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
□ 孫克勤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廣大群眾喝上乾淨水、呼吸新鮮空氣、吃上放心食品的願望越來越迫切,環境利益訴求越來越高。治理環境汙染,建設生態文明,既面臨困難和問題,也有很多有利條件:各級黨委政府重視,上級領導支持,各界群眾關注,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之源。只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於擔當,勇於奮鬥,一個生態宜居、欣欣向榮的菏澤一定能成為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新目標、新任務和新舉措,進一步表明中共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新時代的呼喚和必然要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有了極大發展,人們由溫飽到小康,不久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們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過度地注重量的指標,以破壞生態資源為代價,把高額的GDP當作發展的目標。結果,雖然生產力提高了,物質豐富了,但忽視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沒有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越來越突出,顛倒了發展的目的和手段的關係。
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之一,正是對於美麗中國、美麗家園的美好願望。隨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對生態環境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人們開始從「重生活」向「重生態」轉變,從「求溫飽」向「盼環保」發展。人們對健康水平、環境質量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希望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環境問題也已成為改善民生、衡量小康社會乃至現代化的重要指標,生態問題已經成為邁進新時代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的核心概念。十九大報告提出,「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國共產黨所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人民為中心,以建設美麗中國為依託,以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為目的,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旨歸。這就要求「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理論淵源和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種完整的理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端於中國傳統生態倫理觀、馬恩生態觀等,並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凝練,蘊含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理論實踐之中,具有十分豐富的實踐特色和時代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既具有生態文明的一般特徵,又是中國特色、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的結晶。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包含六大理論內核:一是「生態和諧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平等的,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二是「生態生產力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不是對立的,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三是 「生態民生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係民族未來。四是「生態安全論」:習近平同志把生態安全提到與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同等的高度,並且以生態紅線論為核心強調我們的社會經濟活動不能逾越自然界的約束,要有較強的底線思維。五是「生態系統論」。山水林天湖草是一個相互依存、聯繫緊密的自然系統,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山水林天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六是「生態文明興衰論」:習總書記根據一些古文明衰落甚至湮沒的歷史教訓,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重要論斷。
早在2004年,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就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任務,其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全面的、和諧的、生態友好的發展目標。在十八大上,「生態文明」理念被提升為國家戰略。中共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大部署,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14條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拓展了新格局,明確了新方針,部署了新任務,集中體現了中共中央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謀劃,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態文明觀,為我們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開創打造美麗中國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菏澤探索
近年來,菏澤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不斷加大工作力度,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藍天白雲天數持續增加,位居全省前列;三條主要出境河流COD、氨氮年均濃度連續多年穩定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廣大幹部群眾也切身感受到了生態環境的明顯變化。但是,必須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廣大群眾喝上乾淨水、呼吸新鮮空氣、吃上放心食品的願望越來越迫切,環境利益訴求越來越高,對環境汙染容忍程度越來越低,環保問題已成為信訪的熱點和焦點。一旦處理不好,極易引發網絡熱炒,誘發群體事件,影響社會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如果環境被汙染了,生態被破壞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脅,那我們的發展也就失去了意義。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目前,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面臨難題較多,持續改善難度越來越大。我市財政基礎弱、環保欠帳多,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工業汙染壓力加大,生活源汙染問題日益凸顯,環保工作基礎仍顯脆弱,生態建設存在諸多薄弱環節。比如,汙水直排問題嚴重,全市每天有大量生活汙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許多工業園尚未建設集中供熱中心;揚塵汙染防治不到位,部分施工工地管理粗放;企業治汙設施運行不正常,外排汙染物超標時有發生,等等。上述問題,既有客觀方面的體制機制問題,也有主觀方面的努力問題,但大多是長期積累形成的 「頑疾」,是加快生態菏澤建設的「攔路虎」、「絆腳石」。這些問題若不能及時糾正和治理,環境汙染就會重新反彈,給子孫後代留下碧水藍天就成為一句空話。最近三年,我市下大力氣重點解決了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一)突出解決好汙水直排問題。水是生態之基。生態建設必須有足夠、清潔、可利用的水資源作支撐。認真落實國家「水十條」和我市《實施方案》,加大水汙染防治力度,對汙水直排問題下狠手、出硬招。加大汙水管網鋪設力度,加快雨汙分流步伐,全面提高汙水收集率,做到應收盡收,確保市區汙水處理率達到100%;加快鄉鎮汙水處理站建設,實現全覆蓋,確保正常運行,提升汙水集中處理能力。抓好生活汙水直排整治、排汙企業環保「十個一」工程建設,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規範化管理;繼續實行河長制,抓好人工溼地水質淨化工程規範化建設,提升水源自我淨化、自我涵養能力,努力實現清水長流、碧水常在,讓菏澤「花城」「水邑」特色名片更靚麗。
(二)突出解決好揚塵燃煤汙染問題。大氣汙染方面,揚塵、燃煤是我市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我市一直把降塵、減煤作為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降塵方面,嚴格實行屬地管理和行業管理負責制,堅持7個100%的標準,突出抓好建築施工工地揚塵、企業堆場料場治理,驗收不合格的堅決停產治理;嚴格渣土車運輸管理,城管、公安不定期開展夜查和突擊檢查,杜絕渣土運輸中的跑、灑、滴、漏現象,確保把城市揚塵降下來。減煤方面,徹底取締城市建成區熱力管網覆蓋範圍內的所有燃煤鍋爐,加強煤質管控,禁止城區原煤散燒。同時,繼續加強餐飲油煙、露天燒烤、化工醫藥企業廢氣治理,做好鍋爐超低排放改造、黃標車淘汰等工作,確保全市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三)突出解決好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不嚴格問題。高度重視工業園區內及建設項目防護距離內村莊搬遷等工作,決不以犧牲群眾生命健康為代價謀求一時發展。加快了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園區承載功能,積極打造生態園區。
(四)突出解決好農村面源汙染問題。農村汙染源面廣量大,一直是環境保護工作的薄弱環節。菏澤作為農業大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梯次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面源汙染上加大整治力度。著力抓好規模化畜禽養殖汙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堅決取締河道養鵝、養鴨等。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積極推廣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控制農業汙染,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效益。紮實做好農村連片環境綜合整治,鞏固提升城鄉環衛一體化成果。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大力推廣秸稈粉碎還田、即收即播,實現「以用促禁」。
(五)突出解決好危險廢物處置不規範問題。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中含有大量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等,在環境中很難降解,容易在食物鏈累積、富集,如果處理不當,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危害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強化危險廢物 (含醫療廢物、4S店汽修廠廢機油、廢酸等)產生企業的監管,依法管理和規範處置所有危險廢物,嚴厲打擊任何非法處置、傾倒、掩埋危險廢物行為。所有汙水處理廠及重點涉水企業產生的汙泥,都要嚴格按照環評批覆要求安全處置。要加強輻射源、重金屬汙染企業的監管,加強化工、醫藥、農藥等汙染場地的監管,未經風險評估、未進行治理修復或修復不合格的汙染場地,嚴禁二次開發用於住宅、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建設,不斷提高固體廢物規範化管理和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水平。
治理環境汙染,建設生態文明,既面臨困難和問題,也有很多有利條件:各級黨委政府重視,上級領導支持,各界群眾關注,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之源。只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於擔當,勇於奮鬥,一個生態宜居、欣欣向榮的菏澤一定能成為現實。
(作者單位 菏澤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