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陽:追記著名法學家二三事

2020-12-23 騰訊網

作者 / 鄭海鷹律師

(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

我於2008年初轉入法制盛邦執業,並得知本所是《中國審判》期刊的理事單位。於是,我在整理有關文件檔案時,找出一些有我與著名法學家張友漁先生、端木正老師合影的舊照片,寫了一篇《追憶著名法學家張友漁、端木正二三事》的紀念文章。現值重陽節來臨之際,也為慶祝11月12日母校校慶和法學學科復辦40周年,我重寫了本文,以緬懷兩位先賢。

一、年邁忙碌的張友漁先生

我於1981年9月入讀中山大學法律系,第一門課是憲法學,由班主任林華老師(現為憲法學教授)主講。他講課時曾多次提及張友漁老先生,並著重介紹過他寫的《中國憲政論》、《中國如何實行憲政》、《法學基本知識講話》等著作;我

作者(右)和林華教授

拜讀過這些著作後,對張老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憲法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我有幸見到張友漁老先生,是在1988年初的一天。當時張老擔任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的副主任,兼任全國僑聯法律顧問委員會主任。而我所在單位廣東華僑事務律師事務所(由司法部於1981年間批准設立,歸廣東省司法廳和省僑聯雙重領導),由於當時的歷史環境和特殊政策,也協助廣東省僑聯成立了法律顧問委員會。這次我遠赴北京匯報工作,在全國僑聯的華聯

經濟律師事務所主任梁欽漢律師安排下,前往全國人大向張老當面匯報律師所辦理僑務案件和廣東僑務政策的執行情況。

作者(左)和梁欽漢律師

當年的張友漁老先生,已經年過八旬,仍在為我國的法制建設而忙碌。在他簡潔的辦公室中,書櫃裡擺滿了文件,書桌上擺著放大鏡、墨硯和毛筆等。讓我感到最特別的是牆邊還擺放著一張單人床。張老的秘書稱老人家工作累了就躺在床上歇一會兒,然後再繼續工作。

張友漁先生俯身題字

接著,秘書在書桌上鋪開了一張宣紙,請他為某單位書寫題匾;當我提出用隨身帶來的相機拍下他親筆題字的片刻時,張老欣然同意了。

向張老匯報完工作後,他風趣地對我說,廣州的粵菜可是全國出名,不知我還有沒有機會去嘗嘗。我忙說您老人家身體好,一定有機會再來廣州品嘗粵菜的。之後,他又熱情地與我們合影留念;告別的時候,他又囑咐我:「年輕人,要努力做好工作呀!」

作者和梁律師

在張友漁先生辦公室

雖然會面時間不到兩個小時,我對這位還擔任多項要職(張老當年兼任中國法學會會長等職務)、著作等身的著名法學家不禁肅然起敬:張老德高望重卻又如此平易近人,完全沒有一點官架子。31年後的今天,張老批閱文件時隨手拿起放大鏡照看的神情和動作,仍印在我的腦海裡,記憶猶新……

二、愛生如子的端木正老師

1979年間中山大學復辦法律系,端木正教授為首任系主任;法律系1980年夏首次招生人數才40名。我是1981年入學的,全系兩個年級的學生加起來也只有140人。在端木正主任的領導下,法律系的師生關係非常親密融洽,就像一個大家庭。同學們在宿舍裡見到端木老師,是很平常的事。

我記得在81級新生歡迎會上,他曾幽默地介紹自己是一名教書匠並特別提醒大家:「我是回族安徽人,複姓端木,請同學們千萬別叫我端老師!」

那時法律系復辦不久,為了加強師資力量,他努力創造條件,先後調入楊賢坤老師(當時為國際私法講師,現已去世)、王仲興老師(現為刑法教授)和程信和老師(現為經濟法教授)等知名學者,讓我們這批學生,在短短的四年大學生活中,得以聆聽名師的教誨,學到了充實的知識。

作者和蔡海寧同學

在端木老師家中

我於1985年7月畢業分配在廣東華僑事務律師事務所工作。有一天,端木老師親自來電話告訴我,要介紹一位他的老同學來諮詢僑房的事情。他的這位老同學,是時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的劉耀荃副主任,諮詢內容是其僑居海外的母親於解放前將廣州市內的一間木屋出租他人,而租住戶在文革期間響應政府號召自己將木屋改建成磚屋,之後向房管部門申領了房產證;其母現憑原有的土地證可否申請發還該屋?我根據當時的法律與政策,為他分析因其母當年只有土地證,沒有取得該木屋上蓋的房產權;而解放後我國新憲法已規定城鎮土地歸國家所有。據此,其母已無權再申請發還該房屋了。劉先生雖然覺得有些不合情理,但也只好接受現實了。

