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申海濤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富,且形式多樣、特色鮮明。保護、傳承、弘揚中原民俗文化,就要激活併合理開發各類民俗文化資源,充分挖掘中原民俗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傳統民俗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民俗文化資源亟待開發整合
中原民俗文化涵蓋了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節慶禮儀、宗教信仰、服裝服飾等人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展示中原地區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廣泛的群眾認同性和深遠的價值引領力。中原民俗文化璀璨絢爛,朱仙鎮木版年畫、禹州鈞瓷、開封盤鼓和汴繡、南陽玉雕等民間藝術享譽中外,陝縣、濬縣等地的春節社火歷史悠久,洛陽花會、馬街書會等民間節會興盛不衰,還有民間歌舞、民間文學、民間表演藝術、民間美術、民間體育等多種內容,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寶庫。充分發掘中原民俗文化的思想內涵、價值理念、道德意蘊,可以延續鄉村文脈,凝聚村民情感,增進鄉土文化自信。
由於工業化的衝擊、外來文化的滲透等原因,我省域內民俗文化存在被淡化、同化、庸俗化等問題,原本獨有的歷史文化印記日漸減少甚至消失。對此,各地要有計劃分階段地啟動實施民俗文化振興計劃,做好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推廣工作,及時搶救散落在民間的民曲民謠和文化故事等,以留住更多的民俗記憶。要多措並舉開發並盤活優秀鄉村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培養一批鄉村特色民間工藝的傳承人,讓民間藝術瑰寶重獲新生。同時,要引導省內高校和職業院校立足大局,搭建以中原民俗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平臺,從哲學、歷史、文學、考古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用辯證的觀點、揚棄的態度去粗取精,讓優秀的民俗文化回歸併為鄉村振興提供原動力。
加快中原特色民俗文化建設
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抓好頂層設計,作出科學規劃,實現中原民俗文化可持續發展。
制定全域民俗文化發展規劃。「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民俗文化因地區、民族、資源稟賦、生活風俗等不同而千差萬別、各具特色。我省應對全域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全面調查摸底,並對各類特色民俗文化進行綜合分析評估,結合各地區域優勢和特點,編制實施辦法,制定整體發展規劃,明確各地特色民俗文化項目發展方向。同時,建立完善激勵機制,簡化準入程序,減少審批環節,完善營商環境,使民俗文化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開展鄉村個性化民俗文化建設。各地應精準施策、分類推進,對重點特色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給予政策傾斜以及資金、技術支持。對於具有特殊民俗文化資源的鄉村,在詳細了解村莊發展的歷史脈絡、人文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前提下,結合當地發展實際,根據村民個性要求,開展差異化、個性化的鄉村民俗文化建設,形成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推動力。
有序推進民俗文化創新性發展。民俗文化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各地應最大限度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民眾廣泛參與為基礎,以涉及保護和發展的具體問題為出發點,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探索中原特色民俗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路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要保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也要遵循民俗文化的自身特徵及發展規律,高質量有序推進民俗文化傳承發展。
以新業態賦能鄉村振興
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人民在數千年的實踐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是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民眾知識和民間智慧的積澱和結晶。要高度重視、深入挖掘、合理利用豐富且獨特的中原民俗文化資源,以文化新業態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中原民俗文化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內生動力,但我省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明顯不足。各地應深度挖掘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將文化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融入地域特色,賦予時代內涵,發展一批具有較強市場吸引力的民俗文化產業。同時,深度開發一系列特色民俗活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品牌,把民俗文化的軟實力轉變為鄉村全面振興的生產力。
培育民俗文化新業態。抓住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機遇,推動民俗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以創新思維為中原民俗文化活態化注入新動力。應加快建設河南優秀民俗文化數字資源資料庫,創建高質量的文化網站,構建特色民俗文化傳播平臺。打造一系列特色民俗文化沉浸式、體驗式項目,培育一批動漫、影視、創意設計等平臺、團隊,把古老的民俗文化轉化為高質量、有特色的現代文創產品,著力打響「中原民俗文化」品牌,打造鄉村文化產業新的增長極。
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各地應統籌謀劃,借全域旅遊之機,將散布於鄉野之間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提升,發掘其比較優勢,打造地標性文旅項目、標誌性文旅品牌,走出一條具有河南特色的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之路。同時,各地還要以文旅融合為契機,推動民俗文化與教育、生態、金融、農業、製造、體育、飲食等行業深度跨界融合,使民俗文化產業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核心競爭力,實現民俗文化與鄉村經濟「同頻共振」。
編輯:河南日報理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