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嶽恆山,現在都知道說的是山西省渾源縣城南的玄武山,主峰天峰嶺海拔2016.8米,號稱「人天北柱」、「絕塞名山」。
恆山以懸空寺和步雲路聞名於世,懸空寺距大同市區62千米,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恆山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全寺共有殿閣40間,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寺內佛像八十多尊。
如此看來,北嶽恆山屬於山西大同的渾源縣,而且也沒有什麼爭議。此時並非西魏遺少無事生非,而是歷史上「北嶽恆山」之名,曾指現在位於保定曲陽、唐縣和阜平三縣交界處的大茂山。
大茂山古名恆山,據《史記·封禪書》記載,舜曾經到恆山祭祀。漢武帝時,在河北曲陽設立北嶽祠祭祀。《水經注》記載:「岫嶂高深,霞峰隱日,水望澄明,淵無潛甲,行李所逕,鮮不徘徊忘返矣。」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北嶽常嶺,今謂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屬契丹,以大茂山分脊為界,嶽祠舊在山下。」
自漢代至清初,「北嶽」均是指位於河北境內的大茂山,歷代帝王專用祭祀的北嶽廟現位於保定的曲陽縣內。在北嶽廟建立至今的1500餘年歷史中,歷代帝王和地方官吏曾進行過300多次祭祀,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
明代以前歷代文獻中關於「北嶽恆山」的定義,從沒延長到山西和渾源一帶。直到《元史·地理志》大同府、大同路、渾源州,都隻字沒有提到與恆山有任何的關係。
渾源恆山位於北緯39度,也不在北京之北,而在北京偏西。而渾源稱北嶽,只是州志碑文傳說,沒有任何正史經傳的依據。
山西大同的恆山道教始於西漢,北魏始興盛,成為主流全真派聖地。此處恆山自明代,開始被列為北嶽,無非是道教自稱,以求佳境而已。而無可厚非的是,這時的大茂山也為北嶽。
也就是至明萬曆年間,則出現了「兩個北嶽」的局面。史料記載,直到清代順治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60年,皇帝祭祀北嶽,由河北曲陽移至渾源恆山,五嶽文化全部融入大同的恆山文化中。
之後,古北嶽恆山就不再稱為恆山,而只稱大茂山。保定的曲陽北嶽廟也逐漸沉寂。
「祀嶽」,是古代封建王朝極為重要的典禮,即通過祭祀五嶽之神,以求風調雨順。實際曲陽縣城內的北嶽廟是「下廟」,也就是北嶽山腳下的廟,當時大茂山山門處還有一個「上廟」。
曲陽自秦代置縣,漢代稱上曲陽縣,後併入新市縣。北魏宣武帝時之所恢復上曲陽縣,就是因為北嶽廟,所以有「先有北嶽廟,後有曲陽城」之說。
隋唐宋三代,北嶽在朝野都極為重視,北嶽廟增修不斷,曲陽縣城也因此不斷發展。
到明代,曲陽縣城和北嶽廟達到了繁榮的頂峰。當時的北嶽廟長524米、寬321米,佔地面積260畝,超過了曲陽縣城總面積的一半。
從史料來看,北嶽廟的兩個廟門,當時就直接作為曲陽城門。這種城廟一體的格局,在全國也堪稱絕無僅有。
北嶽廟現在還在曲陽,其建築布局呈「田」字形,由南向北依次有木牌坊遺址、朝嶽門、御香亭、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遺址等建築,還有多處碑樓、碑亭散布其間。
位於中軸線北端的德寧之殿為北嶽廟主體建築,這座磚木結構建築始建於北魏,「德寧」意為「以德治國,天下安寧」。
德寧之殿曾在五代時曾毀於契丹族的焚燒,元世祖至元七年得以重建,是國內現存最大的元代木結構建築,也是五嶽祭祀中規格最高的古代祀嶽建築。
大殿與故宮太和殿規格一致,綠琉璃瓦作脊,青瓦砌頂。殿前的月臺以漢白玉石欄、望柱相圍,99隻形態各異的石獅立於望柱之上,殿內供奉著北嶽恆山之神。
在德寧之殿內牆壁上,還藏著據說是唐代畫家吳道子真跡的古壁畫,壁畫面積504平方米,北壁為《北嶽恆山神出巡圖》,東側壁畫《雲行雨施》,西側壁畫《萬國鹹寧》,最高處的「飛天神」為其精華。
「飛天神」在當地俗稱「曲陽鬼」,民間流傳有「曲陽鬼,趙州水」的說法,就是指北嶽廟中的「飛天神」與趙縣柏林寺壁畫上的水,相傳都是由吳道子親手繪製。
因為北嶽的歷史逐漸久遠,當地的曲陽人開始把北嶽廟稱「竇王殿」,以紀念隋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竇建德,這位好漢是山東武城人,卻在河北得到了最高規格的待遇,身後榮升為五嶽大神的待遇。
曲陽現在號稱「中國雕刻之鄉」,石雕比較出名,彰顯北嶽廟文化內涵的一個重要元素是碑刻。自北魏、北齊,歷唐、五代、宋、金,到元、明、清和民國各代,北嶽廟保存著歷代碑碣、經幢等石刻兩百多通。
其中既有歷代帝王將相祭祀北嶽之神的祭文、重修北嶽廟記事碑,也有文人墨客題詠北嶽廟的詩詞歌賦,涵蓋中國古代草、隸、篆和行書等字體,在金石文物中具有重要地位。
碑刻中較著名的,當屬元代書法家趙孟為曲陽石雕藝術大師楊瓊所書《大元朝列大夫騎都尉弘農伯楊公神道碑銘》,趙孟書法多是行書,而此碑則是楷書,比較少見,尤為珍貴。
北嶽恆山的變遷,客觀上是歷史的發展。五代以後,尤其宋遼對峙時期,大茂山成為宋遼戰爭要地,山上的宗教建築廢毀,作為北嶽一系列標誌性景觀喪失殆盡,北嶽的認知度大打折扣,當地人逃亡,外地人遷入,沒有人知道北嶽的歷史。
金朝時期,又分曲陽縣北部另外置阜平縣,此時的北嶽恆山已不在曲陽縣,而是被分給了阜平縣,逐步導致北嶽恆山主體與北嶽廟的文化分離。
主觀上是河北人文化意識淡漠,燕趙大地,燕文化野性、趙文化俠氣,直隸長期四分五裂,一度連個省會都來回換,哪有人還在意「北嶽文化禮制」。
於是,精明的山西人贏得「恆山」名號。歷史證明,山西在北嶽獲得了最大利益,包括各個方面。
無論結果如何,北嶽恆山古今有別,這是鐵板釘釘的事實。元芳,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