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四川的西北部,有一片高原草地,位居黃河上遊,海拔3000米以上。曾經那裡沒有樹木,沒有人煙,沒有鳥類,是一個死寂的世界。1935年,一群工農紅軍,被迫到了這裡,走進了這片絕地,一萬多紅軍戰士命喪這裡。
當時的草地是這樣的:因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拉扯,形成了一大片低洼地帶,附近多條河流向此聚集,年降水量大,氣溫低蒸發弱,排水不暢,水草盤根錯節,結絡成片,覆蓋在水面之上形成草甸,草甸之下是一片片的沼澤,淺處沒膝,深則沒頂。
人和騾馬在草地上行走,必須腳踏草叢根部,沿草甸前進。一旦不小心陷入泥潭,就會越陷越深,最後被完全吞沒。
尤其是雨季,雨水會使原本就泥濘的草地變成汪洋,紅軍就是在這個季節穿過草地的。
當時草地氣候變幻無常,時而晴空萬裡,雲氣蒸騰;時而烏雲翻滾,濃霧瀰漫,風雨冰雹隨時降臨。紅軍進入草地後,幾乎無日不雨。雨水不僅淋溼了官兵的衣衫,也淹沒了前進的路線。有些地段連續幾十裡水深沒膝,連嚮導也難以辨清道路。
戰士們裹著溼漉漉的單衣,晚上背靠背以體溫相互禦寒。有的被泥潭吞噬,有的不敵嚴寒被凍死,有的因身體虛弱而病死,更多的是因飢餓而死。
當時這片草地隸屬邊陲重鎮松潘,因此統稱為松潘溼地。現在,這裡隸屬四川西北部的阿壩州,那塊溼地也分別屬於松潘、若爾蓋、紅原等縣。
幾十年過去了,那片草地變成啥樣了呢?還有爛泥灘,沼澤地嗎?是不是還有人和牲畜被吞噬呢?
去年10月,我走了一趟甘青川三角地帶,從甘南夏河縣,到阿壩的紅原、若爾蓋、松潘縣,專門去走了趟草地。
當年的松潘溼地現在已經統稱為若爾蓋大草原了,是我國三大溼地之一,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行政區域包括四川省阿壩州的若爾蓋、紅原、阿壩、松潘,甘肅省的瑪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縣,總面積約5.3萬平方公裡,總人口26.15萬。
經過排水疏幹和科學治理,那個沼澤遍布,水草泥潭盤結的魔鬼草地,已經成為了有名的旅遊勝地、天然牧場和高原農耕地。保留著那些沼澤地,是供遊客觀賞和滋潤水草的,旅遊區都鋪設了木棧道,再也不用擔心被陷進去了。
看看這片草地吧,春日百花繽紛;夏日牛羊成群;秋日,草原遼闊輝煌;冬日,冷峻蒼茫。
夏秋季節,是若爾蓋大草原旅遊的黃金季節。夏天天高氣爽,綠草茵茵,各種野草繁花似錦,芳香清幽,被稱為花海。草地中星羅棋布地點綴著無數小湖泊,一條條小河如藤蔓把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聯起來,河水清澈見底,遊魚可數。
秋天有漫山遍野的紅葉和遍地枯黃的野草,周圍還有氣勢雄偉的雪山森林景觀,絢麗多彩的藏鄉風情,紅黃綠各種顏色由高到低層次分明地從山頂到河谷競相爭豔,斑斕交織,醉人心脾。
因為若爾蓋草原太大了,從旅遊和地域上,大草原又被分成了若干個分區。比如,在紅原縣域的草地,人們習慣叫作紅原草原;在松潘縣域的草原,習慣稱作松潘草原(並不是過去的松潘溼地);在若爾蓋縣域的草地,習慣稱作若爾蓋草地(不代表整個若爾蓋大草原);在甘南的瑪曲,被稱作阿萬倉草原等。
各地政府利用這些自然資源和紅色資源,開展各具特色的旅遊項目,吸引了遊客紛紛前往。
就紅色資源而言,在若爾蓋大草原,以紅色著稱的一是毛兒蓋」片區,位於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二是紅原片區,位於四川省阿壩州的紅原縣。
1935年8月,紅軍在松潘的毛兒蓋,沙窩展開過緊急會議,在塔子山、幹丫梁子、馬場、毛兒蓋還進行過激烈的戰鬥。大部分的紅軍都是從這裡的進入草地,經過幾天的跋涉,到達若爾蓋縣的班佑村,才算是走出了草地。
為了紀念紅軍徵服雪山草地的壯舉,80年代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在松潘縣建立紅軍雪山草地紀念碑和長徵紀念碑園,松潘成為長徵著名紀念地之一。
紅原大草原位於四川省阿壩州中部,北與若爾蓋縣相接,東西與松潘、阿壩想接。
紅軍當年走過並駐紮休整的地方,就在日乾喬大沼澤,位於紅原縣北部,這裡現在既是紅色旅遊(紅軍過草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若爾蓋溼地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當年並沒有紅原縣,為了紀念,解放後國務院將其命名為紅原縣,據說還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的。
除了紅色概念,紅原草原更加遼闊優美,有氣勢雄偉的雪山森林作為背景,有悲壯動人的紅軍長徵文化為內容,還有有神秘的宗教文化、絢麗多彩的藏鄉風情。是個旅遊度假的好地方。
在若爾蓋大草原,還有一個紅色旅遊點,一定要去看看,就是班佑村。當時紅軍走出草地見到的第一個村寨,就是班佑村。當年的班佑,只有幾十戶人家,房子就是幾根木棍支起的棚子,外面紮上柳枝的籬笆,再糊上牛屎,被稱為「牛屎房子」。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在牛屎房子裡住了幾天,得到了當地百姓的大力幫助。現在這裡已經成為革命教育基地了,村子周圍也是草原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