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珍惜一線服務群眾的機會丨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田景才,是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寶貢屯村位於海拔900米半山腰上的村莊,村子古樹參天,常年雲遮霧繞,風景秀美,宛如童話故事裡的仙境。誰能想到,這個美麗的村莊,卻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

全村271戶124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15戶534人,佔全村戶數42.44%,被稱為「革東的西藏」。以前村裡房屋破爛、人畜混居,處處廢棚爛圈,處處是兩根木板搭起的旱廁,蚊蟲飛舞、臭烘烘的。

剛來到村裡是,看到這些,我感覺肩上的擔子很沉重,同時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珍惜這次直面服務群眾的機會,多為群眾辦好實事,一定要盡力把村容村貌整治變樣。

村幹們幫助村民拆除舊房屋

空手出門,抱財歸家,在完成了基本的情況採集工作後,我們明白,組織勞務輸出是來錢最快的法子,我們便積極對接縣有關部門,在村開展種植養殖、挖掘機、叉車等技能培訓,引導外出務工就業,並發放務工補貼。

2019年,有勞動力的家庭基本實現一戶一人就業。

扶貧的關鍵在增收,增收的關鍵在產業,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增收的根本之策。為了實施產業,村裡於2019年在不花一分補償金的情況下,開通硬化村寨腳6.2公裡、村後山3.5公裡的兩條產業路,發展林下仿生黑木耳種植產業28畝,帶動12戶貧困戶分紅,日產出售1000多斤黑木耳給劍河劍榮公司,每天穩定帶動20餘名村民在基地幹活。

田景才(左一)在幫助村民搶收水稻

並引進黔東南重普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林下養雞2400畝,目前已經建成建設廠房和孵化大棚。

項目建成後,村裡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分紅,一方面可以增加群眾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壯大村集體經濟。

二組貧困戶宋太平每次遇上我,總會緊握我的手一個勁的感謝。村裡建起黑木耳基地後,請他在基地管理,每月有3000元收入,他妻子又在基地做活路,每月有2000多元,加起來一個月就有5000多元收入,家庭生活大變樣。

據統計,僅於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村黑木耳基地發放給本村人員的務工工資達到6萬多元,帶動了群眾增收。

隨著合作社的帶動,全村山地養殖黃牛、養殖山羊、中藥材種植、稻田養魚等產業得到發展,增收渠道不斷拓展,村民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同時,為使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我們讓全村115戶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分紅,實現2019年貧困戶人均純收入3747元以上,至年底,全村實現整村脫貧退出。

田景才(左一)

五組劉寶有是我的幫扶戶,全家常年在廣東打工,通過我的幫助,他在廣東讀書的子女得以享受教育支助,2020年春節回家過年,執意要我到他家聚聚:「感謝你,田隊長,你們一來,我們村變化太大了,現在我們村和城裡面生活的一樣,太好了!」

「應該是感謝黨的好政策!」我糾正他說。作為政策的執行者,聽到這些,群眾的好口碑就是對我工作的認可,我覺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

現在的寶貢屯,村莊乾淨整潔,村道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呈現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

