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上的新聞,圖文並茂、言辭偏激 |
「陸童撒尿事件」真相還原:
據新華社電臺灣媒體日前接連報導兩起大陸幼童在公共用餐場合便溺撒尿的事件,引發兩岸網友熱議。21日,其中一家媒體發出更正,坦承其報導的一起當事人為臺灣民眾。另一起事件發生的餐廳同日則向記者證實,當眾撒尿幼童確為大陸遊客,很快進行了清潔處理,所謂「臭翻餐廳」實為媒體的誇張。
臺灣多家媒體19日報導,有5名大陸遊客在臺北101大樓知名餐廳「鼎泰豐」用餐時,1名隨行3歲男童內急,家長讓其直接在餐廳兒童椅上尿在塑料瓶中。因尿液灑到桌上菜餚,孩童母親要求餐廳免費更換菜餚,遭到拒絕。臺灣《蘋果日報》次日刊載網友提供的101美食街餐桌前一位母親與一位脫下褲子的男童照片,報導標題為《沒公德心101又見陸童桌邊尿尿》。
關於另一則事件的報導,臺灣《蘋果日報》20日用了近半版的篇幅,21日則以不到5行的寥寥百字作出更正,稱:「被網友拍攝的民眾紀小姐來電錶示,她非陸客,是臺北人,男童也非當眾尿尿,是因為打翻玻璃杯的水,弄溼男童的褲子,紀小姐只是幫小孩更換褲子,不知遭人誤會且偷拍上網貼文。本報特此澄清,並向紀小姐致歉。」
鼎泰豐餐廳公關吳怡蓉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日在該餐廳就餐時撒尿的幼童的確是大陸遊客。因為事發突然,餐廳服務人員來不及制止,其後很快做了清潔處理,所謂「臭翻鼎泰豐」實為某些媒體的誇張報導。
臺灣相關學者表示,兩岸民眾要心靈契合,應學會彼此尊重,加強自我檢討,媒體不應上綱上線,惡意炒作。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鄭又平則表示,一些陸客個別的不文明行為可以理解,臺灣民眾會以包容的心態來對待,相信大陸民眾有很強的自我反思能力。但同時,臺灣某些媒體的「標籤化」需要批評,報導可見對大陸同胞是不友善的,其立場決定了視野與角度。
當真相浮出水面時,雙方被各打了50大板。
近日,一篇大陸母親在臺灣餐廳為幼子把尿的新聞,引發了臺灣媒體的熱炒。
綠營媒體率先披露陸童撒尿事件
事情最早被綠營媒體曝出。10月19日,臺灣《蘋果日報》以「陸童當桌撒尿,臭翻鼎泰豐」為標題,報導了一個大陸母親,在臺灣101大廈的鼎泰豐餐廳用餐時,因為3歲的兒子尿急,當場用礦泉水瓶為兒子接尿的新聞,並迅速被「三立新聞臺」轉播。
在臺灣,這是兩家被公認為泛綠陣營的媒體。
報導顯示,該旅行團來自山西省,一行共5人,3大2小,互為親戚。在10.1黃金周期間抵臺,預計遊玩8天。每人團費高達1萬7000元,是赴臺的高配團。
在抵達臺北的第2天,導遊安排了5人前往101大廈的鼎泰豐餐廳吃飯。在臺灣,這是一家高檔連鎖餐廳。一共10道湯菜的午飯,總價為2200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席間當團內的一名3歲男童表示尿急後,其母直接令其站在兒童座椅上,一邊幫他脫褲,一邊拿著空礦泉水,套住男孩下身。期間因為對接有誤,導致部分尿液噴射而出。
報導特別指出,令鄰桌客人目瞪口呆,並因為空氣中的尿騷味而食慾全無。服務人員一時也手足無措。
當服務員趕到現場,提醒男童的母親:「外面有廁所,如果要尿尿請移駕外面」時,卻換來對方一句:「知道了、知道了!」。隨行的男導遊則不停對服務員致歉,並告誡男童的母親。「怎麼能讓小孩在這邊尿尿,這是臺灣的米其林餐廳,真的太離譜了!」
當尿液濺到桌上後,男童的母親及同桌的73歲的老人,曾要求服務員免費更換新菜。並在遭拒後抱怨:「我團費繳那麼多,我還要付錢!
