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文化研討】淺談策湖國家溼地公園文化圈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2021-02-06 浠水在線


浠水在線特約作者:浠水縣散花中學  楊毅


      策湖國家溼地公園文化圈指原策湖養殖場、散花鎮。策湖國家溼地公園為古坼湖的一部分,位於鄂東大別山南麓的浠水縣西南角、長江中遊北岸,與黃石市隔江相望,距縣城20km;策湖大湖水面1.7萬畝,是浠水境內最大的天然湖泊。1952年建場,1988年實行以場帶村體制,現轄6個行政村,2個漁場,面積30.23平方公裡。是長江中下遊極具典型意義的湖泊型溼地。自2008年開始,浠水縣就積極策劃申報策湖國家溼地公園項目。2012年12月中旬,策湖溼地公園項目順利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2015年9月23日,湖北浠水策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和中共浠水縣委策湖國家溼地公園工作委員會正式掛牌。


      策湖國家溼地公園文化圈涵蓋的散花鎮,版圖面積144.7平方公裡。其中散花鎮南部緊鄰策湖的濱江平原地區(面積68平方千米)是古坼湖的一部分。為原散花鎮。1951年由蘄春縣劃歸浠水縣管轄。曾設置為散花鄉,散花公社,散花鎮。1988年3月,原散花鎮被省政府列為鄂東五小經濟特區之一。2001年,馬壠鎮併入。東漢三國時,長江中已出現了三個連串的江心洲,位於迴風磯至西塞山之間,三國以前(公元220年),散花左江淤為峽江,稱散花夾。散花右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江水》描述「江水又東逕南陽磯(今迴風磯),水勢迅急,江水又東逕西陽縣故城南,江之右岸有黃石山,即黃石磯也」。入明(1368年)後,左江逐漸淤死,只剩下夏浦(今策湖)。從策湖與散花的地緣來看,散花鎮除了濱江平原上的十個村為古坼湖的一部分外,還有紅蓮巢、禹山、添福庵、高山廟、金塘、蒿墩、三店、馬壠、胡祠、虎型、花園崗、石橋、福主廟、三壕、上馬崗、天井湖、沙洋湖、新廟、董河等村均在古坼湖或今策湖岸邊。

一、策湖國家溼地公園及周邊地區文化資源豐富。


    策湖國家溼地公園(以下簡稱策湖)(包括散花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文化資源豐富,涵蓋了戰爭、宗教、廟會、紅色、名人、飲食等多方面的文化,也留有移民文化的痕跡,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文化史料分散,記述簡略。且這些文化大多源於民間口碑,隨著老一代人的逝去,瀕於失傳的危險境地,因此,亟需開展有效的搜集整理加以保護傳承,留住文化鄉愁。而後進行開發利用,吸引遠方的遊客。


1.戰爭文化


    散花、策湖地名的由來,保存了三國赤壁大戰的一些歷史信息。「散花洲」的由來,北宋王得臣《江夏辯疑》雲 :「散花州在(武昌)縣東西塞山下,周瑜戰勝散花於此。」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稱:「世傳周瑜敗曹於赤壁,吳王迎之至此,釃酒散花,以勞軍士,故謂之吳王散花洲。」相傳周瑜手書的隸書「散花灘」的古石碑,在散花段長江中挖出,被文物販子購走,下落不明。策湖的得名,民間傳說為孫策在此訓練水軍。赤壁大戰的發生地目前還在爭議之中,黃岡、鄂州、黃石三地學者力爭發生地在黃州,從古至今筆墨官司打了上千年,但黃州無強有力的文物及史料支撐,未獲得史學界的認可。一次次信心滿滿,一次次鎩羽而歸,最終蒲圻獲得了認可。他們就此將蒲圻改為赤壁。黃岡人只能望赤壁興嘆。這些無一例外地波及到散花、策湖,使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從伍子胥涉楚江到解放戰爭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留下了很多歷史傳說,從散花、策湖的地名文化來看,很多地名都與戰爭有關,如策湖中的孫策操練水軍的點將臺;馬壠,傳說為伍子胥涉江前牧馬之處;南畈的馬料壪,傳說是三國時孫劉聯軍的馬料庫;紅蓮巢,相傳與黃巢有關;上馬崗,元末徐壽輝的起義在清泉建都,在策胡岸邊的福主練兵。徐築土臺點兵,兵士們在此騎上戰馬接受檢閱。打鼓墩,傳說與明末張獻忠的起義軍有關;月畈、石橋的馬嘶堰和圍宿山,相傳與清太平軍有關;長毛嘴,傳說是清太平軍的駐紮地;閉兒洲,相傳與太平軍有關;殷家嘴,史實記載日軍兇殘地槍殺我手無寸鐵的居民;田家洲,史料記載侵華日軍修建軍用機場;團林岸,史實記載漁民幫助新四軍渡江,擺脫日軍的追捕;李渡,史實記載當地民眾協助解放軍大軍渡江。抗戰時,1942年2月新四軍在福主廟成立浠蘄邊軍民聯合辦事處。1942年9月,改稱浠蘄邊軍政聯合辦事處。這些史料,無一不印證散花、策湖的歷史厚重。元末及明清的農民戰爭,使浠水的人口銳減,宋代和明代「江西填湖廣」,明清時期,又移民開發散花洲。這幾次大移民運動,也留下來移民文化。福主廟的來歷、赫神廟的來歷等很可能與移民文化有關。

