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課流行"孵小雞" 這可愁壞了不少家長

2020-12-14 網易教育

這段時間,杭城不少中小學校園內出現了小雞、小鴨、小鳥、小馬等可愛的小動物,成為學生們關注的焦點。

記者走訪了不少杭城中小學後發現,佔據學校生命教育課堂最普遍的一個方式就是——孵小雞。隨之而來,孵蛋器、受精蛋等必備工具,最近成了網上的熱銷產品。而且「孵小雞」不僅出現在了校園裡,還被孩子們帶到了家裡,於是,家長們紛紛在朋友圈曬出了自己的「快樂與煩惱」。

小雞成學校新寵?學生們每天餵食

最近,記者來到杭州春芽實驗學校,在4樓的咿芽農場看到了一群小雞。

科學老師陳前鋒告訴記者,這10隻小雞是學校自己孵化出來的,圈養在農場裡,每天都會有學生上來餵食、觀察,「這是學校開展的一次生命教育活動——學生用21天時間,觀察30個受精蛋在孵蛋器中的孵化過程。」

學校專門為這些小雞建了雞舍。在雞舍左側,一個小小的雞食盒擺放在旁邊,食盒分兩層,上層盛了礦泉水,下層裝了小米。輕輕揭開雞舍上的隔熱層,就能看到雞舍內景——快遞箱製成的雞舍底部,蓋了一層報紙,底下又墊了一層柔軟的棉花。小雞們都縮在一個角落裡,眼瞼半闔,準備入睡。

春芽實驗學校的小雞

記者注意到,有幾隻小雞的翅膀上有幾個紅色的圓點。陳老師解釋,這是學生做的標記,他們給自己的雞取了名字,比如「柴可夫斯雞」、「肯德雞」、「卡哇伊雞」……搞怪又好笑。

由於農場是露天的,因此農場裡的10隻小雞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初夏時雨時晴、晝夜溫差大的天氣;學校周圍的野貓及鷹隼等虎視眈眈的「天敵」。

陳老師正向記者介紹雞舍的具體情況,有兩名五年級學生過來看小雞。

「小雞要入睡了,你們不要去打擾。」陳老師急了。

學生立刻擺擺手:「老師,我們不會折騰它們的,就過來換個水,添加雞食。」

陳老師這才點點頭:「小雞養這麼大不容易,雛雞非常嬌弱,不能喝生水,不能吃太硬的食物,不能淋雨或暴曬……所以我們一開始不敢讓學生單獨餵養。現在小雞長大了,抵抗力強了很多。」

學生和小雞合影

被帶回家的小雞 ?很多不幸夭折了

學校微農實驗室社團裡的學生,基本都有1~2年的農作物種植經驗,但養小雞還是頭一回。「養小雞的初衷,是因為四年級下冊科學課本中有提及小雞孵化過程,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們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而且有社團學生曾在實驗室成功孵化過小雞,所以我們就大規模搞了一次。」陳老師說。

一開始,陳老師帶領學生用孵蛋器孵化小雞,觀察孵化過程。孵化成功後,孩子們一人認領一隻小雞抱回家養。但沒過幾天,小雞夭折的消息就接二連三傳來。「很多家長從小是在城市長大的,基本沒有養雞經驗。有對馬虎的父母,看剛生出來的小雞髒髒的,還用水給小雞洗了澡,當天晚上小雞就死了。」

考慮到家長在小區內養雞不方便,陳老師特地在課上通知:請在家養雞有困難的學生,將小雞帶來學校,放在農場裡,由老師和學生一同管理。

10隻小雞放歸農場後,不僅家長鬆了一口氣,學生們也很開心。在觀察過程中,孩子們發現了一個規律:野外集體養殖的小雞,比戶內圈養長大的雞要健康、有活力得多。

現在學生們領到了最新的任務,搭一個雞舍。

在學校的微農實驗室裡,木屑、紙屑、塑膠袋、隔熱層……一堆材料四處散落在地面上。教室正中間,幾個五年級男孩正合力將一塊木板抬到課桌上。另一名男生一手拿著軟尺,一手拿著設計草圖,躍躍欲試。

