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通訊員 談林明 報導)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讓我們一起高空俯瞰青海水利脫貧攻堅戰場,來把脈這一偉大進程,共同感受一個時代的發展。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青海是「江河源頭」,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李白詩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裡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正是青海山河的生動寫照。
山河生動,人民幸福。源於綠水青山,更要使之成為金山銀山,而這一切都基於水的滋養。天上缺水、地上有水、貢獻了水、用不到水的青海,要立足水情、省情寫好水文章,才是真正的脫貧之路,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青海因青海湖得名。大湖之東是青海人口最集中、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要好的西寧、海東湟水地區,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治理好湟水河就是治理黃河。湟水流域發展的好,黃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才有底色。這裡有青海快建設完成的「引大濟湟」世紀工程,工程全面完成後,湟水流域將新增灌溉面積100萬畝,提供東部城市群300萬人飲用水及經濟發展。目前,工程北幹二期和西乾渠順利推進中。這裡還有李家峽、公伯峽水庫灌區、積石峽灌溉工程,同時還有正在積極爭取的「引黃濟寧」工程,這也是源頭地區的青海解決水問題,實現永續發展的夢想工程。大湖之南縱深地帶為海南、黃南、玉樹、果洛州地區,有拉西瓦灌溉工程、馬什格羊水庫灌區、扎毛水庫灌溉工程、國慶水庫、曉龍溝水庫,通天河防洪、岷江防洪工程。大湖之西為海西州地區,有蓄集峽水利樞紐、那稜格勒河水利樞紐、老虎口水庫、哇沿水庫、諾木洪水庫。大湖之北為海北州地區,有石頭峽水庫、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水生態治理、大通河防洪等項目。圍繞青海湖我們可以看到一張青海脫貧攻堅,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水利戰略圖。這張圖同時貫穿著青海的五大生態板塊生態保護與修復,有水土保持也有河湖長制,涉水項目星羅棋布,水陸並重連通著青海黃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國家公園建設及「一優兩高」戰略部署。這些重點骨幹型工程包括一些儲備項目是一盤棋,是青海脫貧攻堅、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詩人筆下的青海是浪漫的,但現實中的青海全省平均海拔4058米,大部分地區高寒、乾旱、缺氧,自然條件艱苦。雖說每年為中下遊輸送近600億立方米純淨的優質水,但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4.1%。工程型缺水是水安全保障的突出短板。
多年來,青海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治水興水方針,始終秉持「治青方略、水為大政」理念,全力加快骨幹水利工程建設,持續擴大民生水利覆蓋範圍,水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十三五」以來,累計落實水利建設資金288.3億元,建成和推進引大濟湟調水總乾渠等重大水利工程7項,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綜合面積1317平方公裡,治理河長545公裡,五級河湖長體系全面建立。同時,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水利民生擺在重要位置,全力以赴推進農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切實提高了全省各族群眾生產生活用水質量。目前,已建成集中式飲水安全工程2280處,建成分散式飲水安全工程3.9萬餘處,惠及群眾293萬人。全省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提升至目前的80%、70%、92%和71.22%。
青海集高原地區、西部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等特徵於一身,脫貧攻堅任務艱巨。2015年全省共有42個貧困縣(市、區)、1622個貧困村、52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為13.2%,高於全國7.5個百分點。省委、省政府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盡銳出戰,攻堅克難,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推進。截至2019年底,全省42個貧困縣(市、區、行委)、162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實際減貧53.9萬貧困人口,現行標準下絕對貧困「清零」目標已經實現。以「貧困人口人人飲上安全水」為目標,全省所有貧困縣(市、區)、貧困村、貧困人口飲水安全「清零」目標順利實現,因水致貧的突出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是千百年來的夢想。決戰倒計時,啃下「硬骨頭」,先要水通暢,進而把水用好、用活、用美。也只有發展才是擺脫貧困的出路和保障。把短板補得再紮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青海將以決戰決勝的決心和信心,持續推進各項重點水利工程,完成水利扶貧各項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為青海更好的明天,提供堅實的水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