入選獲得荊楚網舉辦、省外事辦出版的《魅力湖北》畫冊


2.紅色文化


     散花、策湖地區的紅色文化,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史料。大革命時,散花地區(含策湖)農民運動風起雲湧。抗日戰爭時期,張體學領導的新四軍鄂東挺進縱隊、李璧東領導的浠蘄邊獨立第三團長期堅持在天然寺,策湖一帶堅持抗日活動,成立了策湖區委、福主廟軍政聯合辦事處等機構,發動帶領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民族救亡的鬥爭,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武漢會戰時,武漢張楚中學一部分師生搬遷到馬壠,躲避戰亂;策湖的漁民為新四軍渡江、渡湖,為擺脫日軍的追捕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解放戰爭時,當地民眾幫助解放大軍渡江等等。這些歷史文化資料的挖掘整理,不僅告慰為民族解放犧牲烈士的英靈,也是對後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鮮活地方教材。


3.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


     策湖、散花地區的宗教,為佛教為主,廟宇眾多,主要有天然寺、福主廟、添福庵、龍王廟、赫神廟(現為忠孝王廟)、晏公廟(現改為普渡寺)、鹿野庵、仙女廟、迴風寺等大大小小廟宇十餘座。影響較大的且歷史較久的是天然寺和福主廟。從地名溯源看,以上這些廟宇及柏楊山、石牛山、白水井等地都有美妙的神話傳奇故事。


    天然寺,位於泰春山,比黃梅的四祖寺、五祖寺歷史悠久、輩份高,其周邊為張體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又與紅色文化有交集。其文化開發的價值不言而喻。


    福主廟,位於策湖岸邊,古代曾設福主廟市。為北岸進出長江重要的交通口岸之一,商貿較為發達,古時為浠水二十八市之一,現已保存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古戲臺,福主文化與紅色文化、廟會文化也有交集。福主廟附近石橋村有個祭倉灣,是古代祭倉節風俗遺存的地名。祭倉節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傳統節日,已失傳多年,可以恢復這個傳統節日,開展祭祀活動。


    策湖村,古代曾設坼湖市,為北岸進出長江重要的交通口岸之一,水產品貿易較為發達,古時為浠水二十八市之一。原來的赫神廟,是祭祀唐大將南霽雲、張巡、雷萬春的廟宇,歷史悠久,至今香火不斷。策湖傳統的龍舟競渡民俗活動經久不衰。


    如果將策湖的旅遊拓展到天然寺、福主廟,這些地區的文化資源,一定會為策湖的旅遊文化資源錦上添花。


    散花、策湖地靈人傑,出現了很多歷史名人,從現有的資料及民間口碑來看,策湖岸邊的花園崗漕門口的潘紹經、潘紹觀兄弟兩翰林,福主的清代將軍李映珊,仙女廟的民國時國民黨將軍李石樵,三濠村民國時法官秦伯鈞,有享譽鄂東治療骨傷名醫胡幼甫,還有在策湖發現的明宰相姚明恭的祖塋、清狀元陳沆的祖籍遺蹟。這些人的事跡雖然在歷史名氣不大,政治地位不高,但當地的群眾仍津津樂道他們的軼事。可惜的是這些人的故居蕩然無存,文化遺存大都難以尋覓。將他們的事跡搜集,整理挖掘出來,把從唐宋到清代張志和、劉禹錫、蘇軾、黃庭堅、潘大臨、吳國倫、顧景星、潘紹觀等文人留下了吟詠散花或策湖的詩篇搜集整理,無疑豐富了策湖國家溼地公園文化圈的文化內涵。


