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國慶長假即將到來,再加上中秋節,一共足足有8天的長假,小夥伴們,你們準備好去哪裡玩了嗎?
我想,很多人會選擇和家人一同出遊,選擇一處怡人的田園山水,戴上三五天享受農家之樂吧?
提到田園山水,便會想起東晉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從宣布「不為五鬥米折腰」那一刻起,他的一生便徹底遠離了官場,並與田園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此,陶淵明每天過起了真正的農民的生活,他每天要下地除草,查看莊稼長勢,雖然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卻也能苦中作樂,怡然自得。
在國慶長假來臨之際,不妨欣賞陶淵明的這首《歸園田居其一》,讓你提前感受一下美好假期的到來。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田園世界,只不過,陶淵明做的更徹底,他為了擺脫黑暗而汙濁的政治環境,寧可不要朝廷俸祿和官位。
有人說陶淵明的舉動是一種逃避,但對我而言,這是一種偉大的人生選擇,他一生率性而為,既然無法學會官場的爾虞我詐和鑽營取巧,也無力扭轉朝廷腐朽的局面,不如全身而退,遵從自己的內心,隨性而活。
陶淵明將自己比喻成林中之鳥,池中之魚,進一步說明了自己一生喜愛山水的心境。陶淵明詩歌中最可貴之處,便是他從來不用綺麗和浮誇的語言,而是用最質樸最簡單的語言描繪出人生最高的境界。
在世俗的官場和田園故鄉之間,陶淵明經過反覆考慮,最終選擇了後者,從此他開啟了開荒、種地的田園生活。唐代大詩人王維同樣喜歡田園生活,他在歸隱與仕途的兩端,保持得相當平衡,這一點陶淵明學不來,也做不到。
陶淵明成為一個農民,實際上需要付出很大的辛苦,起早貪黑,風餐露宿,但是他卻沒有寫這些辛勞,反而開始描寫了美好的農家風光。
陶淵明在詩中描寫的景物極為平常,草房、柳樹、桃李、炊煙、村落,還有雞鳴和狗吠聲。
如果我們寫這些看似平凡的景物,可能就像小學生寫作文那樣一一羅列出來,但是在陶淵明筆下,寥寥數字,卻構成了一幅十分優美恬靜的畫面,既覺得十分親切自然,又感受到濃濃的詩意。
在村落中,雖然沒有雕梁畫棟之富麗堂皇,卻有茂盛樹木的交相掩映和花朵的競相開放,樹木的素雅與花朵的絢爛交相成趣,這便是大自然最好的傑作。
讓陶淵明更欣慰的一點是,在這恬靜的山水村落中,心變得更加寧靜悠然,他寫出的詩歌也更加自然淳樸,也許,一生愛好是天然是對陶淵明最好的評價。
陶淵明一生愛菊,但我覺得他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永遠保持著自己的操守和真性情。
最後,想對久在樊籠裡的人說一句,希望每個人都能復得返自然,徹底感受一番自然山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