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貓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其中最大的危險之一,就是走丟。
網友帶貓咪「MOMO」外出溜貓,因為一時疏忽,喵星人就跑丟了。他到處尋找,也不見蹤影,過了一個月,主人已經接近放棄希望。
幸運的是,有人發現在一處荒廢的房子外,總有貓叫聲,又看不到貓的蹤影。網友抱著僥倖的心理前去,高呼貓咪的名字,竟有微弱的貓叫聲回應。
網友聽出,真的很像MOMO的聲音,仔細尋找之下,終於在下水道裡看到了貓咪。
好不容易把貓救出來,人們發現,它已經瘦得不成貓型,顯然度過了痛苦的一個月時間。幸好下水道中還有垃圾、髒水和小動物,貓咪才得以倖存。
在醫院裡,MOMO需要剃掉貓毛,接受治療。
寵物醫生表示,貓咪必須好好休養兩個月,才能恢復。
幸運的是,貓咪最終恢復了原本的可愛外形,健康也沒有大礙。
貓咪依然活奔亂跳,在家裡還掉進了馬桶,但主人吸取教訓,再也不貿然帶它出門溜貓了。
能夠找回來的貓咪,已屬幸運兒,更多的貓就此一去不回,淪為流浪貓,甚至死於非命。
另一名網友家裡養了一隻1歲半的橘貓,第一次牽出門遛貓大概半個小時後,貓咪趴在廣場旁的草叢中玩,網友一時放鬆了牽繩,幾分鐘後再看,貓已經不見蹤影。
旁觀者稱,貓咪受到幾個孩子驚嚇,穿過了馬路,消失在車流中。
網友焦急地四處尋找,找遍附近的小區和隱蔽之處,還貼了尋貓啟事,都沒再看到貓咪的蹤影。
溜貓過程中,還可能遭遇另一殺手——應激反應。
一名網友第一次養貓,在貓咪疫苗注射齊全後,約6個月大時帶貓出門散步。
給貓咪繫上了牽引繩,帶它出門後,貓咪一路不情不願,始終趴在地上,匍匐前進,全身炸毛、飛機耳。主人以為,只是因為貓第一次出門不習慣,沒放在心上。
大概半小時後,小貓在公園裡忽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送到寵物醫院後也回天乏術。醫生診斷,貓的應激反應過於強烈,引發心源性猝死。貓咪活活生生被嚇出心臟病,因此身亡。
應激反應,就是生物應對外界刺激、壓力產生的反應,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反應,所有生物都有,但貓特別嚴重,輕則驚恐失控,嚴重直接生病,乃至致命。
這是因為貓咪一旦強烈應激後,血壓升高、血液黏連造成血栓,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內臟器官缺血,可能引發各種疾病爆發,不及時治療就會致死。
而且貓天生對環境敏感,外界的應激源更多,洗澡、外出乃至換一種食物,都可能出事。
長期處於壓力狀態,還會影響貓的飲食、消化和排洩,如不吃不喝、軟便嘔吐或尿道閉塞。
曾有網友描述,自家貓咪受驚嚇之後,當場撲哧撲哧往下直掉毛。
動物醫學研究發現,在應激反應狀態下,貓咪會發生潘多拉症候群,腸道冠狀病毒因此大量增殖、突變,從而引起致命的貓傳腹。
因此,儘量不要溜貓,如果非去不可,必須給貓戴上牽引繩而且千萬別貿然放開。溜之前需要確保貓咪做好心理準備,溜完後還要做好定期驅蟲等配套工作。
遛狗更是如此,這是養寵的責任之一,也可以避免自己和他人的損失。
研究發現,一根牽引繩,能減少狗狗30%的誤食,40%的車禍和50%的丟失機率。
央視曾報導,因為主人遛狗不拴繩,嚇倒老人致9級傷殘。雖然狗並沒有碰到老人,但因為狗主人未按規定使用犬繩,法院最終判決狗主人承擔侵權責任,賠償14萬。
本月新出的另一案例,安徽肥西縣的李先生養有一隻白色大型薩摩耶犬,但他認為自己的狗沒攻擊性,性格較溫順,在小區遛狗時未束牽引帶。
一天夜間,鄰居汪女士領著三歲的兒子在小區散步時,薩摩耶突然撲向小男孩,造成其手部受傷,而且回家後高燒不退、雙眼瞼水腫。
安徽省立兒童醫院診斷為持續高燒引發的原發腎病症候群,住院花費醫療費1.6萬元。
法院判定李先生存在過失,賠償2.2萬元,經上訴後,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事實上,管理好自己養的貓狗,不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規定。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六條規定:違反管理規定,未對動物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十九條規定:違反管理規定,未對動物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八十四條則規定:飼養動物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妨害他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