「這是我們給學生布置的一項綜合實驗,也是生命教育裡的重要一環:給小雞搭房子。」科學老師曾溫如告訴記者,由於小雞隻需要一間雞舍,因此社團內成員要先組隊設計雞舍,再和其他組的雞舍PK,實用性最強的雞舍才能被留下,供小雞使用。

曾老師感慨道,短短50多天,學生們從這場生命教育中收穫了許多。小雞破殼而出時,孩子們第一時間守在孵蛋器門口,感受生命的神奇與珍貴;雛雞夭折時,學生從悲傷中,領悟了生命的脆弱。

為了給兒子生命教育 ?家裡養了4隻小雞

對很多小孩子來說,養小動物是一件非常開心、有意思的事情。但對家長來說,這不是一件輕鬆事,甚至有了很多煩惱。

家住城西的周先生,在家裡養了4隻小雞,真的是嘗遍了酸甜苦辣,各種滋味。

周先生告訴記者,就讀一年級的兒子參加了學校的生命教育實驗周活動後,向他提出了「孵小雞」的要求。

「我們很認真地做這件事,經過21天的孵化,4隻毛茸茸的小雞出生了。」周先生回憶道,那是早上的5點鐘,當看到孵蛋器中第一隻小雞成功破殼時,他激動得跳了起來。

周先生鏡頭下,剛破殼的小雞

於是,4隻小雞成為全家人的「團寵」,名叫春、夏、秋、冬,寓意生命的美好。

為了提高4隻小雞的抵抗力,一家人費盡了心思。比如,用切碎的蔬菜、水果皮、小米、黑芝麻作飼料,給小雞食補;又比如,每天早上10點左右,趁著太陽不大,小區草坪乾爽時,帶小雞下樓,讓小雞運動一小時。

周先生養的四隻小雞

對周先生來說,這樣的養雞工作,已比之前等待小雞破殼的日子好得多。據他回憶,由於夏季育雛溼度應該在55%到65%之間,因此每隔3小時,他和愛人都要給孵蛋器澆水,「白天還好,晚上要起來好幾次,結果連續二十多天都沒休息好。」

然而,4隻嘰嘰喳喳的小雞,引來了鄰居的不滿。「鄰居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在小區內養活禽,有傳染禽流感的風險。但如果把小雞放到學校寄養,我又不放心。」

經過1個多月的生命教育,周先生發現,兒子對小雞的感情越來越深。相比之前,兒子變得更有耐心和責任感,這讓他很欣慰,「生命教育的出發點是好的,以『孵小雞』這種形式,小朋友的愛心和代入感都很強。這比養蠶、養蝸牛等形式都要有效。」

不過,小雞長大後的去留問題,隱隱成了周先生的一樁心事。思來想去,他決定等小雞再長大一點,把小雞送回老家,由長輩撫養。

在很多國家,「生命教育」是中小學課程中的一項正規課程,在教學中有重要地位。近幾年,我國對「生命教育」也逐漸重視。從2004年遼寧省制定《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項工作方案》開始,上海、湖南、吉林等地陸續頒布了關於中小學「生命教育」的指導綱要或實施意見。2010年國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

那麼,目前杭州的「生命教育」開展得如何?

孵小雞不是短期遊戲

鄭維慶是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實驗學校的科學老師,從2014年起,他就帶學校「小神農社團」的社員們一起孵小雞。

在鄭老師看來,「生命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孵小雞,承擔起保護小雞成長的責任才是最重要的。「許多學校把孵小雞作為一項作業,沒有事先教給孩子孵化和養殖的知識,以及在城市中養小雞會遇到的困境,這樣只是把小雞當作玩具,和真正的生命教育背道而馳。」

在鄭老師的「小神農社」裡,他會先教孩子孵小雞、養小雞的要點,比如多久換一次孵化器中的水、小雞孵出來後把喙尖剪去等。並且每個想要領養小雞的成員,必須要和家人、鄰居協商好,在大家都沒有意見的時候才可領養。

