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第二天,天氣很好,六點多太陽就從東方的山脊升起來。天很藍,視野足夠通透,這讓我忘記了昨晚在廢棄小屋裡一晚上的惴惴不安。
我果斷放棄了餘下來的穿越,從小屋下的一條山徑直接下山。看到了路上被我的腳步驚擾提前竄入草叢的蛇,看到了山谷裡漸漸匯攏的清澈溪流,看到了低海拔區域山裡人家屋上的炊煙,生活的氣息令我逐漸消除了穿越失敗後的沮喪,因為我真正了解到了自己。
更多的是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擊,是好事。
大明山是天目山脈延伸出的支脈昱嶺中的一段,緊鄰安徽地界,下了大明山後向西行走半日便可進入皖南。浙西一路規劃遊覽兩個景區,天目山和大明山。相對於比較野生的天目山,大明山算得上是開發的比較成熟,山上多商業點和食宿區,所以安全方面的擔憂就不存在了。不過,但凡開發成熟的景區內物價都很高,在進入景區前便帶足了兩日所需。我想,離開景區的時候我會算個小帳,看看省下了多少錢,這是我獲得某種滿足感的方式。
大明山的登山石階
大明山有「浙西小黃山」的美譽,以奇峰怪石著稱,屬於典型的地質景觀類景區,我對這樣的山地景色尤為青睞。
沿著龍門溪溯流而上,漸漸地,山峰開始凌厲起來,幾乎是從溪流裡拔地而起的陡崖,巋然高聳,直插雲天。這些山峰的組合叫做:明妃七峰,是大明山的標誌性景觀。
至龍門大瀑布,海拔已超過千米,此後分兩路至大明湖(一路巖洞、一路棧道)皆是平路,這一段是景區核心。
龍門瀑群
萬米巖洞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開鑿的,當時時為了開採礦石,鑿空了從龍門瀑至大明湖之間的數座山體。現在採礦作業早已廢停,留下的這曲折幽長的巖洞剛好成為了兩大景點的連接線。另一條線路是直接懸建於山體外部裸崖面上的凌空棧道,幾年前剛落成,與巖洞內外並行,組成了一條環行遊覽線,免去了來回走重複路線的枯燥感。
下午四點前後開始下雨,煙雲瀰漫,越來越厚重,直到將遠近山巒逐步「吞噬」,再也看不見了。走萬米巖洞剛好避雨,到達大明湖已經傍晚時分,多數遊客已經選擇下山了,大明湖畔的幾座寂靜木樓成為了我的營地。
大明山雲霧
大明山名稱的由來與幾百年前的大明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相傳稱帝前的朱元璋在一次與元軍的陣仗中兵敗且損失慘重,隨時有被敵手完全剿滅的可能。這時,他想起了早年雲遊江東所到過的昱嶺山地,這裡山高谷深,高聳的石崖窺攀莫及,僅有沿龍門溪一條山徑可登山頂。若佔據險要,可憑藉一夫當關的山勢拒敵千裡,如此屯軍山中養精蓄銳,不日,可再舉義旗。
大明山石峰
這老朱兒還真不愧為一代戰略家,以這險峻山嶺作為根據地屯兵多年,任憑元軍勢眾卻奈何他不得。贏得了復元時機的朱元璋最後終於推翻了蒙元,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而作為明朝福地,大明山從此得名,以明王朝祖庭之尊享譽天下。
大明山雲海
由此,大明山留下了諸多與那段歷史有關的景點,如:朱眠石——朱元璋在石上運籌天下;
再如:一夫關——龍門山徑中的一道狹窄石關,徐達鎮守,一人敵萬軍。
不過,最重要的是位於龍門瀑上的「千畝田」,這是明軍得以恢復元氣的保障。
大明山上千畝田
按照地質運動的規律,多數山地的山形都呈錐形,底部寬大,峰頂尖削。而大明山頗為獨特,四周坡崖陡聳,卻在山巔群峰環繞中留下一片平坦谷地。四周峰頂的水源匯聚谷中,形成一條溪流。這片肥沃的谷地不僅是龍門瀑溪的源頭,同時也給在谷中種植灌溉提供了絕佳條件。於是,明軍將谷地開墾出良田千畝,解決了糧食物資的問題,從而將自己壯大到足以匹敵元軍的勢力。
大明山裸露的山崖和懸空棧道
所以,在冷兵器時代,選個戰略要地對戰爭的作用太大了。
早前站在龍門瀑上的巖石眺望千畝田時我就想:即便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在這裡當個土皇帝,倒也是逍遙自在。
附錄【大明山手繪景點布局導遊圖】
御筆鋒—龍門飛瀑局部
大明湖、大明頂附近局部
明妃七峰局部
大明山手繪導遊圖全圖(手機橫版)
浙西臨安大明山景區手繪導遊圖
註:非專業習作,僅是分享愛旅行的網友,請勿他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