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在線特約作者:浠水縣散花中學 楊毅
策湖國家溼地公園文化圈指原策湖養殖場、散花鎮。策湖國家溼地公園為古坼湖的一部分,位於鄂東大別山南麓的浠水縣西南角、長江中遊北岸,與黃石市隔江相望,距縣城20km;策湖大湖水面1.7萬畝,是浠水境內最大的天然湖泊。1952年建場,1988年實行以場帶村體制,現轄6個行政村,2個漁場,面積30.23平方公裡。是長江中下遊極具典型意義的湖泊型溼地。自2008年開始,浠水縣就積極策劃申報策湖國家溼地公園項目。2012年12月中旬,策湖溼地公園項目順利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2015年9月23日,湖北浠水策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和中共浠水縣委策湖國家溼地公園工作委員會正式掛牌。
策湖國家溼地公園文化圈涵蓋的散花鎮,版圖面積144.7平方公裡。其中散花鎮南部緊鄰策湖的濱江平原地區(面積68平方千米)是古坼湖的一部分。為原散花鎮。1951年由蘄春縣劃歸浠水縣管轄。曾設置為散花鄉,散花公社,散花鎮。1988年3月,原散花鎮被省政府列為鄂東五小經濟特區之一。2001年,馬壠鎮併入。東漢三國時,長江中已出現了三個連串的江心洲,位於迴風磯至西塞山之間,三國以前(公元220年),散花左江淤為峽江,稱散花夾。散花右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江水》描述「江水又東逕南陽磯(今迴風磯),水勢迅急,江水又東逕西陽縣故城南,江之右岸有黃石山,即黃石磯也」。入明(1368年)後,左江逐漸淤死,只剩下夏浦(今策湖)。從策湖與散花的地緣來看,散花鎮除了濱江平原上的十個村為古坼湖的一部分外,還有紅蓮巢、禹山、添福庵、高山廟、金塘、蒿墩、三店、馬壠、胡祠、虎型、花園崗、石橋、福主廟、三壕、上馬崗、天井湖、沙洋湖、新廟、董河等村均在古坼湖或今策湖岸邊。
一、策湖國家溼地公園及周邊地區文化資源豐富。
策湖國家溼地公園(以下簡稱策湖)(包括散花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文化資源豐富,涵蓋了戰爭、宗教、廟會、紅色、名人、飲食等多方面的文化,也留有移民文化的痕跡,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文化史料分散,記述簡略。且這些文化大多源於民間口碑,隨著老一代人的逝去,瀕於失傳的危險境地,因此,亟需開展有效的搜集整理加以保護傳承,留住文化鄉愁。而後進行開發利用,吸引遠方的遊客。
1.戰爭文化
散花、策湖地名的由來,保存了三國赤壁大戰的一些歷史信息。「散花洲」的由來,北宋王得臣《江夏辯疑》雲 :「散花州在(武昌)縣東西塞山下,周瑜戰勝散花於此。」 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稱:「世傳周瑜敗曹於赤壁,吳王迎之至此,釃酒散花,以勞軍士,故謂之吳王散花洲。」相傳周瑜手書的隸書「散花灘」的古石碑,在散花段長江中挖出,被文物販子購走,下落不明。策湖的得名,民間傳說為孫策在此訓練水軍。赤壁大戰的發生地目前還在爭議之中,黃岡、鄂州、黃石三地學者力爭發生地在黃州,從古至今筆墨官司打了上千年,但黃州無強有力的文物及史料支撐,未獲得史學界的認可。一次次信心滿滿,一次次鎩羽而歸,最終蒲圻獲得了認可。他們就此將蒲圻改為赤壁。黃岡人只能望赤壁興嘆。這些無一例外地波及到散花、策湖,使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從伍子胥涉楚江到解放戰爭百萬雄師橫渡長江,留下了很多歷史傳說,從散花、策湖的地名文化來看,很多地名都與戰爭有關,如策湖中的孫策操練水軍的點將臺;馬壠,傳說為伍子胥涉江前牧馬之處;南畈的馬料壪,傳說是三國時孫劉聯軍的馬料庫;紅蓮巢,相傳與黃巢有關;上馬崗,元末徐壽輝的起義在清泉建都,在策胡岸邊的福主練兵。徐築土臺點兵,兵士們在此騎上戰馬接受檢閱。