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地震來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石應康院長、鄭尚維書記等院領導在第一時間奔赴手術室和各醫療業務區,指揮病人疏散。
第二住院大樓的11、12、13層手術室裡,幾十臺手術正在進行,醫護人員沒有一個人撤離。此時,每個病人身上都插滿了儀器: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稍有差池,後果不堪設想。
「只要病人在,我們就在。如果大樓倒塌,如果不幸發生,我們將永遠陪伴著他們。」 第一波晃動暫停後,當著急的病人家屬衝進ICU時,他們看到的是全體醫護人員在各自的崗位上平靜地忙碌著,就像沒有發生地震一樣。至17時30分,56臺手術順利完成。
大地震後,急診科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最初幾天,每隔5分鐘就有一輛救護車送來傷員,醫務人員幾乎天天通宵達旦地工作。
傷員90%與骨傷有關。中華醫學會骨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裴福興,組織了70多名一流骨科醫生日夜不停地工作。在短短的10多天中收治病人上千名,開展手術800多臺。他90歲高齡的嶽母重病就住在本院,可他沒有時間跨過不足100米的距離去看看。
52歲的急診科護士長李明鳳天天守在急診科,每天只能睡一兩個小時,站立時間過長導致腿部腫脹。5月12日,護理部主任成翼娟正在北京參加護士節慶祝活動,聽說家鄉發生地震,迅速趕了回來,「我不能離開醫院,只有在這裡,我心裡才踏實。」
作為衛生部指定的危急重症傷員的指定醫療機構,華西醫院還集結了來自北京、上海、香港、臺灣等共30個批次284名醫護專家,共同面對繁重的醫療救援任務。
截至5月27日,華西醫院共接治受災傷員2244人,其中危重傷員994人,完成各類手術1073臺,死亡病例9人,死亡率僅為0.46%,是汶川大地震醫療救援工作中收治傷員最多、危重傷員最多、手術量最多、醫療資源投入最多、傷者死亡率最低的醫院。 (記者 梁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