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以小說名世,至今,各種版本和各種文字的作品,已經出了150多種。但他被更多的人熟知,是因為他的民間藝術搶救工作者的身份。多年以來,馮驥才潛心研究民間藝術、地方風俗,致力於城市保護和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曾支持梁啓超的兒子的說法:把古建築留在北京城,把建築建在城外面。
在天津,不知道馮驥才的人可能很少,他那1.9米多的大個子在街上一晃蕩,大馮的確是忙,特別是近幾年,很少老老實實地在家待著,要麼到處開會,為保護民間文化奔走呼號,要麼跑到鄉村田野,親自踏勘民間遺存。有人說他愛走偏道。馮驥才才不理,只管走自己的路。
馮驥才的第一次「走偏」,大概是在1994年。當時,天津正在搞大規模的現代化城市建設,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而破敗不堪的老城,將在這股洪流中消失,這勢必會對一些文化遺存造成毀滅性破壞。馮驥才憂心如焚,茶飯不思。可一個沒有決策權的文人,除了仰天長嘯,又能奈何呢?他所能做的,就是拉起了一支龐大的隊伍,包括規劃師、建築師、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當然更多的是攝影家,他們用了一年的時間,對這座城市進行了地毯式的拉網考察,拍了3萬多張照片以及影像資料,從中選了2000多張出了4本大畫冊。
他把這些畫冊送給政府官員,每送一套,都要在扉頁上寫下這樣一行字:這是你親愛的土地。馮驥才弄得動靜挺大,支持他的人卻很少,很多人說,你放著小說不寫,淨搞些沒用的。這讓他很傷感。而且,這個活動,從始至終,所有的費用都是他自掏腰包,幾十萬元的稿費全填了這個大窟窿不說,連畫作也所存無幾了,全都換了錢用在了考察上。但今天看,馮驥才所做的工作是有益的也是及時的,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天津的許多文化遺存,如今只能到這幾本大畫冊中去找了。
2001年,馮驥才被選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從2003年開始,他發起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說,我們不能笑呵呵地看著民間文化從我們眼皮底下消失。全國數以萬計的專家學者也離開書齋,投身田野,拾掇那些行將消泯於大地的「母親的文化」。
近兩年來,馮驥才的大部分時間是在田野裡跑。跑的原因,一是他要了解真正的田野文化究竟是一種什麼現狀?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如今的民間文化,基本上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保護的力量十分薄弱;二是他們的經費非常短缺,對保護的投入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民間文化多是在縣裡、鄉裡、村裡的掌控之下,下去發現了問題,就可以跟縣長、鄉長、村長們談,告訴他們用什麼方法來保護這些文化。
有一次,馮驥才去河北武強縣周窩鄉舊城村,路上突遇大暴雨,他們的車子滑進了溝裡,大家只好在泥濘中徒步前行。馮驥才的腳上套著兩個塑膠袋,深一腳淺一腳的,摔了幾個大跟頭,淋得像只落湯雞,渾身上下都是泥湯,樣子非常滑稽,假如沒人說,誰會想到他是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呢!
馮驥才說,這沒什麼,我們的志願者中,比我苦的多了去了,他們拿著微薄的工資,沒有一分錢的補助,還要往裡面貼錢,時常是餓著肚子工作。
為了改善這些人的工作條件,馮驥才先是想賣房子,後來還是重操舊業,夜以繼日地畫畫,硬把手背上畫出一個大包來。這30餘幅畫在天津拍賣了一次,又在北京的現代文學館拍賣了一次,所得百萬元,設立了一個民間文化基金會。基金會旨在通過「民間自救」的方式,喚起公眾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責任,匯聚民間的仁人志士,調動社會各界各種力量,搶救和保護岌岌可危的民間文化遺存和民間文化傳人,弘揚與發展中華文化。臺灣演員趙文瑄被他的行為深深感動,也捐出了100萬元人民幣,以表支持。
如今,與馮驥才當年一起成名的作家有許多人都發了,年收入上百萬元,有的還上了中國富豪榜。而他卻不為之心動,他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既然已經站在了這裡,就一定要堅守,沒有怨言」。
好在馮驥才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搶救出來的圖文資料已經出版,還有更多的音像資料也正在整理,無論對國家對民族,這都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而他的堅守,也必將喚醒更多的人,來保護我們「母親的文化」。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魯國平評論:馮驥才為七夕改名,狹隘理解中國情人節不妥![3]
A·H·科羅博娃評價馮驥才,和那個時代的許多其他作者不同,馮驥才的重點不是在描寫大量的鎮壓和災難。他展示了以單個「小人物」的命運為例的民族悲劇。這一點是他創作的一個特點。
В·Ф·索羅金這樣說,作家和詩人在自己的創作中保存了關於黑暗年代的真實材料,這些材料具有異乎尋常的公民性和人性的價值。
Б ·李福清這樣稱讚,馮驥才是一位極有天賦和人氣的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