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美—玉不琢不成器 ▎ 玉石雕刻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2021-02-07 轉轉會

古人常說:玉不琢不成器。然而,要將堅硬易碎的玉石雕刻琢磨成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歷代的玉石雕刻匠人,以簡單的工具製作出許多經典的作品。

自古以來,各時代的玉雕作品風格,取決於當時消費者的喜好。元明時期之玉雕以豪邁大氣為主,到了清代為了迎合當時皇室品味,開始以精雕細琢為主流。而到了近代,隨著機械化、工業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穩定、精巧的玉雕器材的出現,提供玉雕匠人更多雕琢的工具與創新的基礎,加上經濟的發展發展,產生了龐大的玉雕作品市場需求,因此造就了許多玉雕大師與精彩的佳作。

《用之美》專欄最近獲得幾位玉器藏家的支持,這幾位對傳統玉雕情有獨衷的朋友們,提供他們多年來收藏的玉雕的與田黃石精品與轉轉會朋友們分享,《用之美》專欄每周專文刊登質地佳,而且工藝精湛的新舊玉石及壽山石等雕刻精品,透過這些朋友的藏品,我們可以見證到中國玉石雕刻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這是一件灑金沁的和田籽料白玉籽兒雕刻而成的財神與彌勒佛隨形吊墜牌,和田籽料羊脂白玉質地細膩與溫潤,正面玉皮下雕刻處色澤純白無瑕,正面局部留皮與深浮雕財神與彌勒佛,背面留住潤澤度高,色澤柔美的灑金沁籽兒原貌,並且刻玉雕名家黃銘的章款。

這隻灑金沁羊脂白玉籽兒雕財神與彌勒佛吊墜牌,寓意財富一生福壽雙全,尺寸大近八釐米高,單面浮雕,兩尊佛面像慈祥,體態端莊優雅,生動逼真,近代卓越匠人黃銘大師的雕工精湛、琢磨細膩,和田籽料羊脂白玉質地溫潤、油份與密度高,色澤一級白純淨無瑕,雕刻精美,背面原石沁色金黃柔美,皮殼包漿溫潤細膩,頂端鑽穿線孔,可以穿線配繩結或金屬扣環佩戴,或可鑲成項鍊搭配時尚服飾,低調奢華、高雅大方。附作者玉雕名家的收藏證書,對於此件作品與作者有詳實介紹。

此灑金沁羊脂白玉雕財富一生隨形吊墜牌保存完好無損,可以搭配繩結或貴金屬扣環佩戴。

尺寸:高:7.9釐米;寬度:5.0釐米;厚度:2.4釐米;重量:139.3克

這是一隻清代富貴人家佩戴的高端老翡翠雕吊墜,質地佳種水好的老坑翡翠,飄陽綠半通透之翡翠鏤空雕成散財童子造型。

此天然老坑鏤雕童子吊墜構圖典雅,鏤雕琢磨工藝精湛、色澤靚麗溫潤,整體造型優雅貴氣,是難得一見,保持完好無損之老翡翠雕件。附專業機構鑑定書,確認是未經人工染色的天然A貨翡翠。

尺寸:高:4.5釐米;寬度:2.2釐米;厚度:1.4釐米;重量:25.2克

這是一件和田白玉雕魚形把玩件,長逾七釐米的籽料白玉圓雕成商代古玉魚型玉珮,玉石質地堅硬、色澤白中略淡青,局部具褐黑沁色,皮殼包漿溫潤,是清代仿古玉風格玉雕件。

此白玉雕古玉魚型把玩件尺寸大,整料琢磨雕刻而成,造型仿商代抽象古玉魚型,構圖簡約典雅,風格極簡卻靈動飄逸、粗細有致,頭部鑽一穿繩孔道。

此褐沁和田白玉雕古玉魚型玉珮生動自然,形式極簡流暢優美,陰線刻劃細節層次分明,刀工細緻老練不刻意藏刀鋒,表面琢磨細膩,典型清代老式工具雕琢與打磨之痕跡處處可見,數百年積累之渾厚包漿皮殼、附著層及天然風化紋偏布全器,整體玉質溫潤細膩,散發古代玉雕之柔美潤澤。