「其實,現在想要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還是很難的,我們小時候,很多人都知道或者看到過母雞如何孵小雞,那是最貼近自然的,但現在即使在農村也很少用母雞孵化,而是買雞苗,雞苗也是大型孵坊出售的。」鄭老師感慨道。

杭州市星瀾小學302班科學老師喻國鳳也有同感。「和學農、學軍相比,孵小雞、養小雞的周期很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長期照顧小雞,期間會遇到家人的不理解、小雞生病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養小雞絕不是個短期遊戲,而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內心呵護。」

兩年之前,喻老師的班也進行了孵小雞活動。雞孵出來後,因為班級空間有限,學生們集思廣益,將雞送往農村老家養。每個長假,這些領養了雞的學生,都會拍一段視頻讓同學們知道雞的近況,直到現在,同學們還對自己的小雞非常關心。

「今年我們班的同學做了PPT,將自己在養雞時積累的經驗傳授給一年級的孩子,這樣可以讓每一隻小雞都能健康長大。」喻老師說,學校每一屆的一年級學生都要孵小雞,從小雞破殼而出到養殖的過程,可以看到學生對一個幼小生命的擔當。

生命教育 不能刻意為之

杭州濱和小學校長田燕芳認為,生命教育是讓學生覺知生命、認同自我的教育,不能刻意為之。

一年前,濱和小學養了兩匹矮腳馬,深受學生喜歡。後來,小母馬和和懷孕了,大家興奮地取好了小馬的名字。和和臨產前,學校老師和校長還輪流帶和和去操場做「產前運動」,希望幫助這名特殊的「產婦」更好地生產。

但和和遭遇難產,生產日期比預計提前一個月,從凌晨一直生到早上,最後小馬寶寶還是未能成活。

在悲傷之餘,田校長藉助小馬難產策劃了一次「生命教育」,通過一段繪本視頻引入,從嬰兒逐漸成長、衰老一直到生命結束,讓孩子們領悟,死亡是生命必經的過程。同時,通過小馬生產的部分視頻,讓孩子知道父母養育的不易,要懂得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

在這次的生命教育中,許多孩子都哭了,還寫下了對媽媽的感激話語。「我認為,生命教育融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是為了生命教育去養小馬,而是通過養小馬豐富孩子的生命歷程,讓他們更加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存在。在和小馬相處過程中,孩子能自然地受到勞動教育、愛心教育、學科教育、生命教育等等。」田校長認為,真正的生命教育應該是貫穿在生活中的,需要家長和老師引導。

而幼兒園沒有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老師們是把生命教育融合在生活中,「一日生活皆課程」。

「不久前,幼兒園裡一隻經常陪伴孩子的蟾蜍死了,孩子們知道後非常難過,一起把它埋在了它經常出沒的草叢中,還在上面撒了石榴花瓣。看到孩子們這樣的舉動,我觸動很大,於是那天午睡的睡前故事,我給孩子們講了《樓上外婆和樓下外婆》,讓他們知道,生老病死是每一個生命無法逃避的現實,只要你心裡一直記得那個生命,它就一直活在我們的心中。」東城第二幼兒園老師劉小紅說。

孩子與外部世界建立關係 小學階段是關鍵期

烏龜也常常是生命教育的主角。

在杭州市教科所特級教師、家庭教育專家韓似萍看來,生命教育不是系統的知識傳授,不是說教,而是培養學生對生命文化的感知,是個人素養的提升。

韓似萍說,用孵小雞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本質上是沒有錯的,因為小學階段是孩子與外部世界建立關係的關鍵期。在這個時候,親手養育一個生命與之建立美好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生命教育絕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教育,不是簡單複製孵小雞這樣的活動。韓似萍總結杭州對生命教育十多年來的探索,認為判斷生命教育有效與否,要看教育是否帶給學生正能量,比如在養動植物時是否讓孩子更有愛心,在與生命的互動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感恩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

?「生命教育不僅僅是被強化了的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甚至是法制教育,還原生命教育的本意,即真正是關於人的『生命』的教育。」在她看來,真正的生命教育應有三方面內涵: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態度、提高孩子經營生命的能力、教會孩子開發生命的潛能。