【人物小傳】

田景才,1972年1月出生,今年48歲,1993年7月畢業於黔東南民族行政管理學校行政管理專業,大專文憑。199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久仰鄉政府、縣史志辦、縣政協辦等單位工作,2012年當選為縣政協辦副主任,現任縣史志辦副主任,2020年崗位調整為三級主任科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姐,奶奶說她捨不得你丨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第一...
    看到村民這樣對我,我很感動,也讓我覺得,這麼多年的付出,是如此的值得。2016年4月,我被縣委組織部抽派到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任第一書記。自2014年駐村以來,我吃住都在村裡,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我逐戶摸排群眾生產生活情況,了解村情民情。
  • ...產業鋪開致富路|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黨支部書記劉永倫
    我叫劉永倫,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黨支部書記。寶貢屯村級合作社榮獲村級表彰作為在寶貢屯村已任職18年的村幹部,我一直為村裡的經濟發展而努力,想讓村民都能夠過上好日子。但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原因、交通情況、經濟基礎、傳統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寶貢屯村經濟發展緩慢,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被人們稱為「革東的西藏」。  為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抓住國家的好政策。2014年村裡才有一條通往山外的水泥路,交通不便成為致富的瓶頸。
  • 「我的扶貧故事」子規夜半猶啼血 不信東風喚不回丨劍河縣革東鎮...
    我叫吳常顯,是劍河縣革東鎮東隴村第一書記,2018年,有幸受黔東南州教育局委派,肩負局領導的信任,我來到東隴村投入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東隴村距劍河縣新縣城革東鎮11公裡,曾經因山高路陡,出行不便。全村247戶1130人,建檔立卡戶96戶387人,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我出生自天柱縣一個偏遠的山村,切身體驗過貧窮落後的痛苦,因此初到東隴時,肉眼可見的貧弱現狀讓我揪心不已。我倍感困難艱巨,責任重大。同時,也下定決心,此番出戰脫貧攻堅,當像建設自己家鄉那樣,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依山坐落在大山之腰的劍河縣革東鎮皆翁村,曾經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山高溝深,交通偏僻,乾旱缺水、土地資源少等諸多先天因素都制約著這個小山村的發展。 我是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退休幹部。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幹部。
  • 累計捐資51萬元 觀山湖區雲潭街道幫扶劍河縣寶貢屯村實效顯現
    累計捐資51萬元 觀山湖區雲潭街道幫扶劍河縣寶貢屯村實效顯現 2020-05-22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春風十裡不如你,扶貧路上牽掛你丨劍河縣革東鎮皆...
    皆道村是由大皆道、小皆道兩個小村組成,在幫扶的日子裡,我與皆道村的貧困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張小羅是我幫扶的貧困戶之一,今年34歲,因患有尿毒症,每周要醫院透析2次。我回到單位第一件事就是在網上和與鎮農業服務中心技術員學習相關知識,並邀請技術員到進行指導,指導如何增加圈舍,擴大養殖規模,用消毒藥品幫助其消毒,保證圈舍衛生。  張小羅的病是我最著急的事,作為家裡唯一的頂梁柱,一旦倒下,整個家庭就是晴天霹靂。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扶貧搬遷 融入幸福之家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我叫王安和,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的村民。我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便帶著我們兄弟改嫁到麻慄村。家裡人口眾多,一家人過著拮据的生活。在我成家之後,我們夫妻住在不足20平米的小房子內,生活依舊艱苦。為了生活,多年來我們夫妻只好帶著家中的3個小孩在外打工,賺錢養家,供小孩讀書上學。逢年過節回來,一家5口也只能擠在不足20平米家裡,實屬難安。後來,我家被村裡評為貧困戶。在國家好政策的持續幫扶下,我逐漸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 「我的扶貧故事」做平凡小事走進老百姓的心丨劍河縣革東鎮白浪村...
    我叫張文海,2017年來到劍河縣革東鎮白浪村擔任白浪村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2019年兼任白浪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白浪村地處革東鎮南面,全村108戶49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7戶178人,因地理面積較小,村民文化素質低,沒有發展空間,脫貧攻堅工作難度較大。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這裡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作為網格員兼資料員的我,工作任務較為繁重。
  • 「我的扶貧故事」壓力就是動力 我在南薅搞基建丨劍河縣革東鎮南薅...
    我叫王太軍,是劍河縣革東鎮南薅村網格員。  資金有了,在2019年10月18日這天,我組織人員全面進行施工,經過10餘天加班加點的工作,終於把清亮甘甜的山泉水送到了農戶家,保證了群眾在盛水季節的安全用水。  眼前問題暫時解決了,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 「我的扶貧故事」最讓我牽掛的人丨劍河縣革東鎮光條村第一書記吳...