此白玉雕古玉魚型把玩件費工費料,玉質溫潤,風格獨特,簡約大氣,可穿繩繫於腰間把玩或可當項鍊吊墜,盡顯舊時高端貴族器物之氣質。

此籽料白玉雕魚把玩件表面具風化凹紋,除此以外基本保存完好,無其它損傷。

尺寸:長:7.6釐米;寬度:1.7釐米;厚度:0.9釐米;重量:26.0克

這是一件以質地純且溫潤的和田籽料青玉雕刻而成的大象手把件,和田青玉是和田玉中硬度最高的品類,玉質細膩溫潤而且玉色深沉且純正,整體呈現剛勁之氣,寓意著基業長青,所以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國璽的主要選材,所以玉器專家都稱和田青玉為「帝王之玉」。 此件和田籽料青玉雕大象把玩件,青玉質地細膩與溫潤,色澤深遽灰青油亮,通體純淨無瑕,立體圓雕臥跪的大象,象徵太平有象吉祥如意,背面刻灑金記年款與玉雕名家陳衛江的章款。

這隻和田籽料青玉雕大象把玩件,寓意太平有象吉祥如意,尺寸大且厚實,重近三百五十克,立體圓雕大象體態端莊優雅,生動逼真,近代卓越匠人陳衛江大師的雕工精湛、琢磨細膩,和田籽料青玉質地溫潤、油份與密度高,呈蠟狀光澤,溫潤而柔和,色澤灰青純淨無瑕,雕刻精美,皮殼包漿溫潤細膩,象鼻灣曲處具穿線孔,可以穿線配繩結佩戴腰間把玩,或是置於案頭櫃中觀賞,高雅大方。附作者玉雕名家的收藏證書,對於此件作品與作者有詳實介紹。頗具收藏價值。

此名家雕大象和田青玉手把件保存完好無損。

尺寸:長:8.4釐米;寬度:5.1釐米;高度:5.1釐米;重量:346.1克

這是兩件和田白玉雕成素麵的平安扣,兩件尺寸稍異,純白無瑕糯性高的半通和田籽料白玉、質地特別細膩、光亮與溫潤,強光下透視,基本上看不到任何瑕玼,好似剛剛割開的肥羊脂肪,表面光澤正如凝鍊的油脂。握於掌中令人心動、愛不釋手。

此兩件平安扣形白玉珮,圓餅型中間圓孔,光素無紋,造型典雅高貴,線條流暢精細,兩件純白平安扣打磨細緻,包漿皮殼溫潤,是隨身佩戴與把玩的精美玉雕,兩件難得同時保存。

如此質地純白無瑕且雕琢細膩的一對兩件和田籽料白玉平安扣型吊墜,臥於手中細品特別漂亮,令人印象深刻、愛不釋手。入手後可繼續珍藏品玩,或可穿線或鑲嵌貴金屬扣環,設計成成項鍊吊墜,材質純淨貴氣,造型清雅秀麗,是難得一見之兩件一對和田白玉雕佳作,尺寸稍有區別(直徑僅差0.2釐米),可鑲嵌貴金屬設計成耳墜或是項鍊吊墜。

尺寸:大平安扣外直徑:5.5釐米;內圈直徑:1.3釐米;厚度:0.4釐米;重量:26克;小平安扣外直徑:5.3釐米;內圈直徑:1.2釐米;厚度:0.4釐米;重量:24.1克

這是一隻比較老的和田籽料白玉雕的長方型玉牌,玉質屬新疆和田籽料羊脂白玉,質地細膩溫潤、油份與密度特別高,厚片長方造型精巧獨特,正面深浮雕吉祥人物漫步於雲間,反面「福壽「陰刻章款,整體造型與構圖典雅貴氣,深浮雕減地雕琢紋飾流暢簡潔,整塊純白無瑕的油潤籽料,表面老工具打磨細緻滑順,逾百年累積之包漿渾厚溫潤,是典型十九世紀或更早卓越玉器工匠之佳作。