文章經過多家媒體轉發,在網上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尤其是一張疑似現場的照片,更是作為證據被廣為轉發。照片中一名身著藍色上衣的女子,正在為站在座椅上的男童整理褲子。輿論曾一度指向大陸,不少綠營媒體均對大陸遊客的素質進行了揶揄。
但也有細心的網友很快發現,照片的內容與文字不符。在照片中的左上角,有清楚的「龍記香港茶餐廳」LOGO,並非是報導中的鼎泰豐餐廳。且男孩也並非站在兒童座椅上。
綠營的「相信」與藍營「不信」的爭論,很快在網上展開。最先展開行動的是臺灣中視電視臺,作為泛藍媒體的代表,僅僅1天之後,其記者便迅速找到了照片中的母親,並請她在鏡頭前證明,自己正是「尿桌」兒童的母親,是土生土成的本地人,並非大陸遊客,「男童也非當眾尿尿,是因為打翻玻璃杯的水,弄溼男童的褲子。」
至此真相大白,這是接連發生在臺北101大廈內的,兩起兒童「尿桌」事件。一個來自山西,就餐於鼎泰豐,一個是在龍記香港茶餐廳就餐的臺灣本地人紀女士。由於時間相隔過近,地點相似,令不少媒體和網友都將兩件事情混為了一談。
《蘋果日報》發更正承認烏龍
在19日的山西旅遊團「尿桌」報導中,《蘋果日報》並未配有照片,僅以手繪圖片的形式,對現場進行了還原。
而就在曝出鼎泰豐陸客兒童「尿桌」事件後的第二天,《蘋果日報》又在20日刊出了一則「101又見陸童桌邊尿尿」的新聞」,並配以網友用手機拍攝的現場圖片。
這也導致大多數泛綠媒體,將20日報導中的新聞圖片,誤認為是19日報導的後續補充,進行了報導。也使不少不明真相的網友,在看到「101大廈」的標題後,直接將兩件事情混為一談。
在「澄清事實」的壓力下,鼎泰豐餐廳的公關吳怡蓉女士在眾多記者的包圍中表示:「經內部調查確有此事,該陸客團離開後,已進行全面擦拭消毒,對於有客人反映用餐感受不好,致上十分歉意。」
由於被泛藍陣營指責新聞失實,《蘋果日報》也在21日被迫發出了一則更正。承認10月20日對101大廈龍記香港茶餐廳「尿桌」的報導,僅僅來自於網友的爆料,並未對消息進行核實,以至於誤將臺灣的紀女士,假設為同樣來自大陸的遊客。
針對這一引發熱議的事件,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在受訪時表示,近年來,大陸遊客整體素質提高了,但也還存在不文明行為。大陸遊客應多加注意,體現良好的文明素養,否則個別現象會影響整體的觀感。
張亞中表示,臺灣個別媒體也不應借題發揮,以偏概全,更不能刻意渲染,挑撥兩岸民眾情緒對立。兩岸實現心靈契合,要尋求價值融合,建立彼此信任,不宜有預設立場,雙方應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素養與文明認知度。
新聞當中這名臺灣媽媽,讓孩子站在凳子上,到底是因為打翻了水杯而去整理孩子的衣服,還是真的當眾讓孩子在餐桌旁撒尿,我們不得而知。但一個確定的事實,不管是爆料的讀者,還是原發媒體,都把當事人當成了大陸遊客。而當新聞出來的時候,轉發的媒體—既有臺灣的,也有大陸的,以及看到這條新聞的反應—更多是認同,進而痛批大陸遊客文明素質,這些值得玩味。通過這件事情,我們看到,對於大陸遊客,臺灣一些媒體和民眾透著傲慢與偏見;而內地民眾和媒體的反應,則更多是自卑和自辱。
的確,因為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的原因,大陸遊客素質參差不齊,但這不是汙名化大陸遊客的理由,也不是內地人妄自菲薄的理由。這一新聞不管是對於臺灣媒體和受眾,還是對於大陸媒體和受眾都是一次教訓。尤其是當面對內地遊客文明素質爭議的時候,我們不妨先問一問,這是真的嗎?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而千萬別急著站隊。
為何一泡小小的孩子尿,甚至疑似孩子尿事件,就能引起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間如此群情激昂的爭議甚至對罵?它的腐蝕性和破壞性也太大了吧?