在1990年間,端木老師以70歲高齡出任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長,令我們這些受過他教育的學生也倍感榮光。老師和師母在北京工作和生活那些年,我和同學們也曾多次拜訪過他們,有時在他們家裡聊天,有時一起去回民飯店吃飯。

作者和王曄同學

與端木老師及師母

記得有一次,他還當面「埋怨」我們這屆學生,畢業時都不願意來北京工作,現在有事就來找他幫忙,「我一個老頭子,怎麼忙得過來呀?」。老師說話的表情,活像一個老頑童……由於端木老師年紀大了,每次見面我都不忘叮囑他老人家要注意身體。他卻說,主管部門對高級幹部的保健工作做得很好,「我身體還行,在五、六十年代給耽誤了(註:在1957年端木老師被錯誤打成右派,待遇從副教授降為講師級別;在文革期間,老師還被下放勞動改造),現更應該為國家多做些事情!」這時,師母也在一旁插話:「我們來北京後,祝副院長(註:指時任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祝銘山)對我們可照顧了,放心吧」。

在2005年11月12日,適逢中山大學法學院百年法科慶典,我們法律系的歷

屆同學回校歡聚一堂,端木老師無比興奮。但是,等到我們85屆同學們要與端木老師合照時,他卻因要出席慶典大會,被幾位年輕的同事「架」走了。看著端木老師很不情願地與我們道別,我趕忙用相機拍下了他被攙扶著趕去會場的身影……

兩位著名的法學家,張友漁先生和端木正老師,以年老體弱之軀,在別人已經離退休安享天倫之際,他們仍在辛勤工作,老驥伏櫪,為我國的法制建設和法學教育,貢獻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畢生精力!我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法律工作的專職律師,曾有幸親身聆聽他們的指導和教誨,深感榮幸,也心存感激。

現特追記我親身經歷的上述一些事情,與大家分享,以緬懷這兩位先賢,感謝他們對我國法學教育、法制建設的巨大貢獻!

註:(原文發表在《中國審判》2008/10月刊,重寫於2019年10月重陽節)

簡 介

張友漁先生

張友漁先生,男,1898年1月10曰出生,山西靈石人,原名張象鼎,字友彝。中國法學家、政治學家、新聞學家。第一、二、三、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青年時代參加「五四」運動和「五卅」運動。著有《中國憲政論》、《法學基礎知識講話》、《社會主義法制的若干問題》等。主編有《辭海法學卷》、《世界議會詞典》、《歷史大地圖集》、《中國法學四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全書》、《中外法律大典》等大型工具書。1992年2月26日,因心臟病復發在北京逝世。

端木正教授

端木正教授,男,1920年7月17日出生,安徽安慶人,回族。194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政治系,1947年獲清華大學法學碩士學位。1950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歷任嶺南大學副教授、歷史政治系代理主任,中山大學副教授、教授、法律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國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廣東省法學會第一至三屆副會長。民盟中央常委、廣東省委主任委員,廣東省第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是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2006年11月28日因突發性心臟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享年86歲。

作者介紹

鄭海鷹律師

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監事會主席。2008年11月榮獲廣州市律協頒發《執業20年貢獻獎》。2017年12月起擔任廣東省足協紀律委員會主任。鄭海鷹律師擅長房地產(含酒店管理)、金融保險(含融資租賃)、體育產業(含體育賽事)、公司破產與清算,以及企事業單位法律顧問等領域。

關 於 本 所

歷史沿革 · 源於廣東 面向世界

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簡稱法制盛邦)成立於1983年8月8日,原名廣東對外經濟律師事務所,是首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批准的「著重辦理涉外經濟貿易法律事務」的律師執業機構,也是按照國際通行的合夥制形式設立和運作的綜合性律師事務所。經過三十六載的探索與變革,法制盛邦已成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之一。我們注重民主的管理體制和優秀的團隊模式,在律師事務所規範化、專業化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律師事務所」、「廣州市十佳律師事務所」、「廣州市規範律師事務所」等榮譽稱號,連續三年受聘為最高人民法院《中國審判》雜誌社「常務理事單位」。2016年度,「法制盛邦」等三個註冊商標同時被認定為廣東省和廣州市著名商標。

