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 11:41 |浙江新聞客戶端 上虞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張漢鋒
在上虞人民醫院有一個國醫館,每逢周一和周五,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唐森海就會去坐診。從醫11年來,他早已在病人口中有了不俗的口碑,看病的人是絡繹不絕,而其中,近三分之二的病人都是腫瘤患者。
「在控制腫瘤復發和轉移上,中醫藥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但仍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我們已經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唐森海說。
從小結緣,立志學習中醫
學中醫的人大多都是因為熱愛。唐森海在小的時候,體質孱弱,經常容易感冒發燒,去看西醫,不是進展緩慢就是容易復發。長期以往,父母就帶他去嘗試中醫治療。「那是一個老醫師,他告訴我們,看病不是問題,調養身體才是關鍵,可以用中醫試試。」唐森海回憶,吃了幾次藥,他的體質就有了改善,生病的次數也大大減少,這讓他萌生了學中醫的想法。
高中畢業後,唐森海報考了醫學專業,但全班67個同學,卻只有他一人選擇的是中醫,一方面是因為學中醫辛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的中醫藥業萎靡不振。但他清楚中醫不但是傳統瑰寶,在未來也大有可為,縱使學習的過程很苦,他也甘之如飴,學習之餘相互對比中西醫之間的區別,更成了他的愛好。
「西醫是理,講究追根溯源,而中醫是哲學,形象、抽象感念不少,想要融會貫通需要個人理解,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唐森海介紹,中醫和西醫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學習過程中每一次碰到難題,他都會用中醫、西醫兩個角度去思考,兩相印證,總是能打開他的思路,找到解決的辦法。
迎難而上,中醫藥大有可為
畢業後,唐森海回到了上虞,成為了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而他主攻的方向則是讓人談之色變的癌症。「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慢性疾病,治療腫瘤需要長期的、系統的、有規劃的治療方案,而中醫可以在維持治療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唐森海介紹,很多腫瘤病人在進行腫瘤根治性手術以後,為了徹底地治癒,還需要進行輔助性的化療和放療。在這個期間中醫中藥的治療非常關鍵,也是中醫中藥的優勢之所在,可以幫助病人儘快地恢復元氣、增強體力,以良好的狀態應對放、化療。
2014年,一位身患食管癌的72歲患者來到醫院求醫,因為年歲已大,不但無法接受手術治療,連放療都難以維持,無奈之下打算嘗試中醫。「我們已經跑遍了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西醫沒有辦法,中醫是最後的希望了。」唐森海猶記得那時病人家屬對他說的話,老人因為腫瘤導致進食困難,身體十分羸弱,考慮之下,他決定先調理患者的身體,再輔以藥物治療,從而達到控制、穩定病情的效果。
令人欣喜的是,中醫介入後,患者的身體很快有了好轉,在接下去的放療中也都表現出色。此後,患者一直堅持在唐森海這裡調理身體,時至今日已過去六年,患者已幾乎與普通人一般無二。
2018年,他又接診了一位患腦膠質瘤的病人,來自江西,由於病情惡劣,曾被診斷存活期不到一年。「西醫不行的,中醫不一定沒有辦法,你不要灰心,還是有機會的。」他先穩定病人的情緒,隨後問診下方,並再三叮囑要及時複診,以便及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如今兩年多過去了,患者也依然在頑強的抗癌中。
未病先防,愈後防復
中醫看病從來沒有「一副藥方吃遍天」的說法,講究的是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因時而異,這也是唐森海看病的宗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人民醫院中醫藥科積極投身疫情防控主戰場,建立中醫藥應對機制,組建中醫藥防治組,深入挖掘傳統中醫診療技術和藥方,為抗擊疫情提供預防用方、治療用方和恢復期用方,構築了一道保護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防疫屏障」。
傳染病在中醫領域屬於「瘟疫」範疇,根據新冠肺炎的特徵及發病的臨床表現,此次又屬於「寒溼疫」。因發病時期處於冬季,他們選用草果、檳榔、厚樸、石膏、蒼朮、藿香、金銀花、銀翹等藥材構成藥方。同時,唐森海又堅持每天深入隔離病房,一對一看診,從飲食、睡眠到排洩、體感,事無巨細地詢問,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用藥療效,從而確保抓住關鍵病機用藥,精準辨證施治,及時調整藥方,發揮中醫藥的最大療效。
在疫情防控中,中醫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市民的認可。「中醫是一個從疾病預防、治療到康復全鏈條的治療模式,不僅講究『未病先防』,也注重『愈後防復』。」唐森海表示,中醫藥是一種針對症候的治療醫學,在改善生活質量方面具有其獨特的療效,患者們在治療疾病時可以同步跟進中醫治療,往往會取得更好的療效,也能減少病症復發的機率。
16007460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