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圖靈相必不需要我們過多介紹。他為現代計算奠定了數學基礎。在二戰期間,他成功地破解了德國的Enigma密碼。他說:雖然不太為人所知,但他對化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論文標題為「形態發生的化學基礎」。在文中,他描述了兩種化學物質如何相互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產生複雜的斑點和條紋。這些圖案,現在被稱為「圖靈結構」,與自然界中發現的許多物種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斑馬身上的條紋,或者瓢蟲的斑點。
這些過程涉及到動物胚胎發育的程度是有爭議的。但是,中國杭州浙江大學的張林(音譯)和他的同事們在更實際的情況下,希望將圖靈的化學觀點轉化為改善海水淡化的任務,這一過程為大約3億人提供了飲用水。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製作了一種帶有顯微圖靈圖案的薄膜,可以將水中的鹽從水中去除,比商業替代品快四倍。他們的研究發表在本周的《科學》雜誌上。
在脫鹽過程中,海水通常首先通過由一種叫做聚醯胺的物質製成的多孔「納濾」膜泵出。這樣可以去除鎂、硫酸鹽等體積龐大的離子,以及細菌和其他大顆粒。在那之後,它通過第二層膜,它的氣孔更小。這一步驟叫做反滲透,除去比鎂和硫酸鹽更小的離子,特別是構成普通鹽的鈉離子和氯離子,使海水具有其特有的味道。
用於反滲透的膜是粗糙的,所以有一很大的表面積,水可以通過。相比之下,納濾膜是光滑的。張博士解釋說,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會得到改善。為了引入必要的粗糙度,他需要一些方法來改變薄膜的化學反應。這一過程被稱為界面聚合,涉及兩種化學物質。一種是哌嗪,可溶於水。另一種是三甲醯氯(TMC),它只能溶解在有機溶劑中,如癸烷,一種油性碳氫化合物。
當哌嗪和TMC相遇時,它們反應形成聚醯胺。但如果其中一個溶解在水中,而另一個在油中,這是著名的不混合,那麼反應只能發生在浮在水面的水面上。結果是一個聚醯胺片。在實踐中,在工業條件下,這種反應通常是在一種多孔的支撐上進行的,它首先在哌嗪中浸泡,然後在一側接觸到TMC。聚醯胺片在支架的一側形成。張博士的觀點是,這種安排可能被修改成圖靈在他的紙上描述的兩種化學系統的類型,如果可能的話,由此產生的模式將會成為表面上增加的腫塊。
對於一個形成圖靈模式的系統,兩種化學物質必須通過反應發生的介質以不同的速率擴散。然而,利率不能太過不同。理想的差異大約是十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張博士在哌嗪溶液中加入了聚乙烯醇,使其更加粘稠,減緩了哌嗪的擴散。
其結果是,根據所使用的聚乙烯醇的濃度,產生的聚醯胺片充滿了微小的空心氣泡或相互連接的管子。這些只是張博士所希望的表面面積增加的特徵。他們做了這項工作。最好的方法是能夠處理四倍的流量,並且不會損失性能。
張博士的成功使他的注意力轉向了反滲透膜。雖然這些已經很粗糙了,但他認為他可以使它們變得更粗糙。它們也是由界面聚合製成的,所以他很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如果兩種膜都能得到改善,隨著對水的需求的增加,海水淡化的過程可能會變得更加重要,這將會變得更便宜、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