比如讓孩子與大自然建立良好的關係,有感恩自然的心;讓孩子學會勞動,在勞動中提升能力,而非讓勞動成為懲罰;讓孩子獲得經營情感的能力,無論是成功、失敗、順境、逆境都能坦然面對;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各有各的天賦,從而開發他們的潛能,活出精彩……

?「生命教育必須是讓孩子說自己的事,老師要讓孩子從外部的事情當中,獲得對自己生命的體悟。」韓似萍說。

本文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楊卉_NQ4978

相關焦點

  • 小學四年級班裡集中採購36隻種蛋 為了孵小雞!
    放學後,還有不少同學圍著「孵蛋器」,觀察自己那個小雞蛋。   天水小學教導處何主任說,孵化小雞的活動,主要是教育小朋友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懂得感恩。「小雞孵化的21天中,同學們要做很多事情——盒子內溫度要保持在37.8℃,要保持溼度,給蛋噴噴水,讓蛋殼軟化,方便小雞破殼而出。通過孵小雞的活動,讓孩子們感受生命成長的過程。
  • 重慶母女直播孵小雞爆紅網絡 奇葩耍事背後是滿滿的親情
    如果說生蛋孵小雞是母雞的事,那麼陪著女兒一起孵小雞,就可能是媽媽的事。最近,「琳達媽」就做了這樣一件「奇葩」趣事,並將孵蛋的過程通過網絡進行了圖文直播,誰知一下爆紅。考慮半天,琳達媽覺得養小雞比較合適,毛茸茸的既可愛又沒有攻擊性。想不到的是,小雞又買不到了。一個市場賣雞的攤販告訴她,現在養雞都是大型企業統一飼養,外面不會有雞苗賣了。原本琳達媽想就此放棄,但無意間聽同事說起小時候曾自己孵小雞,於是她來了靈感,上某寶一查,果然有家用小雞孵化器和各種受精蛋售賣。
  • 什麼樣的雞蛋才能孵出小雞?看看農村人是怎麼孵小雞的
    每年春季天氣變暖的時候,家裡的有些母雞就開始「趴窩」了,這個時候母雞會發出「咕咕」的叫聲,而且體溫會升高,有經驗的村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時候的母雞就可以孵小雞了。下面就來看一看農村孵小雞應注意哪些事情?
  • 公雞是如何讓母雞孵小雞的?看完才明白,原來這麼多年想錯了
    公雞是如何讓母雞孵小雞的?看完才明白,原來這麼多年想錯了對於公雞是如何讓母雞孵小雞的?相信很多人都沒見過吧!現在基本上很多人都在城市裡面生活,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不是很了解,而且很多人知道就算沒有公雞,母雞也能下蛋,公雞好像沒什麼用,其實公雞用處也很大,農村人都知道,要是家裡沒有公雞,母親是孵化不出小雞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公雞是如何讓母雞孵小雞的?看完才明白,原來這麼多年想錯了。
  • 寒假假期再次提前,學生是開心了,但家長老師卻愁壞了
    教育局通知提前放假,學生表示非常開心,但可把老師家長給愁壞了在「假期安排」方面,對今年學生來說確實十分「幸福」。今年他們上半年度幾乎都在上網課,後半年還沒上幾個月學就即將迎來寒假假期。長達40天左右的寒假假期,確實令不少學生感覺興奮。在這一點上,大學假期要比中小學長太多,基本大學假期最短的也在一個月,長的則接近兩個月。關於今年寒假為何再次提前,其實也是有幾點原因的。首先就是目前國人最關心的「疫情」問題了。
  • 一個雞背後的富豪:孵小雞利潤一倍,養肉雞者財富百億,煮雞的呢
    在雞這條產業鏈上,從孵小雞到養肉食雞,再到屠宰、加工、銷售雞肉,最後到烹飪有關雞的飯菜,每個環節都有一幫富豪。 總體來看,孵小雞的賺錢最爽——利潤率高;養殖、屠宰、加工、銷售雞肉的富——富豪的財富多;而做雞肉相關食品的,人數最多,可以說遍地是,但單個人所賺的錢可能不是很多。