打鼓墩,傳說與明末張獻忠的起義軍有關;月畈、石橋的馬嘶堰和圍宿山,相傳與清太平軍有關;長毛嘴,傳說是清太平軍的駐紮地;閉兒洲,相傳與太平軍有關;殷家嘴,史實記載日軍兇殘地槍殺我手無寸鐵的居民;田家洲,史料記載侵華日軍修建軍用機場;團林岸,史實記載漁民幫助新四軍渡江,擺脫日軍的追捕;李渡,史實記載當地民眾協助解放軍大軍渡江。抗戰時,1942年2月新四軍在福主廟成立浠蘄邊軍民聯合辦事處。1942年9月,改稱浠蘄邊軍政聯合辦事處。這些史料,無一不印證散花、策湖的歷史厚重。元末及明清的農民戰爭,使浠水的人口銳減,宋代和明代「江西填湖廣」,明清時期,又移民開發散花洲。這幾次大移民運動,也留下來移民文化。福主廟的來歷、赫神廟的來歷等很可能與移民文化有關。
入選獲得荊楚網舉辦、省外事辦出版的《魅力湖北》畫冊
2.紅色文化
散花、策湖地區的紅色文化,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史料。大革命時,散花地區(含策湖)農民運動風起雲湧。抗日戰爭時期,張體學領導的新四軍鄂東挺進縱隊、李璧東領導的浠蘄邊獨立第三團長期堅持在天然寺,策湖一帶堅持抗日活動,成立了策湖區委、福主廟軍政聯合辦事處等機構,發動帶領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民族救亡的鬥爭,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跡。武漢會戰時,武漢張楚中學一部分師生搬遷到馬壠,躲避戰亂;策湖的漁民為新四軍渡江、渡湖,為擺脫日軍的追捕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解放戰爭時,當地民眾幫助解放大軍渡江等等。這些歷史文化資料的挖掘整理,不僅告慰為民族解放犧牲烈士的英靈,也是對後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鮮活地方教材。
3.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
策湖、散花地區的宗教,為佛教為主,廟宇眾多,主要有天然寺、福主廟、添福庵、龍王廟、赫神廟(現為忠孝王廟)、晏公廟(現改為普渡寺)、鹿野庵、仙女廟、迴風寺等大大小小廟宇十餘座。影響較大的且歷史較久的是天然寺和福主廟。從地名溯源看,以上這些廟宇及柏楊山、石牛山、白水井等地都有美妙的神話傳奇故事。
天然寺,位於泰春山,比黃梅的四祖寺、五祖寺歷史悠久、輩份高,其周邊為張體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又與紅色文化有交集。其文化開發的價值不言而喻。
福主廟,位於策湖岸邊,古代曾設福主廟市。為北岸進出長江重要的交通口岸之一,商貿較為發達,古時為浠水二十八市之一,現已保存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古戲臺,福主文化與紅色文化、廟會文化也有交集。福主廟附近石橋村有個祭倉灣,是古代祭倉節風俗遺存的地名。祭倉節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傳統節日,已失傳多年,可以恢復這個傳統節日,開展祭祀活動。
策湖村,古代曾設坼湖市,為北岸進出長江重要的交通口岸之一,水產品貿易較為發達,古時為浠水二十八市之一。原來的赫神廟,是祭祀唐大將南霽雲、張巡、雷萬春的廟宇,歷史悠久,至今香火不斷。策湖傳統的龍舟競渡民俗活動經久不衰。
如果將策湖的旅遊拓展到天然寺、福主廟,這些地區的文化資源,一定會為策湖的旅遊文化資源錦上添花。
散花、策湖地靈人傑,出現了很多歷史名人,從現有的資料及民間口碑來看,策湖岸邊的花園崗漕門口的潘紹經、潘紹觀兄弟兩翰林,福主的清代將軍李映珊,仙女廟的民國時國民黨將軍李石樵,三濠村民國時法官秦伯鈞,有享譽鄂東治療骨傷名醫胡幼甫,還有在策湖發現的明宰相姚明恭的祖塋、清狀元陳沆的祖籍遺蹟。這些人的事跡雖然在歷史名氣不大,政治地位不高,但當地的群眾仍津津樂道他們的軼事。可惜的是這些人的故居蕩然無存,文化遺存大都難以尋覓。將他們的事跡搜集,整理挖掘出來,把從唐宋到清代張志和、劉禹錫、蘇軾、黃庭堅、潘大臨、吳國倫、顧景星、潘紹觀等文人留下了吟詠散花或策湖的詩篇搜集整理,無疑豐富了策湖國家溼地公園文化圈的文化內涵。
