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中原民俗文化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2020-12-17 河南日報客戶端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申海濤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富,且形式多樣、特色鮮明。保護、傳承、弘揚中原民俗文化,就要激活併合理開發各類民俗文化資源,充分挖掘中原民俗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傳統民俗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民俗文化資源亟待開發整合

中原民俗文化涵蓋了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節慶禮儀、宗教信仰、服裝服飾等人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展示中原地區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廣泛的群眾認同性和深遠的價值引領力。中原民俗文化璀璨絢爛,朱仙鎮木版年畫、禹州鈞瓷、開封盤鼓和汴繡、南陽玉雕等民間藝術享譽中外,陝縣、濬縣等地的春節社火歷史悠久,洛陽花會、馬街書會等民間節會興盛不衰,還有民間歌舞、民間文學、民間表演藝術、民間美術、民間體育等多種內容,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寶庫。充分發掘中原民俗文化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道德意蘊,可以延續鄉村文脈,凝聚村民情感,增進鄉土文化自信。

由於工業化的衝擊、外來文化的滲透等原因,我省域內民俗文化存在被淡化、同化、庸俗化等問題,原本獨有的歷史文化印記日漸減少甚至消失。對此,各地要有計劃分階段地啟動實施民俗文化振興計劃,做好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推廣工作,及時搶救散落在民間的民曲民謠和文化故事等,以留住更多的民俗記憶。要多措並舉開發並盤活優秀鄉村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培養一批鄉村特色民間工藝的傳承人,讓民間藝術瑰寶重獲新生。同時,要引導省內高校和職業院校立足大局,搭建以中原民俗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平臺,從哲學、歷史、文學、考古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用辯證的觀點、揚棄的態度去粗取精,讓優秀的民俗文化回歸併為鄉村振興提供原動力。

加快中原特色民俗文化建設

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抓好頂層設計,作出科學規劃,實現中原民俗文化可持續發展。

制定全域民俗文化發展規劃。「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民俗文化因地區、民族、資源稟賦、生活風俗等不同而千差萬別、各具特色。我省應對全域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全面調查摸底,並對各類特色民俗文化進行綜合分析評估,結合各地區域優勢和特點,編制實施辦法,制定整體發展規劃,明確各地特色民俗文化項目發展方向。同時,建立完善激勵機制,簡化準入程序,減少審批環節,完善營商環境,使民俗文化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開展鄉村個性化民俗文化建設。各地應精準施策、分類推進,對重點特色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給予政策傾斜以及資金、技術支持。對於具有特殊民俗文化資源的鄉村,在詳細了解村莊發展的歷史脈絡、人文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前提下,結合當地發展實際,根據村民個性要求,開展差異化、個性化的鄉村民俗文化建設,形成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推動力。

有序推進民俗文化創新性發展。民俗文化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各地應最大限度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民眾廣泛參與為基礎,以涉及保護和發展的具體問題為出發點,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探索中原特色民俗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路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保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也要遵循民俗文化的自身特徵及發展規律,高質量有序推進民俗文化傳承發展。

以新業態賦能鄉村振興

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人民在數千年的實踐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是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民眾知識和民間智慧的積澱和結晶。要高度重視、深入挖掘、合理利用豐富且獨特的中原民俗文化資源,以文化新業態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中原民俗文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內生動力,但我省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明顯不足。各地應深度挖掘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將文化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融入地域特色,賦予時代內涵,發展一批具有較強市場吸引力的民俗文化產業。同時,深度開發一系列特色民俗活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品牌,把民俗文化的軟實力轉變為鄉村全面振興的生產力。

培育民俗文化新業態。抓住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機遇,推動民俗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以創新思維為中原民俗文化活態化注入新動力。應加快建設河南優秀民俗文化數字資源資料庫,創建高質量的文化網站,構建特色民俗文化傳播平臺。打造一系列特色民俗文化沉浸式、體驗式項目,培育一批動漫、影視、創意設計等平臺、團隊,把古老的民俗文化轉化為高質量、有特色的現代文創產品,著力打響「中原民俗文化」品牌,打造鄉村文化產業新的增長極。

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各地應統籌謀劃,借全域旅遊之機,將散布於鄉野之間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提升,發掘其比較優勢,打造地標性文旅項目、標誌性文旅品牌,走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同時,各地還要以文旅融合為契機,推動民俗文化與教育、生態、金融、農業、製造、體育、飲食等行業深度跨界融合,使民俗文化產業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民俗文化與鄉村經濟「同頻共振」。