  • 母雞在孵小雞的時候需要了解哪些問題,重點有三項,新手進來學習
    然而在這溫暖的狀態下,是母雞孵化小雞最好的一個時節。在小編小的時候認為母雞孵小雞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而且場景特別的溫暖,體現出母雞偉大的母愛。發現母雞在孵蛋的時候有很多的講究,包括現在農村的一些養殖的朋友,現在都會選擇在這個季節讓母雞進行孵蛋,那麼母雞在孵小雞的時候需要了解哪些問題,重點有三項下面,大家進來學習吧,尤其是新手養殖的朋友一定要好好閱讀哦。
  • 靠著「孵小雞」起家,住上農家別墅。40、60後在浦東的創業故事
    40後 張炎官靠著「孵小雞」起家,住上農家別墅77歲的周浦鎮界浜村村民張炎官閒來無事,就會拿出手機翻看曾孫子曾孫女的小視頻。看著屏幕裡孩子們天真的笑容,老張心裡美滋滋的,也愈發期待周末的到來。20年後,年已不惑的老張用家裡省吃儉用數年攢下的2000元,買了牧場淘汰下來的兩個孵箱,簡單整修後,嘗試自己孵蛋。「一個孵箱能孵8000個蛋,孵出小雞賣給周邊村民,除去人工、成本,可以賺2毛錢一個。」老張說。依靠「孵小雞」,老張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成了當地有名的「萬元戶」。
  • 小雞出殼是小雞自己破殼,還是雞媽媽幫助破殼?
    小雞自己努力啄破殼出來的。不只是小雞如此,所有的禽鳥類蛋生的動物,都需要經過這一獨自奮鬥的過程,不能借住於任何外人幫助。所以對農村孵小雞這套還是比較明白清楚的。下面就把母雞孵小雞的一些關鍵點分享給沒見過的朋友們。一、被公雞「踩」過的母雞生的蛋,才能孵小雞並不是母雞生蛋後開始抱窩,就能孵出小雞的。要孵小雞,家裡必須有公雞。農村沒公雞的人家,到了孵小雞季節,還會特意去鄰居家裡借只公雞回家住些日子。
  • 日本教師教導學生,親自孵化雞蛋再吃掉小雞,殘忍手段讓人驚心
    日本是個很重視教育的國家,不過,這堂叫「生命教育課」的課程,卻引起日本600多萬網友的激烈爭論。課堂上,這位日本高中教師,教導學生,如何把雞蛋孵化成小雞,又如何的親自把這些小雞殺來吃。很快,這位教師的做法被同學傳到網絡上。
  • 日本開設的「反人類」教育課,為什麼能夠獲得全...
    日本開設的「反人類」教育課,為什麼能夠獲得全網點讚。 在父母的眼裡自己孩子問的最難得兩個問題一個是「性」,而另一個就是是「死亡」了。日本把生命教育列為了必修的課程,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視生命教育的,他們尊重敬畏生命。
  • 衢州這所小學二年級班級教室內孵出一窩小雞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盛偉 文/攝 通訊員 朱碧月這個冬至,對於衢州市柯城區新華小學下村校區的孩子們來說無疑是快樂的:12月21日早晨上課時,小夥伴們驚奇地發現,教室後面培育箱裡的四隻小雞破殼而出孵小雞計劃從今年9月18日開始,由二年級老師王慧和班上學生一起完成。放雞蛋的培育箱就放在二年級教室後排的角落裡。「這些小雞是伴著書聲孕育的。」王慧說。第一次孵小雞失敗,王慧找人分析原因:「主要是照明燈和翻蛋器不規範,照明是用的手電筒,翻蛋器是臨時做的。」
  • 養殖家禽:孵小雞,用這個方法,孵化率更高!
    一、孵小雞1.種蛋的選擇(1)種蛋必須來自健康高產的雞。(2)養殖種蛋應新鮮、乾淨,以5~7天的雞蛋為最好。(3)蛋殼質地均勻,無破損、變形。5.電熱毯溫水孵雞(1)選一張木床,四周用20釐米寬的木板做成一個類似木盒樣的框。框必須是夾層,厚7~8釐米,夾縫內先放紙條,再填幹鋸木粉,床上同樣鋪報紙(防止鋸木粉掉下)後,再墊幹鋸木粉。這樣床的下面、四周形成保溫層。(2)鋸末先塗上報紙,再塗上電熱毯,再塗上雙層農膜。
