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提起文興街,很多哈爾濱人會覺得有些陌生,但說到師大夜市,更多人隨口就能說出它的大概方位。從最初野蠻生長的自由市場,到成為知名的文旅美食地標;從多年前的垃圾隨意拋撒、騷擾四鄰,到如今的整潔有序、規範經營……師大夜市在20年的成長時光中,走出了一條冰城路邊攤的逆襲之路。從今日起,本報從城市管理和品牌運營等多個維度,解析師大夜市的成長軌跡,並探尋其自身發展及為這個城市的夜經濟乃至特色文旅產業繁榮,帶來的更多可能。
烤生蠔、烤冷麵、大串、臭豆腐……源自全國各地的70多種特色小吃將這裡匯集成「味道博物館」。這裡也是哈爾濱人的「深夜食堂」,也映印著很多人舉杯共飲的過往和學生時代肝膽相照的青春。
這裡是師大夜市,目前已成為外地遊客來哈的重要打卡地。400多米的文興街帶動並撐起了2300人的生計,也成就著那些在街頭打拼草根們的財富夢……這裡每晚人潮湧動,卻秩序井然;這裡每天產生大量餐飲垃圾,但卻依舊整潔乾淨。
透過師大夜市蝶變進程,我們能感受到冰城夜經濟崛起的步伐,也能看到冰城攤區管理前行的一個樣本。
城管「遭遇」選擇題
一邊是環境秩序 一邊是百姓生計
上世紀90年代,一個名叫顏景琪的少年考入哈師大。他回憶:那時一到晚上,很多同學會到學校側門吃麵,偶爾也會擼串「改善生活」。拉麵撞擊案板的聲音和烤串的肉香,在整條街上飄散……1997年顏景琪畢業時,師大側門小吃攤開始多了起來,師大的夜市已有了雛形。
此後的近10年裡,伴隨著高校擴招的進程,師大的學生更多了,小吃攤規模隨之迅速壯大。師大夜市的名氣開始向外傳播,來文興街「覓食」的人也越來越多。
「三和烤冷麵」的攤主張燕從2007年至今一直都在師大夜市出攤,也見證了夜市的成長,「2007年,夜市已經小有名氣了,來這齣攤的人越來越多,人行道上擺不下了,就擺在馬路上,最後就是見縫插針。」她記得,每天收市后街上基本是垃圾遍地,一些小吃攤附近的街路上,油汙甚至會粘鞋。
垃圾、噪聲、油煙、擁堵……附近的居民怨言很多。「不能這麼無序下去了!」城管執法人員持續發力加大巡檢頻次和人數。但很快,管理者陷入了與攤販們無休止的「遊擊戰」中。
千方百計管,但市場無序狀況就是改變不了,附近居民意見也非常大。哈市執法部門也一度產生徹底取締的想法。但經過調研發現,師大夜市出攤的很多都是下崗職工、低保戶——一個拉麵攤、一個烤串車,也許就是一家老小的飯碗。
一邊是秩序,一邊是生計。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破題之路只有一條——把看似不可能管好的夜市,管理好。
轉換機製成立正規軍
從純行政管控走向企業化管理
師大夜市要想管好,只能納入正規的市場攤區管理序列。2014年,和興街道辦向哈爾濱市街路市場攤區管理辦公室提交了設立師大夜市的申請。這年5月21日,經哈爾濱市街路市場攤區管理辦公室審核,師大夜市正式獲批設立。
由此,夜市攤販徹底從原來時刻可能被取締的角色中解脫出來,街道辦和城管行政執法部門對師大夜市各自的管理職責與分工進一步明確,曾經誰也管不了、不願管的局面終結。
顏景琪如今已是南崗區城管局副局長,主管市場攤區業務。作為城市管理者,他見證了師大夜市的這種轉變,「採用新的管理機制後,師大夜市在哈市率先走上了市場化管理運營的路子」。
師大夜市走的是一條政府監督指導、街道辦責任主體、企業運營的三級網格管理新模式:區級負責督辦考核與指導,街道辦負責綜合管理與監督檢查,專業化的公司負責市場日常運營。「當時之所以提出讓公司負責運營,是因為兩級政府部門根據以往經驗發現自己一方面不專業,另一方面行政單位不適合參與市場運營。」和興街道辦主任韓雪說。
「但選哪個公司來管?當時我們在社會上沒發現哈爾濱有專業負責攤區管理的公司。原先那些輔助師大夜市攤區管理的人員,很願意繼續負責這個事兒,他們成立了一個公司——施大投資公司。」韓雪說,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這裡且有一定的管理經驗,街道辦決定交由他們試試。由此,師大夜市從原來的純行政管控模式向企業化管理新階段過渡。
施大投資公司接手後,不僅對夜市的環境衛生秩序負責,還負責進入夜市的經營項目審批、攤位規劃、檢查業戶食品安全……「街道辦會對我們的工作進行考評,環境衛生不達標扣分、有噪聲擾民扣分、未按時收市出市扣分,跟駕照一樣一年總分12分,扣完了,就可能失去經營管理資格。」施大投資公司經理朱紅鎖說,街道辦通過招標聘請企業管理夜市,以管理成效考評決定企業的去留。
在哈爾濱學院經管學院副院長程宇看來,師大夜市建立了類似現代企業制度的管理模式,政府和街道辦扮演著董事會的角色,他們聘請職業經理人管理經營企業,職業經理人對懂事會負責,管不好就會被降薪甚至炒魷魚,而董事會則對全體股東即師大夜市利益相關方的市民負責,維護夜市周邊居民、夜市食客以及各個攤主的權益。