曾欣:提攜(2016拍攝於策湖,入選2017年湖北省攝影藝術展)


4.飲食文化


      策湖水質優,名優水產享譽荊楚。如茅山螃蟹、鱖魚等優質的食材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魚膾,根據文獻記載,遠在唐宋,策湖的魚膾美味,給文人墨客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風靡日本的生魚片,據有關人士考證,與策湖大有淵源。李時珍的在《本草綱目》中對魚膾的製作方法有詳細的記載。策湖岸邊盛產的稻米,特別是再生稻一度成為朝廷貢米。明隆慶二年吳承恩任荊府紀善,天大旱,遇見老君稻。他寫了《老君稻記》:黃武初年,蘄境久旱,饑民遍野,吳太祖祈天,帝感其心,令太上老君臨蘄水,使稻再生,避夏陽,沐秋露,孕精華。食之,養胃氣,消虛腫,增歲壽,謂「老君稻」,尤利孕婦,又謂「懷胎草」。民謠曰「四寶不算寶,真寶懷胎草」。史料記載,明隆慶六年,太醫李時珍回鄉,荊王設宴款,李時珍見荊王身弱體衰,便以蘄棗、蘄山藥、老君稻熬粥方相贈,荊王食後,體漸碩。其中的老君稻就是當地產的再生稻。策湖周邊的再生稻米具有藥用、保健價值。明清以來久負盛名。策湖周圍種植的黎蒿,史載始產於北宋,2011年9月由農業部批准為國家地標產品。策湖水域的出產的茅山螃蟹,史載始產於明代,2011年12月由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國家地標產品。

二、策湖文化圈的開發利用 。


     2008年,原縣計生局幹部塗遠國先生生前搜集整理出版了《策湖神韻》一書,該書較為全面的介紹了策湖的旅遊文化資源,為搶救保護和傳承策湖地區的文化,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由於塗先生工作繁忙,也非專業人士,難免出現史實不準及遺漏的現象。但塗先生開創性的工作值得肯定。


     策湖地區的文化資源豐富,歷史跨度長,點多面廣,但都處於原始狀態。加之有些文物實體損毀和散失,有些古蹟不倫不類的重建,不同程度的損傷了其文化價值。


    縱觀策湖旅遊文化的開發,打三國文化牌,有步人後塵之嫌,因為三國文化的旅遊項目全國遍地開花,難以超越。


     2009年,在縣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政協委員程小成做了《浠水旅遊開發的思考及文化定位》的大會發言,陳委員將策湖旅遊開發及文化定位在「魚膾文化」,筆者認為此建議頗有見地,也具有可行性。


     為了挖掘整理策湖文化資源,為策湖的旅遊事業服務,筆者認為還應做好幾件事。

(1)在《策湖神韻》的基礎上繼續搜集整理,盡力做到文化史料不遺漏。特別在採錄過程中要及時利用有群眾的場合宣講這項工作的意義,引發當地人的重視。


(2)文化、文博、文史、旅遊等部門編制策湖地區文化圖譜。對策湖地區的文化資源進行考證和研究,對典型的文化遺址立石碑。


(3)辦一次圖片文字結合的展覽,介紹典型的文化資源。


(4)建立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引導學生研究、學習地域歷史文化,地域歷史文化得以傳承。


(5)城鄉建設、修橋鋪路,注重合理規劃,保護自然環境,對歷史遺址、遺物、富有神奇傳說的古建築遺址予以保護,保持原貌。


(6) 濱江新區新建的道路命名,應充分考慮散花(含策湖)的文化資源及文化底蘊。


(7)策湖及周邊地區的農產品和水產品應該進行商標註冊,這也是對策湖文化的開發利用。目前浠水長福米業種植水稻的農田已申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逐步開發包括再生稻米在內的一系列農特產品。推介策湖文化圈的地標產品以及水產品、農特產品。