編輯:河南日報理論部

相關焦點

  • 中原銀行:深耕「三農」沃土 助力鄉村振興
    「黨和國家有要求,省委省政府有部署,中原銀行作為河南省省屬法人銀行,對於服務『三農』、決戰脫貧攻堅,始終葆有敬畏之心,始終積極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原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竇榮興說。近年來,中原銀行堅持「下鄉」,踐行普惠金融,通過主攻產業扶貧,精準「輸血」激活「造血」,在中原大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答卷中留下了多彩的「中原」印記。
  • 中原銀行舉辦第二屆鄉村振興發展論壇,普惠金融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嵩縣支行正式開業,籤約鄉村振興項目繼今年5月16日中原銀行孟津支行開業之後,又一縣域支行嵩縣支行也在論壇當天正式開業。作為秦巴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嵩縣是中原銀行深化縣域及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陣地之一,中原銀行將為嵩縣的城鄉金融需求提供全方位資金支持及服務解決方案,助力嵩縣實體經濟發展、助推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促進城鄉金融協調發展。
  • 鄉村振興激活中原沃土
    原標題:鄉村振興激活中原沃土 農業發展更有競爭力 初夏時節,穿行在中原大地鄉間,四下裡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應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的時代大背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正邁出堅實的步伐。
  • 鄉村民俗文化助力休閒農業
    同時,鄉村振興還內涵振興鄉村文化之意,鄉村作為一種有別於城市聚落形態的經濟地理單元,孕育出的民俗文化更加本真,更為淳樸,更能反映區域群體的精神面貌和價值理念。在鄉村振興中,將鄉村民俗的傳承、保護和開發納入休閒農業發展,既可以收旅遊收入和農村產業結構升級的經濟效益,也有助提高農民精神品質和給予前來旅遊者以別樣的精神體驗。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2018年03月09日 11:03 來源:寧夏日報 作者:寧夏社會科學院理論研究中心 字號 關鍵詞: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鄉村文明建設
  • 旅遊如何激活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我們國內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代鄉村文化振興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兩個誤區。認為只要多搞文化活動就是文化振興了許多地方村鎮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建設鄉村大禮堂,搞文化下鄉活動,取得了一定效果。
  • 「中醫農業」+「耕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的「鄉風文明」內涵,就是要求認真對待鄉村發展歷程和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在農業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背景下,「中醫農業」與「耕育文化」有助於維護好國家、民族發展的基因,傳承和弘揚我國的中醫文化和農耕傳統文化,實現農業的生態發展和鄉村振興。
  • 睢寧縣梁集鎮以鄉村振興助力全面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
  • 激活閒置農房 發現鄉村價值 紹興激發活力 助推鄉村振興
    紹興市實施『閒置農房激活計劃』,正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已作為2018年浙江省經濟體制重點領域改革典型經驗,在全省複製推廣,創造了鄉村振興的『紹興經驗』。」紹興市農辦相關負責人說。多元激活,鄉村的機遇無處不在「今年5月投運以來,節假日一直賓客盈門。」同修建一新的尚詩堂·天姥山居精品民宿一同站在青山懷抱中,潘明華對接下來的日子信心滿滿。
  • 山西鄉村深挖民俗文化 借一碗「犧湯」激活休旅產業
    山西鄉村深挖民俗文化 借一碗「犧湯」激活休旅產業 2020-07-28 09:33: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劉歡 責任編輯:劉歡
  • 案例分析:鄉村旅遊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以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皇城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近年來,皇城村遵循工業反哺農業理念,堅持產業立村、旅遊興村、科技強村,建設美麗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探索出了一條激活當地資源、適應市場需求、激發村民動力的鄉村振興之路。
  • 商水縣鄧城鎮:發展特色旅遊 助力鄉村振興
    葉氏莊園、千年白果樹、劉秀飲馬臺等歷史建築和文化遺蹟,每年都吸引著眾多遊客前去觀光旅遊。依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鄧城鎮大力發展特色旅遊,助力鄉村振興。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水運文化和農耕文化,鄧城鎮編制了特色小城鎮旅遊規劃,做活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培育新興文化業態,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鄧城鎮的許村,一座酒文化博物館剛建成投入使用不久,將來遊客在這裡不僅能夠體驗古法釀酒的過程,還能感受各種民俗文化,讓「遊客」變「留客」。
  • 樂亭縣中堡鎮「五大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樂亭縣中堡鎮「五大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2020-11-18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炯:用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2017年11月2日,十九大後首次召開中央深改小組會議,會議審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因地制宜保留鄉村風貌。提出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提出村容村貌提升。更明確「要注意因地制宜,保護、保留鄉村風貌。」  「鄉村振興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振興,又包括治理體系創新和生態文明進步,是一個全面振興的綜合概念。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
  •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助力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構建鄉村文化生態系統,重塑鄉風文明,實現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關係鄉村持續發展繁榮的內生動力和核心保障。
  • 24h夜生活潛藏萬億商機,三招激活鄉村振興「夜經濟」!
    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教你三招激活鄉村振興「夜經濟」,讓您24h把錢賺!一、塑個性,非城市,點亮鄉村夜景塑個性 鄉村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濃鬱的民俗文化,我們應充分利用自身特色,結合藝術、創意等風格打造屬於鄉村「夜經濟」的獨有個性。
  • 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原標題: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論述的一脈相承。「全面」二字內涵豐富,既體現了鄉村振興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又指向下一階段將往擴面提質方向發力。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其中,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我們應堅定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 沈冰|守望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守望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來自於林芝書屋鄉村沙龍的一次獨特文化體驗。螞蟻,一種微小動物,也是世界赫赫有名的建築師,微弱、強大,勤奮、高效,團結、專注,他也象螞蟻一樣,有專注的工匠精神,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思索著鄉村振興中空缺、薄弱環節,看到鄉村產業凋蔽,設施簡單,房屋空缺,人口老齡化等現象,希望將自己的專業用諸於家鄉建設,回報桑梓。
  • 看蘭考儀封鎮新鄉賢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實習生 錢程 通訊員 李宇翔 宋衝亞  「為家鄉做貢獻,助力鄉村振興,我們新鄉賢感到榮幸和自豪!」談起支援家鄉建設,蘭考縣儀封鎮鄉賢王中原很感慨。
  • 打造水鄉文化IP杏壇鄉村振興添活力
    據了解,今年以來,杏壇瞄準鄉村振興,強化基層治理,推進鄉村共建共治共享;加快推進「山水永春」和「甘竹灘」(右灘)兩個示範片項目建設。當前,杏壇正以示範片區建設為抓手,將鄉村振興逐步推向深入;著力水鄉文化IP的打造,助力杏壇在廣佛鄉村旅遊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