此件選材上乘、造型獨特且減地深浮雕工藝精湛的白玉尺寸頗大,除可穿線或鑲金屬扣環做為項鍊吊墜外,或者可以當現代仕女們的皮包吊飾,如此極簡風格又純白的和田籽料的配飾,搭配任何時尚服飾絕對優雅大氣,可突顯主人低調奢華的高尚品味。或可穿線佩戴於腰間盤玩,持續盤玩積累多年的包漿皮殼。上手近觀方可感受清代玉器的精緻迷人之處。

此籽料白玉福壽紋長方牌保存完好無損。

尺寸:長:6.9釐米;寬:4.0釐米;厚度:0.9釐米;重量:49.0克

07 籽料白玉鏤雕三娘教子擺件



這是一件以新疆和田籽料白玉滿工鏤空圓雕三娘教子擺件,尺寸大高近二十釐米,重近六百克的鏤空透雕立體擺設,純白半通透帶褐沁的籽料白玉、質地特別細膩、光亮與溫潤,強光下透視少瑕玼,表面光澤正如凝鍊的油脂。握於掌中令人心動、愛不釋手,置於案頭或展示櫃中高雅貴氣。


此籽料白玉雕擺件,圓雕站立姿態三娘與童子立於奇石巨樹前,構圖典雅貴氣,鏤空透雕紋飾刻劃清晰細膩,凹凸有致、細節絲絲入扣、令人驚嘆,非攝影能呈現。整件圓雕質地純白帶局部褐沁,正反面精雕細琢、打磨細緻,應是清代中期玉匠為富貴人家精心雕琢之文房擺設或是饋贈佳禮。


如此質地特好且雕工精湛細膩的和田籽料白玉三娘教子擺件,握於手中或案頭擺放細品特別漂亮,令人印象深刻、愛不釋手。入手後可繼續珍藏擺設與盤玩,此塊籽料白玉材質純淨貴氣,造型與雕工清雅秀麗,是難得一見之老新疆籽白玉雕刻擺件佳作。


此籽料白玉鏤空透雕擺件除一處具玉石天然裂痕外,保存完好無損,表面包漿批殼溫潤細膩。

尺寸:高:18.5釐米;寬度:8.8釐米;厚度:3.0釐米;重量:595.4克

08 灑金白玉巧雕帶葉穗玉米吊墜

這是一件以帶黃金沁色的和田籽料白玉原石籽兒雕刻而整顆帶葉穗玉米吊墜,灑金沁的籽料白玉質地細膩、光亮與溫潤,質地接近羊脂白玉之品質。正面留皮巧雕半剝開葉穗的玉米,玉米粒潔白玉質,葉片留皮黃金色,整體設計構圖精巧別致,仿生靈活,打磨細緻,形制生動優雅,背面留皮原籽兒型。

此灑金白玉巧雕帶葉穗玉米吊墜寓意吉祥,象徵子孫滿堂或是財源滾滾,可穿線或配金屬扣環成項鍊吊墜,材質純淨巧色生動貴氣,造型與雕工清雅秀麗,是高端玉工匠所製作寓意吉祥之玉雕吊墜。

此籽料白玉巧雕玉米保存完好無損,表面包漿皮殼溫潤細膩。

尺寸:長:5.5釐米;寬度:3.0釐米;厚度:1.8釐米;重量:44.0克

09 褐沁黃玉雕弦紋筒型器

                                             

這是一件以天然和田籽料黃玉雕琢而成的高古弦紋筒型器,以材質溫潤、比重高的和田籽料黃玉掏空雕琢而成造型獨特的弦紋筒型器,造型典雅貴氣,原籽料黃玉色澤柔美,局部因土沁或是玉工匠仿古玉人工作色呈現白色與褐色沁斑,以精湛之掏膛與表面雕琢工藝,雕琢出生動的表面弦紋,構圖典雅、簡約大方,刀法嫻熟簡潔流暢,沁色斑駁自然,具古代玉雕之特質。


