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這個熟悉而嚮往的古城,2020年的國慶中秋前,終於來了。
踏入臺兒莊古城 ,腦海裡翻出八十二年前那場慘烈的保衛戰。這場戰爭,不但打出我中華民族的信念,還把臺兒莊古城蜚聲中外。
臺兒莊處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 古城肇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繁榮於明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還賜題「天下第一莊」之稱。
古城佔地兩平方公裡,十一個功能分區、八大景區和二十九個景點,是中國國內規模最大的古城,有「中國最美水鄉」之譽。
臺兒莊古城存在了兩千多年了。明萬曆年間京杭運河避黃改道經過臺兒莊時即借彭河通漕,處在京杭大運河中心,所以又是流活著的運河。
從淮安到臺兒莊車站已經是晚上七點,我還是立即前往古城,原來古城是二十四小時迎客的,門票可以三天內多次進出。
我就可以輕鬆地日夜漫步了,晚上七點半從西門進入,沿小橋流水到復興樓,右轉復興廣場,溜達在民國街,尋找民國的民宿,更是回味民國的民風。
抬眼一望,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掛在頭頂。我毫不猶豫踏入夜色四合的遺址,燈影下只有我帶攜著身影在遺物、資料、照片前移動。幾個史料室,幾排相片,幾塊墓地。
李宗仁、白崇禧、孫連仲、湯恩伯、張自忠、田鎮南、關麟徵、池峰城、王銘章等一個個抗日將領從相片跳出,劉守玫,池峰城,王銘章一列列誓死衛國的英魂在遺址遊蕩。
令我難忘的是劉守玟,一名嬌弱的女中學生。國難當頭,棄學從戎。作為一位衛生隊員,她不顧生死挺身而出,搶救受傷的連長。她用十八歲的青春詮釋了一段盪氣迴腸「滴血報國殤」的動人故事。還有許許多多像她那樣的有名,更多是無名的英雄在捍衛著中華幾千年的民族人格。
硝煙散盡,英名長存。她以身報國的精神也催我淚下。
在遺址移來移去近一個小時,到了八點五十分我才拔腿走向關帝廟廣場。與聚集的遊人迎等火龍表演。
六分鐘的表演算是精彩,也是一天壓軸的表演。
第二天一大早,我改由東門進入,一隊隊旅行社,一箱箱行李,一張張笑面迎著旭日東升,擦過我身邊向外拖動。本來不屬旺季的古城,只有太陽派出影子相伴了。
進城後右轉,穿過一座座牌樓,一排排客棧,一片片食肆,一道道小橋,一串串垂柳,一彎彎綠水。
又到了臺兒莊大戰遺址,這個在古城南門城牆的遺址像巨大的磁鐵,把遠程的我再次吸引。在光線充足下,我又再細看了一遍文物。
店鋪沒開門,遊客沒進城,我享受著晨曦的寧靜,古城的寂靜。看過幾個專屬的小博物館後,等到很是漫長的十點。
乾隆皇帝出巡江南,路過臺兒莊城的表演船,由我發呆的步雲橋下穿行起駕,登岸後經過參將府返回。水路從我腳下過,陸地從我身邊移。
從古城移步到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再三翻看那些珍貴的史料。
離開臺兒莊古城,離開臺兒莊市時,我還念記臺兒莊大戰的最高指揮官,現在把當時的車站候車室改為李宗仁史料館。
車站下李宗仁的英姿與古城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