(8)招商引資,修復策湖古市以及福主古街市。修復古代名人故居。恢復已失傳的諸如祭倉節等傳統民俗活動。


(9)文旅結合,發展農業觀光旅遊、漁業休閒旅遊、鄉村民宿旅遊結合,對接浠水「一湖兩岸」,對接浠水北部山區生態旅遊,促進全域旅遊。


相關焦點

  • 黃岡浠水十大旅遊景區
    2017年12月15日,榮膺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城》第一季十佳魅力城市[4]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黃岡浠水十大旅遊景區: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 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策湖國家溼地公園策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浠水縣南部,長江中遊北岸,與黃石市西塞山隔江相望。轄6個行政村、1個國有漁場、1個集體漁場,共8000餘人。公園規劃面積1141.84公頃,其中國有面積1065.36公頃、集體面積76.48公頃。溼地面積1130.13公頃,佔總面積的98.97%,是長江中下遊典型的湖泊溼地。
  • 泰來泰湖國家溼地公園
    泰來泰湖國家溼地公園是我國北方較大白琵鷺繁殖區,也是黑龍江省內為數不多毗鄰城區、生態環保的國家溼地公園之一。公園位於泰來縣城區東部,外形呈不規則圓形,總面積1365公頃,以沼澤、草甸、湖泡、林地等景觀組成,景觀類型多樣,並融合人文景觀,具有生態、科學、教育和歷史文化價值。
  • 廣西賀州合面獅湖國家溼地公園
    廣西賀州合面獅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賀州市八步區中南部,距賀州市區30km,毗鄰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大桂山國家森林公園距離約1km。2016年12月30日經國家林業局批准同意開展溼地公園(試點)工作,試點建設期為2017年至2021年。
  • 如何開發利用民族文化旅遊資源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湖南省政府[2000]8號文件提出:「要支持民族地區旅遊產業的發展,加快旅遊景點和旅遊線路的開發,大力發展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旅遊」。
  • 懷柔首個市級溼地公園將重現「白鷺漫天」美景
    中國園林網3月12日消息:荷花池、蘆葦蕩,柳樹林裡鳥爭鳴;釣河魚、打水球,半島沙灘起歌聲……如此難得一見的溼地美景,不久將在懷柔白河水畔重現。據悉,懷柔區首個市級溼地公園琉璃廟溼地公園將在2014 年建成並向市民開放,原汁原味兒地呈現蘆葦飄搖、小橋流水、白鷺低飛的白河溼地美景。
  • 大通湖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迎國檢
    紅網時刻益陽8月2日訊(通訊員 郝佳敏)7月3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處長王隆富率隊抵達大通湖區,就湖南大通湖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進行驗收評估。區領導何軍田、胡國文等參加。評估組一行先後赴南灣湖基地碼頭、金盆河入湖口溼地觀賞區、大通湖區溼地宣教館、溼地科研監測中心,實地了解了水生態修復、溼地公園建設、宣教文化、科研監測和資料整理等工作進展情況。隨後,召開大通湖區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情況評估會。評估專家組觀看了溼地公園試點建設視頻,並聽取了大通湖水環境治理工作情況匯報。
  • 東阿洛神湖國家溼地公園
    東阿洛神湖國家溼地公園,又名曹植公園,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公園溼地面積約156.8公頃,環境獨特、植被豐富。溼地主要包括河流溼地、沼澤溼地和庫塘溼地、影視城、藥王山,集溼地生態文化展示、科研宣教、休閒健身功能為一體。
  • 國家公園:讓綠色發展成為文化標識
    湖北神農架大九湖國家溼地公園風光。唐華說,在試點中,我們在公園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範圍內,適度開展生態旅遊展示服務,帶動公園周邊社區發展,實現公園社會參與共建共管共享。幾年過去了,國家公園內的水質與空氣品質都得到良好維持。這一實踐說明,開發並不意味著破壞,保護也不一定要封存資源。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不僅可以有效保護生態,還能獲得經濟效益,增進文明意識。
  • 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看文化溼地賞璀璨標識
    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千米,規劃總面積11.5平方千米,溼地內河流總長100多千米 ,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溼地公園內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幽雅、文化積澱深厚,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
  • 在西溪國家溼地公園體驗民俗文化
    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以西,內有「有三道堤防,十道風景」。他是中國中第一個集城市溼地、農耕溼地和文化溼地於一體的國家溼地公園。說到杭州,我們通常會想到西湖,實際上,杭州中有西溪。西溪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優美,文化積澱深厚,與西湖,西泠合稱杭州「三西」。