  • 什麼樣的蛋才具有孵出小雞的資格?
    小女孩露易斯寫作業的時候,奶奶告訴她母雞莎拉波的小寶寶要孵出來了。於是露易絲趕到奶奶家,在雞舍中見證了小雞寶寶們的誕生... 特別感謝: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作者:(德)柯內莉亞·馮科;翻譯:龔暢 |No.1381| 最佳適聽:3-6歲 幼兒園期 親愛的小朋友,在今天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了母雞孵小雞是個什麼樣的過程,也知道了什麼樣的蛋才具有孵出小雞的資格。
  • 這堂生命教育課,老師家長務必講...
    為何視動物生命如草芥?還處在疫情期的當下,由疫情引發出的對生命價值的審視、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是否真的引起了重視? 關愛生命、敬畏生命,這是從小就應該教給孩子的道理。請不要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冷血的「劊子手」,請讓孩子學會欣賞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成就生命! 今天這一堂生命教育課,請老師、家長講給學生聽!
  • 哭著吃掉親手養大的小雞,日本「另類」課程引爭議:敬畏還是殘忍
    哭著吃掉親手養大的小雞,日本「另類」課程引爭議:敬畏還是殘忍?為了讓孩子們理解「食物的來源」和「生命的可貴」,日本根縣的一所學校開展了一項延續了60多年的生命教育課。課程開始時,老師會發給每個學生一個雞蛋,然後讓他們把蛋放入專門的孵化器中,觀察小雞被腐化的過程。
  • 腦筋急轉彎:什麼樣的雞蛋孵不出小雞?8歲弟弟5秒鐘就答對了!
    5、你們知道什麼樣的雞蛋永遠也孵不出小雞?6、一人上戰場(打一四字成語)7、你們鴨蛋一打有多少個?8、足球比賽中間休息的時候,爸爸問他的兒子放在右腳旁邊而左腳碰不到的是什麼東西?兒子靈機一動就答對了,你知道嗎?
  • 福建出養雞首富,煙臺2人孵小雞過百億,老牌大連富豪靠養雞下蛋
    其實不少人可能不知道,溫氏是養雞起家的,1980年代,廣東肇慶人溫北英與7個村民,每人湊了1000元,在老家辦了一個養雞場,這就是溫氏集團的前身。「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就是他們創造的, 被稱為「溫氏模式」。後來,溫氏逐漸進入生豬養殖等行業。
  • 雙黃蛋孵出的小雞會是什麼樣的?
    有網友問:「雙黃蛋孵出的小雞會是什麼樣的呢?我想試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真好奇,親手試試是最好的了解方法。但在您孵蛋之前,有幾點得清楚:一、您選的雙黃蛋是來自哪裡?並不是是個雞蛋就能孵小雞的。
  • 吃雞蛋時看到的小黑點,是小雞的眼睛嗎?結果讓你豁然開朗!
    吃雞蛋時看到的小黑點,是小雞的眼睛嗎?結果讓你豁然開朗!現在,生活條件變好了,很多人喜歡在自己的每日三餐中加一些雞蛋。雞蛋已經變得沒有那麼金貴了。甚至很多人覺得這是小雞的眼睛,還有的人覺得這是雞蛋不新鮮的表現,之後很多人看到這樣的雞蛋根本不敢食用,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在我小的時候,我是在在農村生活,那時候,爺爺每年都要孵小雞。爺爺會精心挑選每一個用來孵小雞的蛋,每個蛋都要對著手電筒的光仔細的看。爺爺說要在雞蛋裡面看到一個非常非常小的小雞,這個蛋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