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我們中國非物質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古代人生活經歷的縮影和總結,它歷盡千百年,依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不過俗語也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古代的大多數俗語,如今已經很少被提起。任何不適應時代潮流變化的事物,都將慢慢被淘汰。俗語不同,它隨著人們生活變化而演化,仍然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今天筆者和大家聊一聊,古代的一些俗語。這些俗語,在如今看來還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這句俗語背後究竟是什麼意思,跟出生時辰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它能從古代一直流傳到今天?要想了解其背後的具體含義,這還得從皇帝的後宮娘娘們說起來。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個皇帝,有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就這樣,皇帝每年還得要採納一些宮外女子進宮,把一些年紀大的宮女放出去。這採納宮女也有很多講究,還有太多的忌諱。特別是在黃宮裡面,一點錯誤都不能犯。有時候連宮女們都不知道自己,啥時候就犯了忌諱。所以辦事,特別是採納宮外女子的時候,就特別在意出生的年日。出生在正月裡的準沒錯,因為大年初一在古人看來,是一個非常好的日子。
正是因為如此,民間也開始注重女子的出生,她們不求進宮當個娘娘,只要能蹭蹭正月的福氣也是好的。若是趕上大年初一出生的,簡直是喜上加喜,這整個年都好過了,來年也有盼望了。仿佛明天就能全家過上幸福的日子。這就是俗語的上半句「初一的娘娘」的由來。那麼下半句「十五的官」又有什麼說法呢?其實在古代,三元是傳統節日,它具體分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而正月十五,我們現在稱之為元宵節,其實它在古時候是叫上元節。同時三元又是狀元、會元、解元的總稱。
在古代,有孩子出生在這麼有寓意的一天,難免有所聯想。當然,古人也不是全靠封建信仰,躺著等大餅砸過來的。既然有了希望,就會傾盡全力來培養這個男孩。要知道在古代,培養出一個秀才,幾乎是要竭盡全族的資源,一般的孩子還真沒有這樣的待遇。在這樣的條件加持下,其實不管是不是十五出生的孩子,在學問上肯定是有所建樹的。只不過十五上元節,給予了更多美好寓意罷了。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如今已經很少有這樣的說法,即便在當時,古人也並不是真的相信,出生在這個日子裡的孩子,將來會如何發達。不過這並不妨礙,古人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特別是在正月裡,誰張口都不會離吉祥話。其實不管到了什麼時代,天下的父母都一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未來一帆風順。
俗語「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主要表達的是父母對孩子的美好祝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