  • 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召開
    「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召開。 王鵬威 攝中新網西安12月11日電 (記者 阿琳娜)西北大學承辦的「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11日召開,旨在聚焦絲綢之路文明傳承及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館和企業資源,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研討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研究、保護與管理重大議題,協同開展合作研究、人才培養和技術應用。
  • 美麗寧夏銀川:國家溼地公園
    作者|譚鵬寧夏銀川地處西北乾旱地區,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年蒸發量達1600毫米,得益於黃河,銀川溼地擁有「七十二連湖」的美譽。銀川市溼地面積5.31萬公頃,全市有自然湖泊、沼澤溼地近200個,其中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溼地20多個。
  • 走進西溪國家溼地公園 感受民俗文化
    西溪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部,溼地公園內有"三堤十景"。 是中國第一個集城市溼地、農耕溼地、文化溼地於一體的國家級溼地公園。說到杭州,一般都會想到西湖,其實與西湖齊名的還有杭州的西溪。西溪,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幽雅、文化積澱深厚,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
  • 「生態文明@溼地」太陽島國家溼地公園生態資源保護取得卓越成效
    近年來,哈爾濱市深化推進「萬頃松江溼地,百裡生態長廊」生態建設工程,城市與溼地和諧相融的發展模式逐步完善。哈爾濱國際溼地城市品牌的創建成功,證實了哈爾濱沿松花江溼地生態資源保護取得的卓越成效。在哈爾濱眾多的溼地公園中,黑龍江哈爾濱太陽島國家溼地公園最具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澱。
  • 侯滿平:過度商業化不利於文化遺產的可持續開發利用
    現今的絕大部分旅遊內容離不開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本身是稀缺資源,許多面臨著消亡或被毀壞,因此,保護性開放成了文化遺產旅遊的第一要務。   記者:當前我們國家在相關的文化遺產旅遊開發項目中都是什麼樣的開發模式?如何評價這些模式?   侯滿平:文化遺產旅遊項目開發模式按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開發模式。
  • 北鎮新立湖溼地公園通過國家級溼地公園試點驗收
    北鎮新立湖溼地公園通過國家級溼地公園試點驗收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了2020年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北鎮新立湖溼地公園通過了試點驗收。
  • 書寫流金歲月,畫就魅力北鎮——新立湖國家溼地公園
    新立湖國家溼地公園位於新立湖國家溼地公園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背靠瀋山鐵路,距京瀋高速公路、阜盤高速公路僅15分鐘車程。2米左右,受良好的溼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植物分布廣泛。水中魚類資源豐富,盛產鯉魚、鯽魚、鰱魚等近20種野生魚類。據統計,目前有鳥類百種,丹頂鶴、白鷺等數十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在此繁衍生息。
  • 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
    內容導讀:  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地處江西省鄱陽縣境內,規劃總面積365平方公裡。是中國溼地面積最大、溼地物種最豐富、溼地景觀最美麗、溼地文化最厚重的國家級溼地公園。美麗的鄱陽湖,美麗的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齊國故都的探訪(六)臨淄太公湖溼地公園
    太公湖溼地公園位於臨淄區東部,依託淄河而建,景區總面積約10平方公裡,水面1.6平方公裡,佔景區面積的16%,工程景觀資源豐富。這是公園廣場姜太公塑像,因為臨淄是古齊國都城,周代齊國的開國元君是姜太公,所以就把這個湖命名為「太公湖」。
  • 國家文化公園的空間規劃創新實踐——以《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
    研討活動參與單位: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梅耀林、姚秀利、劉志超、索超)《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是國內首個編制完成的省級國家文化公園專項規劃,開創性探索了國家文化公園空間規劃範式與實施路徑,為大運河沿線兄弟省份,以及長徵、長城、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的規劃編制提供了經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