團隊建設 · 以法建制 盛國興邦

法制盛邦倡導以人為本,廣納賢才,培養和吸納了大批業內精英律師。總部及分所執業律師人數超過500名,多數律師畢業於國內一流法律院校,其中逾十名擁有博士學位,部分律師具備會計、稅務、金融建築工程、國際貿易等其他專業背景,工作語言包括英語、日語、德語、韓語、俄語等語種。法制盛邦的優秀律師代表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青聯委員,在商事仲裁機構兼任仲裁員,出版專業論著,組織學術研討,擔任央視法制欄目主講嘉賓,先後榮獲司法部門、各級律協以及社會各界頒發的榮譽獎項,成為省內同行中資深律師比例最高的律師事務所之一。

業務領域 · 法以砥焉 化愚為智

法制盛邦總部位於超甲級寫字樓——廣州市天河區天河路385號太古匯一座31層全層及3301-02、05單元,坐擁約4700平方米的高雅舒適、環境優美的辦公區域,配備現代化資訊技術和智能化辦公設施,在深圳、東莞、江門設有分所。我們堅持「以法建制,盛國興邦」的理念,致力於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專業的、一流的法律服務。業務範圍涵蓋刑事業務、建築與房地產業務、公司法律事務、國際業務、智慧財產權、金融證券、財富傳承、行政法業務、破產清算與財稅業務、勞動與人事保障業務、交通保險業務、家事婚姻等專業領域。