曾欣:提攜(2016拍攝於策湖,入選2017年湖北省攝影藝術展)
4.飲食文化
策湖水質優,名優水產享譽荊楚。如茅山螃蟹、鱖魚等優質的食材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魚膾,根據文獻記載,遠在唐宋,策湖的魚膾美味,給文人墨客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風靡日本的生魚片,據有關人士考證,與策湖大有淵源。李時珍的在《本草綱目》中對魚膾的製作方法有詳細的記載。策湖岸邊盛產的稻米,特別是再生稻一度成為朝廷貢米。明隆慶二年吳承恩任荊府紀善,天大旱,遇見老君稻。他寫了《老君稻記》:黃武初年,蘄境久旱,饑民遍野,吳太祖祈天,帝感其心,令太上老君臨蘄水,使稻再生,避夏陽,沐秋露,孕精華。食之,養胃氣,消虛腫,增歲壽,謂「老君稻」,尤利孕婦,又謂「懷胎草」。民謠曰「四寶不算寶,真寶懷胎草」。史料記載,明隆慶六年,太醫李時珍回鄉,荊王設宴款,李時珍見荊王身弱體衰,便以蘄棗、蘄山藥、老君稻熬粥方相贈,荊王食後,體漸碩。其中的老君稻就是當地產的再生稻。策湖周邊的再生稻米具有藥用、保健價值。明清以來久負盛名。策湖周圍種植的黎蒿,史載始產於北宋,2011年9月由農業部批准為國家地標產品。策湖水域的出產的茅山螃蟹,史載始產於明代,2011年12月由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國家地標產品。
二、策湖文化圈的開發利用 。
2008年,原縣計生局幹部塗遠國先生生前搜集整理出版了《策湖神韻》一書,該書較為全面的介紹了策湖的旅遊文化資源,為搶救保護和傳承策湖地區的文化,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由於塗先生工作繁忙,也非專業人士,難免出現史實不準及遺漏的現象。但塗先生開創性的工作值得肯定。
策湖地區的文化資源豐富,歷史跨度長,點多面廣,但都處於原始狀態。加之有些文物實體損毀和散失,有些古蹟不倫不類的重建,不同程度的損傷了其文化價值。
縱觀策湖旅遊文化的開發,打三國文化牌,有步人後塵之嫌,因為三國文化的旅遊項目全國遍地開花,難以超越。
2009年,在縣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政協委員程小成做了《浠水旅遊開發的思考及文化定位》的大會發言,陳委員將策湖旅遊開發及文化定位在「魚膾文化」,筆者認為此建議頗有見地,也具有可行性。
為了挖掘整理策湖文化資源,為策湖的旅遊事業服務,筆者認為還應做好幾件事。
(1)在《策湖神韻》的基礎上繼續搜集整理,盡力做到文化史料不遺漏。特別在採錄過程中要及時利用有群眾的場合宣講這項工作的意義,引發當地人的重視。
(2)文化、文博、文史、旅遊等部門編制策湖地區文化圖譜。對策湖地區的文化資源進行考證和研究,對典型的文化遺址立石碑。
(3)辦一次圖片文字結合的展覽,介紹典型的文化資源。
(4)建立中小學生研學基地,引導學生研究、學習地域歷史文化,地域歷史文化得以傳承。
(5)城鄉建設、修橋鋪路,注重合理規劃,保護自然環境,對歷史遺址、遺物、富有神奇傳說的古建築遺址予以保護,保持原貌。
(6) 濱江新區新建的道路命名,應充分考慮散花(含策湖)的文化資源及文化底蘊。
(7)策湖及周邊地區的農產品和水產品應該進行商標註冊,這也是對策湖文化的開發利用。目前浠水長福米業種植水稻的農田已申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逐步開發包括再生稻米在內的一系列農特產品。推介策湖文化圈的地標產品以及水產品、農特產品。
(8)招商引資,修復策湖古市以及福主古街市。修復古代名人故居。恢復已失傳的諸如祭倉節等傳統民俗活動。
(9)文旅結合,發展農業觀光旅遊、漁業休閒旅遊、鄉村民宿旅遊結合,對接浠水「一湖兩岸」,對接浠水北部山區生態旅遊,促進全域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