                               

此褐白沁黃玉弦紋筒之器型屬高古玉束髮器或祭祀器風格,細膩琢磨,製作精美、氣質高雅,籽料玉質油潤、斑駁之糖褐與雞骨白土沁色自然流暢,紋飾簡約典雅,層次分明,刀工細緻老練。


                  

此弦紋筒形器費工費料,製作當時肯定極其昂貴,表面包漿皮殼溫潤細膩,凹槽仍然保留附著自然土沁,可依個人喜好清除或盤玩,或可保持生坑出土原貌。握於手中柔美厚實,令人愛不釋手,擺放於案頭或展示於櫃中,盡顯舊時代皇公貴族器物之高雅氣質。


                  

此和田白褐沁黃玉弦紋筒形器未經專家鑑定,《用之美》專欄以工藝及材質皆佳的美好舊物分享。是一件入手可收藏、展示、或隨身把玩的精美古玉藏品。此和田白褐沁黃玉弦紋筒形器除局部土沁或人工做色所致動表面淺蝕痕、以及邊角細微老磕碰外,保存完好,包漿皮殼溫潤細膩,古韻盎然。


                  

尺寸:直徑:4.4;內直徑:3.2釐米;高度:6.4釐米;重量:113.0克


             

10 籽料白玉素麵鼻煙壺

這隻鼻煙壺取材溫潤細膩的和田籽料白玉雕琢打磨成圓形鼻煙壺,造型簡約精緻優雅,無論是器身肩部往下收圓的弧線、淺圈足等等細節,都處理的一絲不苟,無懈可擊,尤甚者,內部掏膛細膩,器身薄體態輕盈,表面琢磨細膩溫潤。

此小巧精美的籽料白玉鼻煙壺,不僅取材及造型一流,其老坑料原石以舊時代工具打磨與壺內掏膛皆精緻細膩,除微量淡黃金沁外純淨無暇,硬度與糯性高且油性十足的玉質,加上多年盤玩後積累溫潤渾厚之包漿皮殼,器形及尺寸皆搭配的完美無瑕,確實難能可貴。此典雅精緻的鼻煙壺年代可依其玉雕工藝與紋飾風格定為清代之物。

這件令人愛不釋手的籽料白玉鼻煙壺保存完好無損。

尺寸:高:5.2釐米;直徑:2.8釐米;重量:44.7克

更多精彩長按識別二維碼【轉轉嚴選】

進入【用之美】專欄

轉轉會女主人 成琳是位建築學博士,也是資深收藏家,她喜愛自然、美食與藝術,更喜歡朋友。為了分享藝術與生活的美好,她在不同的國家居住時,總喜歡在自宅中舉辦派對,與朋友分享藝術與生活的美好,退休後除了四處旅行外,時常逗留北京,與許多藝術家、收藏家、文人雅士過從往來。生活是需要自己創造的,創意源自於對生活的熱情,這些美好的點滴逐漸形塑成我們真實的人生。

歡迎轉轉會的微信會員,直接申請加入成琳博士的朋友圈(drchenlin5)或掃上圖二維碼加入

加入手作之美創業聯盟

覺得勢單力薄嗎?請掃一掃二維碼加入轉轉會【手作之美創業聯盟】,我們將搭建產品銷售渠道、媒體營銷團隊、創業服務平臺。透過與主流媒體如電視、平面報章雜誌,網絡、自媒體、實體活動、博覽會、定期沙龍、主題展覽、快閃店等。協助聯盟成員實踐你的夢想。

如何加入《手作之美創業聯盟》?請長按上圖之二維碼,填入您的資料。

轉轉嚴選微店

有鑑於許多無法參與此次手作之美展覽的朋友也想買到轉轉會所推薦的匠人作品,轉轉會的手作之美微店正式開張啦!我們將會將此次參與一百多位匠人的作品,逐步放在微店裡,歡迎朋友線上瀏覽,並踴躍採購,給我們這些優異的匠人更多的支持。請到轉轉會公眾號(zhuanzhuanhui),點擊右下角轉轉微店購買,或長按二維碼進入瀏覽購買。