聲明:本圖文系鄭海鷹律師供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著名法學家、譯壇「四老」之一潘漢典因病逝世,享年98周歲
    【編輯/張喜斌 統籌/劉姝蓉】10月26日凌晨5時41分,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教授、特聘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顧問、北京市法學會比較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著名法學家潘漢典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8周歲。2012年12月,潘漢典、唐笙、任溶溶、文潔若4人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 中山大學女教授墜樓身亡 系著名訴訟法學家
    另據新快報記者了解,墜樓身亡的蔡某,為著名訴訟法學家、中山大學法學院蔡彥敏教授。事發後,曾有師生表示,蔡彥敏此前患有抑鬱症,但此說法還未經官方證實。  上月底仍正常參加活動  新快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少師生對蔡彥敏教授的離世都深感意外。" 最近雖然沒見老師,但我知道上月底,她都還在參加各類公開活動。"
  • ...港國安立法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正當之舉——訪埃及著名法學家賽義德
    新華社開羅6月23日電專訪:中國全國人大依法推動涉港國安立法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正當之舉——訪埃及著名法學家賽義德新華社記者吳丹妮 馬哈茂德·富利「中國全國人大依法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是維護中國整體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正當、合法,十分必要
  • 詩詞丨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趁著重陽佳節,就讓我們伴著秋風菊香,行走在詩詞的山峰裡,品味不一樣的重陽。重陽佳節,每逢佳節倍思親。可有一陣長風,將滿腔的思念捎上,回到故鄉。重陽佳節,賞花飲酒。觥籌交錯間,儼然是一副老少賓客盡歡的景象。就算走到人生下半場又何如,心若不老,生活依然還是一片繁花盛開的芬芳。重陽,良人不在身旁,眼前越是繁華,內心越是孤寂悽寒。
  • 今又重陽!第八個老年節來臨,金菊銀杏又成「新寵」
    如今,秋遊賞景與孝親敬老已成為重陽節兩大主題,在第八個老年節來臨之際,我們不妨帶著家中老人,到廣闊的天地去追尋秋季標誌性景致——金菊與銀杏。歷代歌詠菊花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毛澤東《採桑子·重陽》寫道: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這首詞生動表達了昂揚奮發的革命精神與壯志凌雲的豪邁情懷,成為重陽詠菊的經典名篇。
  • 重陽節丨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 向「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致敬,法學界泰鬥級人物
    「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是中國法學界非常重量級的獎項。獲評「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的專家學者,是值得尊敬的泰鬥級人物。他們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構建和法治中國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營造出法學優秀人才輩出的良好氛圍,在全國法學界有較高聲譽和重大影響。
  • 今又重陽,歲歲重陽
    佳節又重陽百事孝為先九九重陽節除了思念除了祝福也許我們應該做的更多……<END&
  • 重陽節習俗及演變
    民間習俗讚美這個「日月並應」的九月九日(重陽),認為適宜於長久(求長壽),並設宴慶賀。  三國時魏國建都洛陽,也就是說,曹丕所記述的九月九日風俗就在今河南洛陽一帶。不過後人說到重陽節的起源地,一般流行的說法是今河南省的上蔡縣(上蔡在洛陽的東南方,兩者相距近千裡),因為據說當年恆景登山避禍所登的山就在上蔡縣。  上文說過了,費長房的故事只是一個民間傳說,其荒誕性足已證明它不是史實。
  • 金桂飄香又重陽 楓葉點紅妝——白浪情 庚子重陽詩作
    歲歲重陽今重陽,年年吉祥復吉祥。登高望遠看世界,天天快樂把歌唱。轉眼重陽今又至,團聚相逢在今天。寫一首重陽的詩,讚美夕陽的美麗。(四)年年重陽今重陽,菊花朵朵塗金黃。登臨高處極目望,白雲遠處是故鄉。雁鳴重陽 2020.重陽文/李科輝一年一度秋光,今又重陽。還是那群大雁,飛往南方。
  • 觀宋填詞165|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原來出自方嶽詩詞
    一說其為徽州祁門(今屬安徽)人,一說台州寧海(今屬浙江)人。不知道是不是兩個人。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辛棄疾有詞云: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不過我們更熟悉的應該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
  • 免費報名 | 家庭教育智慧課堂·親子閱讀中的二三事
    免費報名 | 家庭教育智慧課堂·親子閱讀中的二三事 2020-08-04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們的節日·重陽節」今日重陽,向家中父母長輩,道一聲問候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我們迎來重陽節>祝老人健康長壽願家人幸福安康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又稱重九、上九又因為「九九」與農曆九月也俗稱「菊月」菊花又名「延壽客」為長壽之花與梅蘭竹並稱四君子象徵著高潔的品格三國魏晉起重陽聚會飲酒
  • 江門人注意,重陽登高千萬別做這些事!要爬白水帶、圭峰山的速看…
    江門人注意,重陽登高千萬別做這些事!△ 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在古代重陽這一天市民在登高前,應自查症狀,如有發熱、咳嗽、咽痛等不適,建議取消該次登高行程,並及時就醫;提前了解登高景點的情況,合理選擇重陽登山點,如需預約請提前預約,並錯峰入場。
  •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那些孩子們不得不知的重陽節英語小知識
    go hiking 登高 fly kite 放風箏 eat Double Ninth cake 吃重陽糕
  • 旅日、東京二三事
    旅日、東京二三事多年中,我習慣旅途中行走。沿途畫大風景、研究世界藝術。近日我隨協會、東京地球村美術雜誌社攝製組,對日本國內十餘座重要美術館進行了拍攝與訪問活動,完成美術館百選專題。本文作者李劍華:著名愛國華僑藝術家李劍華,教授、美術批評家、策展人。現為東京《地球村美術》雜誌社社長、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亞洲分會會長。
  • 學生練筆|烹飪二三事
    烹飪二三事初一九班吳哲宇疫情期間在家呆久了,便會不由地嚮往窗外的生活,但又不能如願以償,便只好在家為父母做做飯。我熱愛烹飪,即是為了在成長路上增加一份樂趣,也是能孝敬父母的。那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想給父母一個驚喜。耳邊時常還可以聽見父親的打呼嚕的聲音,心中竊喜。我小心翼翼的走向廚房,要做一份三人的西餐。
  • 重陽有菊秋意濃
    農曆九月初九,便稱做重陽。「嘉節在陽數,至歡朝野同。恩隨千鍾洽,慶屬五稼豐。」(唐·權德輿《奉和聖制重陽日即事六韻》)「異國逢佳節,憑高獨若吟。一杯今日醉,萬裡故園心。」(唐·韋莊《婺州水館重陽日作》)重陽,在唐代被人們稱做嘉節、佳節,是一個歡慶豐收與登高賞秋的日子,與老人、敬老還沒啥無關。「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花與季節,似乎有一種默契。每一個季節,甚至每一個時令,都會有一種花為它代言。比如中秋時節,便有丹桂飄香。至於重陽,菊花怒放,當仁不讓。
  • 「久久」重陽
    《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nbsp&nbsp&nbsp&nbsp吃重陽糕&nbsp&nbsp&nbsp&nbsp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 邱處機元太祖王重陽,及佛道風水談
    (王重陽,道教全真派創始人)【號主點評】:2019-3-29隨筆於朋友圈王重陽仙逝地風水解讀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國師、長春真人邱祖(邱處機)的師父王重陽(宋金時代道教全真派開山祖師),與其徒馬丹陽、譚長真、劉長生、邱長春(邱處機),自山東回陝,途經汴梁(開封),當時徒弟們外出化緣未歸,店主見王重陽拿不出錢不送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