15名退伍軍人成夜市大管家
每人30米!責任傳導的精細化管理
程雪峰是一名退伍軍人,目前受僱於施大公司,是師大夜市市場專職管理員。每天下午3點,程雪峰上崗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手機APP系統打卡籤到,像這樣的定位籤到,他在每天上崗後都要進行5次。
「開市後,管理員要在片區內不停巡視,定時提報所負責區域內路面環境衛生、經營秩序等情況,實現動態檢查。」朱紅鎖說。管理員每天須定位籤到,確保其在片區內持續流動巡查,避免偷懶。
「每個餐飲攤車的煤氣閥門、管線天天都要查一遍。發現噪聲擾民和油煙燻人、衛生差等情況,要馬上到場處理。」程雪峰說,為了保障夜市上食材的品質和安全,管理員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對攤主食材進貨渠道的相關資質和發票等憑證進行詳細檢查,並通過設在夜市中的公示板向公眾公示食材的主要進貨渠道……
像程雪峰這樣的專職管理員,師大夜市一共有15人,他們全都是退伍軍人。總長400多米的師大夜市被15名管理員按照片區劃分成了7個區間。責任落實到人頭,便於精細化管理。
市場管理員高效盡職履責的背後,是政府部門嚴格的監督機制。晨檢、日巡、夜查、常規檢查與暗訪抽查……市區兩級城管部門通過高密度、全覆蓋的市場攤區巡查機制,促使夜市管理者在環境和秩序各方面必須達標。
對於夜市而言,燒烤等攤位產生的油煙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夜市的燒烤攤車都安裝了油煙淨化器,由商家自主去市場購買安裝,然後把產品相關資質認證手續交給市場管理員,確保不汙染才能出攤。」一位經營烤羊排的攤主說。
從政府職能部門到街道辦到管理公司再到每一個管理員,在機制的環環約束下,師大夜市的攤位實現了禁用音響、禁用明火燒烤,燒烤類餐車全部變為電、氣烤制,同時還配備空氣淨化設備,最大程度做到經營不擾民、不汙染。
「角色互換」助力良性自治
「呵護環境秩序就是呵護自家生意」
在師大夜市還有一個獨創的管理模式——角色互換。就是管理員到業戶攤位上客串一下攤主,攤主也去當一天夜市管理員。
由於業戶眾多,每個攤主可能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輪上一晚的角色互換。但這一晚的身份轉換,讓他們更能理解管理者的難處。管理者也同樣能深知攤主的不容易。
「牛一鬥」是師大夜市經營烤羊排和腰子的「大牌」,最多時日銷羊排和腰子達2000多串,但攤位附近路面卻沒有一點油漬。「每天出攤前第一件事,就是先在攤位下面鋪上紅毯子作為防油墊。」攤主杜冰雪說,他的攤車配有掃帚、撮子、套袋垃圾桶等,發現攤位旁邊髒了趕緊抽空清理,每天必須保證攤位收了,地也是淨的。
「顧客看到你這埋埋汰汰、臭氣燻天,再好的小吃也提不起食慾。」張燕說,現在和以前不同了,攤主們達成了共識:維護夜市環境的乾淨整潔,就是維護自己的生意。所有在師大夜市出攤賣食品的攤位,都隨車自備潔具「隨時自掃門前雪」。
師大夜市的名聲正在轉化為經營者的品牌意識,而夜市經營者的品牌意識是實現夜市良性自治式管理的關鍵。品牌價值的提高所帶來的流量紅利,也讓師大夜市管理進入了一個良性互動的循環。
市場化手段輔助管理意外
為夜市上保險,顧客最高可獲千萬賠償
對夜市而言,良好的衛生保潔和秩序,是其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師大夜市,整體環境治理同樣通過市場化手段強化。
每天開市前,專業保潔人員都會按照每4米一個的距離在夜市餐飲區的道路中間擺放好垃圾桶。這些垃圾桶幾乎天天爆滿,但卻幾乎聞不到異味。298個垃圾桶組成的筆直縱列,已成師大夜市獨有的風景線。
「每天收市後,這些垃圾桶都會統一進行消毒去味處理,這樣即使在盛夏也很少產生異味。」朱紅鎖告訴記者,施大公司通過市場招標方式聘請了專業的保潔公司,18名專業保潔人員24小時對夜市所在區域實行全天候巡迴保潔作業,每天對擺在街上的垃圾桶進行消毒處理,確保文興街在白天不出市時,實現街路的「去夜市化」。
此外,施大公司還聘請了專業保安公司,由5名專業保安人員負責維護夜市秩序,比如在人流較大時疏導維持秩序,防止擁擠踩踏的發生。但夜市攤位畢竟不像飯店裡廚具、灶臺與顧客是隔離的,若發生踩踏或者燙傷等意外事件怎麼辦?
師大夜市的秘籍是,運營公司出資16.8萬元為師大夜市購買了第三者責任險。在師大夜市消費的顧客一旦遇到意外傷害事件,將由保險公司給予單次最高達1000萬元的保險賠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個別意外事件拖累整個夜市經營情況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