    我叫吳作周,是黔東南州教育局派駐劍河縣革東鎮光條村第一書記,同時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於2017年9月來到光條村,在駐村的三年多時間裡,經常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情,特別是貧困家庭,136戶貧困戶全部都走訪過,多數貧困戶還多次走訪。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幫扶讓我甩掉貧困帽丨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
    我叫劉躍成,今年53歲,我家現有4口人,夫妻二人和兩個子女,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八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劉躍成我從小沒得到良好的教育,深知沒有文化真的太累。  回想2014年之前,家中真的是窮,長女讀大學、次女讀高中、兒子讀初中,教育剛性支出把我夫妻二人壓得喘不過氣來,家中開支入不敷出,靠我兩口子起早貪黑打工找錢,一個字就是「苦」。  2014年以來,在國家的好政策下,我家也沾了光。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摘帽也讓我轉運了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村民...
    我叫劉成金,是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村民。我8個月時因病導致個肢體殘疾三級,12歲時父親不幸去世,留下母親、自已和8歲的弟弟三人,小學未畢業就擔起家裡的重擔。    我家是用瓦、木皮、塑料膠子等混蓋的房子,經常有瓦片和木塊脫落,因家庭經濟困難,所以房子破舊卻沒能力重建,    慶幸的是國家扶貧政策的實行,我申請通過村裡決議列為貧困戶,感謝國家和扶貧幹部的幫助,讓我苦不堪言的生活有了變化。
  • 劍河寶貢屯村:深度貧困村,奏響幸福曲
    深度貧困村 奏響幸福曲特約記者 田景才深秋時節的革東鎮寶貢屯村,雲遮霧繞,叢叢修竹蔥鬱地依立房子邊,野生的柿子樹沒有一片葉子,樹枝上掛滿金燦燦的柿子,猶如一把把火焰。寶貢屯村全景誰能想到,這個風景秀美的村莊,曾經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被稱為「革東的西藏」,給人的印象是人窮環境差,房屋破爛、人畜混居,處處廢棚爛圈,處處是兩根木板搭起的旱廁,蚊蟲飛舞、臭烘烘的。2019年,劍河縣對脫貧攻堅發起總攻,調派脫貧攻堅隊駐村開展工作,使寶貢屯村得以華麗轉身。
  • 中建西部建設等企業結對幫扶劍河 捐資為寶貢屯村修路
    7月30日,在貴陽市觀山湖區金麥社區的組織下,中建西部建設貴州有限公司、野鴨衛生院等愛心企業和單位,赴金麥社區下麥村結對幫扶的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開展幫扶活動,助力脫貧攻堅。在活動現場,中建西部建設貴州有限公司等愛心企業共計向作為深度貧困的寶貢屯村捐贈善款35萬元,專項幫助該村建設村民服務陣地和修繕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該村發展基礎,推動脫貧攻堅。隨後,金麥社區黨委書記羅敏一行為村在校貧困學生發放學習用品,勉勵他們努力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並走訪慰問了貧困戶。野鴨衛生院醫生開展了現場義診。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
    「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歐大榮要照顧我,他無法外出務工,家裡困難好多年了......」在歐大榮家,他妻子萬老政聲音低沉地向我介紹著,看到這樣的家庭狀況,我憂心忡忡。我叫徐文美,是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叫我「王妹」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街上村網格...
    這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堅信的道理。我叫王大麗,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2019年8月,我來到了仰阿莎街道街上村擔任脫貧攻堅網格員、幫扶幹部。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困難群眾有深厚的感情,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對幫扶工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
  • ...故事」一家八口搬家記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田景文
    2019年我剛被選派到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長,就碰到這麼一件棘手事。交東村五組網格員劉海生告訴我,石春輝戶一家8口人擠居在一個20平米的爛木房裡,吃飯、睡覺地方都不夠,房子安全保障也過不了關,他家是貧困戶,但又不願意易地扶貧搬遷,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天,我買了肉、油等生活物資,來到石春輝家入戶調查。看到全家8口人住在一個岌岌可危的木樓中,樓下煮飯,樓上吃住。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扶貧故事」我真誠服務 你滿意脫貧丨劍河縣柳川鎮乃壽村網格員...
    「哥,你等哈,我打點菜,你拿去煮吃。」劉林海的妻子叫住了剛剛走訪完的我。「不用了,老妹,太麻煩你們了,謝謝了。」「麻煩哪樣哦,快點快點,先莫走,在村裡你們買菜不方便。」劉林海的妻子姓楊,我也姓楊,所以她總稱呼我哥,每次到他們家走訪,他們都特別熱情。當然打動我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熱情,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我工作的支持和信任,以及他們對扶貧政策的理解上了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