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慧保天下
時值2020年初秋,保險市場發生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前有萬峰卸任鼎誠人壽董事長,退休話別;後有張可離開服務近20年的中國太平,以投資人身份履新。
繼2019年集團及產壽險子公司的一系列人事調整後,近日,中國太平又傳出一項重要人事變動。『慧保天下』獲悉,中國太平保險集團首席戰略顧問、太平人壽副董事長張可日前已完成離職流程,加盟雲鋒基金,成為合伙人,並將兼任旗下香港上市公司雲鋒金融CEO。
近年來保險高管轉戰其他行業的現象屢見不鮮,背後正是保險業內涵經營邏輯悄然生變和外延關聯輻射不斷加大的體現。一方面,傳統模式成效式微,各級職業經理人不同程度地遭遇瓶頸,如何突破自我、變革行業?
另一方面,保險業生態被重構、價值鏈被重塑,傳統經營基礎也在重整,線上線下合流,大資管大健養合圍,更多主體參與到新的保險產業形態建設中。
雲鋒基金合伙人、雲鋒金融擬任CEO 張可
服務中國太平近20年一朝離別,從保險高管變身投資人
公開資料顯示,張可有著26年的從業經驗,自1993年加入保險業開始,先後供職於中國平安(601318)和中國太平,曾任中國平安成都分公司副總經理、重慶分公司總經理;2001年開始籌建太平人壽四川分公司,任首任總經理;2004年升任太平人壽總公司,任助理總經理、副總經理;2007年升任太平財險總經理;2012年回歸太平人壽,擔任總經理。
2019年9月4日,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董事長羅熹親臨太平人壽召開幹部大會,宣布任命太平人壽副總經理程永紅接任總經理,張可調任太平集團首席戰略顧問,兼任太平人壽副董事長。
在此次會議中,羅熹對張可多年來為中國太平做出的突出貢獻給予充分肯定。羅熹指出:張可同志政治立場堅定,為太平人壽健康快速發展把穩了政治方向;始終高度重視服務國家戰略,深入落實和支持供給側改革,踐行金融央企的使命擔當。
在講話中羅熹還肯定了張可具有豐富的保險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以及改革創新的企業家精神,率領公司實現總保費、淨利潤、總資產翻番的跨越式發展;敢於擔當負責,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敢抓敢管,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據了解,張可的新去處是做雲鋒基金合伙人,同時兼任雲鋒金融CEO。官網資料顯示,雲鋒基金成立於2010年初,是由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和聚眾傳媒創始人虞鋒的名字命名,聯合一批行業領袖、成功企業家和成功創業者如史玉柱、劉永好、江南春等共同發起創立的私募基金,曾投資過小米、愛康國賓、瓜子二手車、VIPKID、字節跳動、網易雲音樂、美年健康(002044,股吧)等多個明星項目。
除了網際網路項目外,雲鋒基金從2015年起便在香港開始了對金融業的布局,業務範圍涉及證券經紀、投資研究、企業融資、資產管理、員工持股、金融科技等。特別是近兩年,雲鋒基金對保險業的興趣尤為濃厚。2019年,雲鋒金融完成對萬通保險亞洲的收購後,經營範圍進一步擴充至保險業務,並將萬通亞洲改名為萬通保險,2019年4月,馬雲、虞鋒等還一起出席過萬通保險品牌啟動儀式。
此外,2020年上半年市場監管總局核准的企業名稱中,還發現了雲鋒萬通人壽的字樣,雖然尚未獲得銀保監會批准的經營資質,但也可以管窺雲鋒基金在內地保險業務的布局。
作為雲鋒基金金融業務的重要版圖,張可帶著他熟稔的保險經營管理經驗,或將從香港開始一段跨境新天地、跨界新徵程。
帶領太平人壽用6年時間躋身壽險千億俱樂部,「三年再造」使淨利潤增長三倍
在加入保險業之前,張可還有10年在四川大學執教的經歷。當然,在張可身上還有一個鮮明印跡,就是他的哲學專業背景。學哲學的思辨素養會給一個人、一個保險職業經理人帶來什麼?或許可以從張可做為一個高級保險經營管理幹部的代表作「三年再造一個新太平」中探尋一二。
在張可擔任總經理的七年間,伴隨著「三年再造一個新太平」戰略的實施,太平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從318億元到1400億元的飛躍,增長近3倍,躋身壽險公司第一陣營。
回溯起來,2011年保險業發展進入瓶頸,人身險業整體保費收入甚至出現了9%的負增長,即使到了2012年,人身險業的整體增速也只有4%。就太平人壽而言,2011年總資產1326億元,在大型保險公司中排名末位;淨利潤只有6.77億元,較2010年下滑幅度超過20%;保費收入也較2010年下滑1.5%至318億元。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和家底成色中,2012年新上任的太平保險集團董事長王濱提出「三年再造一個新太平」的戰略目標,要實現總保費、總資產、總利潤三年翻番。
典型的「既要又要還要」,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正是這一年,太平人壽等來了張可。
在當時的市場慣例中,想在短期內迅速做大規模,銀保躉交通常是不二之選。在張可看來,保費、資產、利潤等指標單獨增長並不難,保費可以通過銷售短期產品、加大費用投入、提高保單現金價值來實現,但利潤會因此下降;資產通過放大財務槓桿、發展低價值業務、股東「輸血」也能快速提高,但這並不能推動保費持續增長,還會影響利潤。
太平人壽的做法是:選定個險標保、銀保期交標保、銀保躉繳規保、電商標保、繼續率、新業務價值等作為支撐三大指標的重要細化指標來進行分解落地。既要有宏偉戰略目標引領,也要有專業分解指標支撐。
