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孟暉)
趁著春節放假,到日本去泡白雪皚皚中的露天溫泉,成了中國人近年來熱門的選項。隨之,國內也出現了各式天然或人工的戶外溫泉,讓大家不出遠門一樣享受到詩意的暖適。說起來也是有意思的現象,文獻記載中,往昔歷史上曾出現過豪華的皇家露天浴池,每一次出現,都與外來風俗的影響有關。
其中引發關注度最高的,要數石虎(295年-349年)的「燋龍溫池」。據記載,早在公元四世紀,後趙國主石虎定都鄴城,在皇宮內建有數處浴所,包括室內浴池與露天浴池兩種類型。其中露天浴池如《十六國春秋》所記:
有「四時浴室」,用瑜石、碔砆為堤岸,或以琥珀、車渠(硨磲)為瓶勺。夏則引外溝水以納於池。池中皆以紗縠為囊,盛百雜香,漬於水底,或用葛為囊。嚴冰之時,作銅屈龍數千枚,各重數十斤,燒如火色,投於水中,則池水恆溫,引浴室中,名曰「燋龍溫池」。又用文錦步障縈蔽浴所,共宮人寵嬖者解媟服宴戲,彌於日夜,名曰「清嬉浴室」。浴罷洩水於宮外,水流之所名「溫香渠」。
這座浴池的裝修可謂頂級高端,池四周的邊沿及地面分別用兩種貴重石材鋪砌,一種是美玉——瑜石,另一種是質地類似玉的華石——碔砆,後者據說是紅色中帶有如雲煙洇暈的白色紋路。池水的更換依靠發達、合理的上下水管道,進水管道與皇宮中的水渠相接,直接從宮外引進清澈潔淨的河流之水;下水管則與排水渠相通,不斷把穢水排出宮外。
由於經過精心的設計與修造,浴池雖然是戶外的形式,卻四季適用,因而得名「四時浴室」。在夏天,上、下管道的活門會同時打開,這樣,隨時都有河流活水湧入池中,然後再從下水管流出,浴室裡便永遠是一池幽涼而乾淨的清水,人在其中泡浴,既能解暑,又能享受衛生的舒適。最美妙的是,池底會沉有上百隻的紗制或葛制的香囊,囊中滿盛著多種香料的細末拌合而成的「百雜香」,悄悄溢入水裡,讓池面上始終有芬芳徘徊。因此,入浴人總是在一池浮香中浸潤身體,這也算一種芳香理療吧!
至於寒冷季節,操作則更為複雜一些。在供人泡浴的大浴池旁,另外還設有一方較小的調溫池,專用於調節水溫,通過管道與大浴池相通。使用之前,操作程序大致是這樣的:打開上水門,待大浴池與相連的小調溫池都灌滿清水之後,便把水門關閉;與此同時,在某處特設的火房內,宮監們把無數隻飛姿生動的銅質鑄龍——每隻都有幾十斤重——在炭火中燒到通紅,然後抬至調溫池邊,將它們一一沉入水下。頓時,池底似有條條火龍在披焰而舞,哪消片刻,便將小池內之水燙得近乎沸騰,這時,打開調溫池與大浴池之間的水門,熱水湧入大浴池內,便將一池清水變得溫熱如春。
傳統的土耳其浴
正是如此富有特色的加熱方式,讓這一浴池得了個專名為「燋龍溫池」。非常明顯的是,「燋龍溫池」正是後世「土耳其浴」、「芬蘭浴」之類洗浴方式的前身,也是這類洗浴方式的超級豪華版本。記載還透露細節道是,浴池周圍配備桶、長勺之類的用具,也都用琥珀、硨磲等珍材製作或鑲飾,這就說明當時的洗浴方式也與今日土耳其浴相似,人們洗到一定程度,會用勺或桶滿盛清水,從頭頂澆下,作為完整流程中的一環。
《十六國春秋》隨後還詳細描述,四時浴室有著配套的休憩設施,在形式上富於獨家特色:浴池之畔,植有兩棵四季長青的大樹,大約是冬青類植物,因為終歲不凋,而且年代久遠,所以被稱為「西王母長生樹」。這兩棵大古樹之間拉掛著條條長帶,一頂大帳就利用這些長帶懸張起來,供石虎本人休息、宴飲之用,此外尚有后妃宮人使用的系列帳房,在兩側次第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