備受爭議的「大陸孩童臺灣餐廳撒尿」新聞日前曝出最新動態—經當地媒體進一步追蹤並還原真相,發現此前新聞中所指的撒尿大陸兒童其實是臺灣本地人,該兒童的母親姓紀,紀女士否認自己的孩子在飯桌上撒尿,稱她當時是在給孩子「整理儀容」。
這個急轉彎,引來幾個結果—第一是原來要以此來論證「大陸人素質低」的個別媒體,瞬間啞火
;第二是原來為同胞們在旅遊過程中的素質問題捏著一把汗甚至常感到丟臉的人,頓時感到安慰;第三則是此前感到面上無光、受侮辱而不服的人,則更是以此為炮彈,迅猛地還擊了回去,不停追問,為什麼報導語氣和口徑瞬間就變得溫柔了?無論網絡論壇上,還是平面紙媒上,整個格局發生了逆轉式的變化。這則無事生非的新聞,以最簡單快捷的方式,歸於平靜。
坦率地講,這本是一件小事,無論其所報導事件的嚴重性,還是與民生的關聯度,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都不足以構成一個重大新聞。但它卻被人們以超乎尋常的熱情關注了,其中的地域爭議,固然是其受關注的原因,而更大的原因,還是來自於新聞參與者的心態—為何一泡小小的孩子尿,甚至疑似孩子尿事件,就能引起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之間如此群情激昂的爭議甚至對罵?它的腐蝕性和破壞性也太大了吧?產生這種結果的根源,值得探究。
根據態度和情緒,我們可以將參與此事爭論的人大致分為幾方。其一是帶著情緒和有色眼鏡報導此事的媒體方,以及堅決支持媒體的一些當地人;其二是對自己人在旅遊途中的表現失望,恨其不爭的自我批評方;還有一方,則是聽不得任何對同胞的批評和質疑意見,一聽到就第一時間認為是陰謀和誣陷的「眼睛揉不得沙」派。幾方人物因其不同的立場,在網上網下選邊站隊,形成強烈的輿論對立陣形。
但是,這些意見和態度天各一方的人,卻有一個驚人的相同點,也可以視為是一種誤區,就是把群體與個體區分不開,總是以局部來證明整體,總是用個體來代表整體,用一棵樹去代表森林。
這種過度的以點代面的思考方式產生的後果,便是一個個體出了問題,一個群體就要跟著吃藥。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不理性的。
試想想,一個學齡前兒童的生理問題,與13億人的責任問題,是一億杆子都沾不到邊的。媒體帶著「大陸人素質不行」的預設前提來挖掘這個題材本身,是有問題的。而一些公眾跟著這個預設議題走,則更是被帶入了一個搞怪的無解爭執,甚至是潑糞之戰中。對於這樣的「新聞」,不管哪一方都應理性看待,尤其涉及炒作地域概念的新聞應當保持警惕。前幾年,大陸網絡上也曾不時掀起地域紛爭議題,陷入「傲慢與偏見」的死循環中,後來大家認識到,這種事情本身很無聊,基本也沒有了市場。現在,這樣的把戲因為加入了「大陸」、「臺灣」因素,又改頭換面重出江湖,實在沒有意思,也不好玩,不妨一笑而過。
曾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