之巨,佔據了印尼總人口的5%。不過,這其中大部分都不再擁有中國國籍,其中90%以上的人已經加入了印尼籍。
  • 華僑大學在校境外生開啟泉城尋根之旅
    華僑大學旅遊學院境外生開啟泉城尋根之旅研學考察活動。 吳冠標 攝華大境外生觀看泉州南少林武術表演。 吳冠標 攝中國僑網泉州12月7日電 (吳冠標)「僑旅一家親,海絲情義濃」境外生泉城尋根之旅研學考察活動5日在福建泉州正式啟動,60名華僑大學在校境外新生遊覽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少林寺、晉江五店市等泉州著名景點,近距離領略泉州獨特的「海上絲綢之路」風採與深厚的歷史底蘊。「這次的研學之旅我最期待的就是泉州南少林武術。」
  • 印尼爪哇島強地震 旅美印尼華僑為日惹同胞擔憂
    華聲報洛杉磯消息:繼2004年底南亞海嘯、2005年蘇門答臘強震,印尼爪哇島中部古城日惹又於5月27日發生6.3級大地震,造成數千人死亡。消息傳來,旅美印尼華僑均為當地同胞感到擔憂。  據北美世界日報報導,印華聯誼會會長洪深表示,印尼地震發生後,他在第一時間收到印尼領事館最新消息,也從位於雅加達姊妹會總部得到實時訊息。
  • 第一夫人彭麗媛印尼之旅 揭秘印尼傳統文化
    訪問過程中,主席夫人彭麗媛在印尼峇里島的旅程成為一大亮點,透過主席夫人的印尼之旅,我們能看到很多平時不易了解的印尼傳統文化。巴迪克是印尼特有的一種蠟染花布,也泛指用這種花布製成的服裝,被印尼人視為「國服」。在印尼有這樣一種說法:喜慶時刻如果不穿巴迪克,就不算完美。印尼政府規定,凡參加全國性的重大節慶如獨立日、建軍節和正式的外事活動,政府官員都必須穿「國服」——巴迪克長袖衫。另外,在一些隆重的社交場合、開齋節團拜儀式上,有身份的人一般也要穿「國服」。巴迪克蠟染技藝更是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85歲印尼華僑從暨南大學本科畢業 他跨國學中文的故事聽了讓人淚奔
    6月23日,暨南大學2018屆華文教育專業印尼函授本科畢業典禮在該校華文學院舉行,這是今年夏天暨南大學最早的一場畢業典禮,也是暨南大學為數不多的專為一個國家一個專業的畢業生開設的畢業典禮。該典禮向128名華文教育專業印尼函授教育本科畢業生授予學位,85歲的印尼華僑葉敏基名列其中,而他也是最年長的一位畢業生。
  • 廣東華僑史調研團深入印尼棉蘭調研
    廣東華僑史調研團深入印尼棉蘭調研 >   中新網廣州12月13日電(梁燕)據廣東省僑辦消息,近日,《廣東華僑史》調研團到達印尼第三大城市棉蘭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