正如張可在2017年底的一次論壇活動中指出,「『三年再造』當年的提出本身就是非常嚴謹、也是非常專業的。既講統籌兼顧,也講矛盾衝突,具有哲學上對立統一思想。」
從數據來看,實施「三年再造」後,太平人壽各項數據指標實現明顯突破。截至2014年,太平人壽保險業務收入達651.46億元,淨利潤27.31億元,分別較2011年增長105%、324%。核心指標中,個險新單期交業務增長近2.5倍、代理人隊伍規模增長近2倍、銀保新單規保增長近1倍,市場份額提升1.8個百分點至5.1%。
可以說,「三年再造」的完成,收穫的不僅僅是帳面數據,更是一種「挑戰不可能」的拼搏精神,和全體員工「二次創業」的激情鬥志,「只為目標找方法,不因困難調目標」的目標導向在太平人壽團隊隊伍已入腦入心。
此後的太平人壽並沒有就此止步,接下來的三年間繼續保持兩位數的保費增長速度,2017年躋身壽險公司千億俱樂部,市場地位進一步穩固;截至2019年,太平人壽保費收入達到1411.9億元,市場排名第五,淨利潤也達到百億元規模。
2018年9月,羅熹履新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董事長,進一步提出打造百年民族保險老店的願景。在近日最新發布的世界500強中,中國太平自2018年首次進入500強後,較上一年度再前進59名,排名392位。
在高速行駛中換輪胎,這是裂變式企業的常態。中國太平保險集團近年在幾大保險集團中表現突出,正是管理層打破思維定勢,抓住市場機遇跨越式發展一手推動的,對當下保險市場或主動或被動的轉型升級也有一定的鏡鑑意義。
頭部網際網路公司、大健康產業成保險高管跨界轉型首選
從有近百年歷史的中國太平,到成立僅十年的雲鋒基金,從「保險」到「投資」,張可的「跨界再創業」之旅就此展開。一個從一線基層分支機構一路成長上來的保險職業經理人,到投資領域的創業者,雖然身份標籤轉換,但基本價值觀方法論並無二致。正如雲鋒基金官方宣稱所說,公司最重要的基因就是企業家精神,堅持創新進取、追求卓越。
其實,張可的跨界轉型也只是近年來保險高管轉戰其他行業和平臺的一個縮影,背後也正是保險業內涵經營邏輯悄然生變和外延關聯輻射不斷加大的體現。一方面,市場環境(包括監管導向和客戶需求)急遽變化,傳統模式見頂,各級職業經理人不同程度地遭遇瓶頸,如何突破自我、變革行業?
另一方面,保險業的生態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傳統價值產業鏈向外延伸,醫、養、康、護、保等環節逐漸打通,線上線下合流,大資管大健養合圍,更多主體、各路勢力參與到保險生態建設中。
據『慧保天下』觀察,總結來看,近五年來保險高管跨界轉型趨勢明顯,主要還是在大健康領域及頭部網際網路公司,2020年以來更為凸顯。
一是網際網路方向。自2016年國壽財險副總裁尹銘加盟螞蟻金服,到2020年平安集團副董事長、執行董事任匯川轉戰騰訊,以及近日出任微保總經理兼CEO的原平安財險總經理助理周克俊,騰訊、阿里、美團、今日頭條、360等頭部網際網路公司網羅了一批保險業高端人才;包括一些保險科技創業公司也吸引了為數不少的保險精英加盟。
從流量變現,到科技賦能,經歷過保費波峰波谷、內涵邏輯轉向的網際網路保險,未來更多的想像空間還有賴他們的探索實踐。
二是大健康方向。2020年初,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保險+健康」是大健康的共贏模式的蔡強,離開了服務十年的友邦保險集團,加盟微醫集團擔任董事會副主席兼CFO;2020年5月,原眾安在線總經理兼聯席CEO陳勁也入職美年大健康母公司天億投資集團,出任執行總裁。
李嘉誠曾說道,大健康產業將成為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間,大有取代房地產行業成為天字第一號產業之勢的大健康產業更是火熱,而大健康產業與保險業的天然契合性,或許也將成為保險高管轉戰新戰場的熱土。
張可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徑——以投資人面貌履新。從投資人視角,多個賽道多點下注,也是在描繪行業未來趨勢,培育推動保險市場的進化升級。
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
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
保險復業40年,一路高歌猛進超高速發展,一代代保險職業經理人脫穎而出,共同譜寫了那個時代的榮光時刻,和他們自己閃亮的日子。時至今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中低速發展時期,時代紅利不再,市場基本邏輯從「電梯模式」進入「攀巖模式」,對職業經理人的專業素養和情懷擔當提出了更高要求。
隨著科技的發展,保險業生態不斷被重構、價值鏈被重塑,甚至傳統保險業經營的基礎也在重整。轉型也不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需要一場徹底的自我革新。
或許這些跨界高管跳出保險看保險後,在不久的將來,會以另一種方式再來耕耘保險市場,共同成就一個更有想像力、更具投資價值的保險業。
從消費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風口轉換,在網際網路科技和數字經濟的助推賦能下,傳統行業將煥發新生活力。老樹新芽,保險業也將在新一輪的連接與融合中,發揮出應有潛力和威力,而這也有賴於一批批職業經理人的新徵程、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