轉轉會

生活美學第一品牌

官方訂閱號

合作 | 投稿 | 發布  請留言

轉載 請註明出處

2008年成立的轉轉會是著名的收藏家組織,也是推動中國生活美學的第一品牌,以推動中國新民藝復興、藝術進入生活,手作與日用之美為主要宗旨。

相關焦點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意思是什麼?
    玉石不經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學習就不能有成就。 成語典故原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 王勝利玉雕創新實踐|玉石魯班鎖—用文化賦予傳統工藝以靈魂
    由玉石孕育的中華玉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脈相承,貫穿於中華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全過程,是世界文明發展歷史上極其獨特的文化現象。以玉石為載體,以仿古玉雕創作與藝術創新為主要途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傳承中國玉雕藝術精粹是我的不懈追求。用玉石創製玉石魯班鎖,是我從事玉雕藝術創作以來,一次重要的創新實踐。
  • 「玉不琢,不成器。」中的「器」到底是指什麼?
    《三字經》大家小時候一定背過,因為它朗朗上口,又蘊含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倫義理,成為了大家啟蒙教育必讀之書。其中有這樣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書中的解釋是:玉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好好學習,就不會懂得處事道理,不成才。裡面把「器」解釋為:器物。
  • 俏色雕刻|收藏者眼中的阿拉善玉,原來是這樣
    在收藏界裡,獨一無二的孤品最具有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而阿拉善玉在形成過程中集多種顏色於一身,因而成為玉石雕刻大師們千金難求的雕刻料。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阿拉善玉的另一大特點,很多都是玉石中的獨籽,每一塊石頭造型各異,雕刻大師們根據玉石的獨特造型,製作出獨一無二的隨形立體雕作品,這些作品相對於切片打磨雕刻而成的格式化作品,更具有觀賞特色,收藏價值也更高!
  • 「名家專訪」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陳發,專注雕刻藝術傳承與創新
    陳益晶曾多次榮獲國家級工藝大師精品展金獎、省級壽山石文化展一等獎,代表作品有《普天同慶》《漁家女》《三乾坤》《天機不可洩露》《福臨門》等,出版有作品集《陳益晶雕刻藝術》。同時注重人才培養,桃李滿天下,在近30名徒弟中,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有8名,工藝名人以及中級工藝美術師也有十餘個,另有多位徒弟把壽山石的雕刻技藝轉化運用到玉石雕刻中,在國內外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 燕京八絕|「手中無刀,心中有刀」,雕刻行業出神入化的追求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玉多多少少都要經過一些精心的設計雕琢,才能承載更高的藝術文化價值。十大國寶級玉雕之一——西廂記雕琢的過程中,美玉在藝匠的手心裡可以移形、可以變色,大到人物、器具、鳥獸、花卉,小到別針、戒指、印章、飾物,藝匠都把美好嚮往寄托在其中,正所謂「美玉心生」。
  • 和田玉從原石到成品的製作過程,玉石圈必知
    尤其現在被廣泛應用的熱鑄鋸片和滾壓一電鍍鋸片,將鑽石粉直接熱鑄或滾壓在鋸片的刀刃之上,使鋸機只需冷卻水便可快速對任何硬度的玉石進行切割,這樣切割的效率是非常之高的,最主要這種鋸片的價格很低廉,並且對原材料的耗損率也很小。
  • 玉石雕刻:指尖上的「博物館」
    他寫、他畫,他調、他刻;他憑藉著勤奮和悟性,不斷開創,把經文刻在崑崙山的玉石上——他就是薛林,用手指創造出新疆玉石雕刻業的世界吉尼斯記錄…… 2014年4月22日,來自新疆書畫界約60名大師齊聚烏魯木齊共話薛林玉石雕刻作品。
