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田景才,是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寶貢屯村位於海拔900米半山腰上的村莊,村子古樹參天,常年雲遮霧繞,風景秀美,宛如童話故事裡的仙境。誰能想到,這個美麗的村莊,卻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
全村271戶124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15戶534人,佔全村戶數42.44%,被稱為「革東的西藏」。以前村裡房屋破爛、人畜混居,處處廢棚爛圈,處處是兩根木板搭起的旱廁,蚊蟲飛舞、臭烘烘的。
剛來到村裡是,看到這些,我感覺肩上的擔子很沉重,同時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珍惜這次直面服務群眾的機會,多為群眾辦好實事,一定要盡力把村容村貌整治變樣。
村幹們幫助村民拆除舊房屋
空手出門,抱財歸家,在完成了基本的情況採集工作後,我們明白,組織勞務輸出是來錢最快的法子,我們便積極對接縣有關部門,在村開展種植養殖、挖掘機、叉車等技能培訓,引導外出務工就業,並發放務工補貼。
2019年,有勞動力的家庭基本實現一戶一人就業。
扶貧的關鍵在增收,增收的關鍵在產業,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增收的根本之策。為了實施產業,村裡於2019年在不花一分補償金的情況下,開通硬化村寨腳6.2公裡、村後山3.5公裡的兩條產業路,發展林下仿生黑木耳種植產業28畝,帶動12戶貧困戶分紅,日產出售1000多斤黑木耳給劍河劍榮公司,每天穩定帶動20餘名村民在基地幹活。
田景才(左一)在幫助村民搶收水稻
並引進黔東南重普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林下養雞2400畝,目前已經建成建設廠房和孵化大棚。
項目建成後,村裡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分紅,一方面可以增加群眾收入,另一方面又可以壯大村集體經濟。
二組貧困戶宋太平每次遇上我,總會緊握我的手一個勁的感謝。村裡建起黑木耳基地後,請他在基地管理,每月有3000元收入,他妻子又在基地做活路,每月有2000多元,加起來一個月就有5000多元收入,家庭生活大變樣。
據統計,僅於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村黑木耳基地發放給本村人員的務工工資達到6萬多元,帶動了群眾增收。
隨著合作社的帶動,全村山地養殖黃牛、養殖山羊、中藥材種植、稻田養魚等產業得到發展,增收渠道不斷拓展,村民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同時,為使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我們讓全村115戶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分紅,實現2019年貧困戶人均純收入3747元以上,至年底,全村實現整村脫貧退出。
田景才(左一)
五組劉寶有是我的幫扶戶,全家常年在廣東打工,通過我的幫助,他在廣東讀書的子女得以享受教育支助,2020年春節回家過年,執意要我到他家聚聚:「感謝你,田隊長,你們一來,我們村變化太大了,現在我們村和城裡面生活的一樣,太好了!」
「應該是感謝黨的好政策!」我糾正他說。作為政策的執行者,聽到這些,群眾的好口碑就是對我工作的認可,我覺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
現在的寶貢屯,村莊乾淨整潔,村道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呈現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
【人物小傳】
田景才,1972年1月出生,今年48歲,1993年7月畢業於黔東南民族行政管理學校行政管理專業,大專文憑。199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久仰鄉政府、縣史志辦、縣政協辦等單位工作,2012年當選為縣政協辦副主任,現任縣史志辦副主任,2020年崗位調整為三級主任科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