  • 專家教你如何輕鬆鑑別玉石的價值,圖文詳解(值得收藏)
    種老的玉石內部礦物晶體硬度大,礦物顆粒之間結合的緊密,緻密度好,所以種老的玉石硬度也高;種嫩的玉石內部礦物晶體緻密度較種的玉石差些。在翡翠中人們常劃分為玻璃種、冰種、糯種、豆種等等;大同玉中也是按照這種分類方式區別種老與種新的玉石。種老的玉石看起來有靈性,光澤活靈活現,晶瑩剔透,光澤強,甚至會起瑩光。種心的玉石,其內部晶體結構不夠緻密,組成的礦物顆粒不夠細膩。
  •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石雕刻人林俊禹
    玉者,石之美也。「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玉,已成為中華民族追求高尚品德和探究精神世界的象徵。現代國內玉雕界名家輩出,創意層出,林俊禹正是其中一顆閃亮的星。
  • 楊傳烈:田黃石不會貶值 雕刻貴在創新(圖)
    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是中國玉、石雕刻行業內技術、藝德方面的榮譽稱號。其評定範圍為全國範圍內從事玉、石雕刻工藝的專業技藝人才。由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主辦的此項活動已經開展了兩屆,在推動玉石雕刻人才發展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實行註冊制,每兩年註冊一次,由獲得榮譽稱號後的第三年開始註冊。
  • 是什麼玉石一應難求?
    這點就是大眾對緬黃印象產生的誤區了,首先收貨開料去皮都是高風險,處理時還要做到沒有裂痕、雜質和紋線,將緬黃完美的打造出來,如果想要玉石穩定更難,因為基本都是片狀的料,又大又厚的原材料少之又少。一塊玉石看起來是否乾淨無雜質、裂痕多不多,這個要看自身的判斷衡量,每一塊玉石或多或少都會有瑕疵,在加工雕刻的時候去掉,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就是這個道理,經過細緻的打磨雕刻才能體現出玉石的價值。玉質感如何判斷?
  • 擅長玉石雕刻 男子對廣西石頭特別"有感覺"(組圖)
    他擅長玉石雕刻,從邕江邊撿來的石頭經他設計雕琢,就變成了一件富有創意的精美藝術作品。旁人看來沒有特別之處的一塊石頭,他卻可以找到其中的特點,先在頭腦中形成圖像後,再對石頭進行雕刻,讓石頭獲得蛻變,最終成為令人感嘆的美物。
  • 小學生餐桌禮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小餐桌,大文明,對孩子來說,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這種資產是永恆的,無限的,超越萬貫家財,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一個人的餐飲禮儀不是天生具備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良好的餐桌禮儀需要父母循序漸進的傳授,潛移默化的引導,孩子才能養成有涵養,講禮儀,愛勞動,惜糧食的好學生。
  • 行家口中的翠之六品到底是什麼?符合這個標準的都是極品翡翠
    - 張玉堂已為逾30萬位玉石愛好者服務-最近,在翡翠市場上我們聽到一個新的概念:翠之六品。翠之六品是什麼意思?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色 淨 美翡翠的顏色那麼多,到底哪種顏色的翡翠才算上品?人們常說翡翠以綠為貴,但是我們的審美已經越來越多元了,翡翠的美不僅限於綠色,每一種顏色的翡翠都有它的美好之處。
  • 時光旅行的你,手握時間雕刻刀,要怎樣雕刻未來的自己?
    細思量,時間就是一把雕刻刀。它雕刻出你的容顏,雕刻出回憶,雕刻出能力,雕刻著分分秒秒。雕刻,本質上就是用工具將原材料刻成預期的形狀。一個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著一塊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漸漸地,腦袋、肩膀都顯露出來了,雕刻出了一個美麗的天使。一個小女孩看到了,問道:「你怎麼知道天使藏在石頭裡?」雕刻家回答說:「石頭裡沒有天使,我是在用心雕刻。「雕刻的最高境界,就是化腐朽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