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糾結人生|心懷天下的儒家弟子和避世修身的田園隱士

2020-12-11 玉弦歌兒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這麼多年了,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孟浩然都會不自覺地反覆咀嚼這一首詩,這首詩的每一個字都已經在心底吟詠多遍,他卻仍然想不通當時自己為何會鬼使神差念出這首詩,還是在堂堂大唐天子面前,時也,命也!是的,只能是命吧。

那是他唯一一次距離天子最近的時候,也是他此生唯一的一次最大的機遇。他還清晰地記得每一個細節,但每每都是以天子拂袖而去的背影作為結尾。想得多了,他慢慢覺得每次的回憶都像在看一場戲,只不過戲的主人公是自己。一幕一幕,他甚至給它配上了音樂,「琵琶幽怨語,弦冷暗年華 」對,就用琵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蔽廬」。《漢書·高帝紀》註:「尚書奏事,渴見之徒,皆詣北闕。」北闕代指朝廷。開頭第一句就直接說我不要再做努力希望上書朝廷了,還是回去我的陋室隱居吧。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我才疏學淺,所以明主也對我棄而不用。而因為常年孱弱多病也與舊友們疏遠了。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時間過得真快啊,春天的到來意味著又過去了一年,而頭上的白髮則提醒著我又年老了一歲。這時光如梭,卻事業無成,真的讓人心有不甘啊……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月光透過窗外影影綽綽的松樹照進來,更讓人感覺孤寂和冷清。我就在這樣的夜晚裡整夜整夜地失眠,想起我的前途發愁啊。

孟浩然本意是想讓玄宗憐他求仕之路的艱辛,哪承想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心思是不能依常人的標準去揣度的。因此,當他以泣血之心念出這首四十個字的詩時,玄宗只抓住了「不才明主棄」這五個字的重點,他聽後怒斥:「卿不求仕,而朕未棄卿,奈何誣我?」然後拂袖而去。也意味著孟浩然從此在玄宗當政期間算是仕途無望了。

但是對於孟浩然來說,或許連他自己也不願意承認,其實這才是他潛意識裡想要的結果吧。他已經盡力了,是他的詩不符合玄宗的喜好。從此,他也就可以對父母、對妻兒、對自己做一個已經盡力的交代了,從此不用再背負著這個心理包袱前行。

01

有人說,孟浩然這是任性,是情商太低。但事實是這樣嗎?

李白是誰?那可是讓高力士提鞋,楊貴妃捧硯,眼高於頂的「詩仙」,可他是怎麼崇拜孟浩然的?當然是典型的李白式風格,愛就大聲說出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兩人相聚之後的離別,都要特意寫下《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達惜別之情。這份崇拜這份真愛,孟浩然沒有一定的真本事和真性情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嗎?

李白之所以如此推崇孟浩然,不只是因為他的人品才能,更因為曾得到孟浩然在詩詞上亦師亦友的指點。我們可以看到,李白的很多詩詞中都有孟浩然風格的影子,他的不事權貴,仗劍江湖,以及其擅長的五言七言古詩都受到了孟浩然的影響。

還有王維,是詩、書、畫、音樂都有很深造詣的「詩佛」,當年與進京求仕的孟浩然一見如故,引為知己,被後人並稱為田園山水派的「王孟」。

孟浩然離京回襄陽時特意寫《留別王維》:「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他最難以割捨的不是其他,只是與王維的這一份友情啊。不得不說,這兩個人才是風格和心靈更般配的一對。

如果說李白是「仗劍走天涯」的俠客,那孟浩然則是「雲遊四海」的閒散道人,而王維更像是「潛心修禪」的高僧。如果孟浩然沒有情商,單靠任性,能讓王維、李白這麼傾心相待嗎?

02

我們回看孟浩然的一生就會發現,他才是「性格決定命運」的典型例子。

孟浩然出生於襄陽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孟家老爺子自詡為孟子之後,「家世重儒風」。在這種家風薰陶下孟浩然從小寫下「執鞭慕夫子,檄懷毛公。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公元706年,孟浩然17歲,他參加縣試高中榜首。但隨後朝廷發生內亂,武則天和李家政權變動頻繁,孟浩然不想捲入這樣的紛爭中,因此乾脆效仿龐德公,歸隱鹿門山。「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但從小受到的儒家思想教育是「學而優則仕」,一身所學最終還是要「以天下為己任」的,所以他在朝廷穩定後,40歲時仍選擇赴京參加科舉,但因與朝政脫節已久,在考察朝政的試策環節,孟浩然發揮失常,名落孫山。「尤憐不才子,白首不登科」。

可以說,孟浩然一生就是兩種性格的矛盾體。他一方面渴望回歸田園,尋求本真,但一方面又想用自己一生所學來造福天下。因此他的一生都是在入世與歸隱的邊緣徘徊,這才是造成他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

對於他在唐玄宗面前吟出的那一首《歲暮歸南山》,正是他這種出世與入世矛盾性格的最好寫照。因此,那首《歲暮歸南山》,對於孟浩然來說,是偶然,也是必然;是時,也是命。只有最崇拜和維護他的李白才能懂他,給予他心目中最高的評價「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我是玉弦歌兒,一個有溫度有態度的文字愛好者,願和你一起在文字裡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相關焦點

  • 孟浩然的糾結人生|心懷天下的儒家弟子和避世修身的田園隱士
    那可是讓高力士提鞋,楊貴妃捧硯,眼高於頂的「詩仙」,可他是怎麼崇拜孟浩然的?當然是典型的李白式風格,愛就大聲說出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兩人相聚之後的離別,都要特意寫下《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達惜別之情。這份崇拜這份真愛,孟浩然沒有一定的真本事和真性情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嗎?
  • 被人誤解的隱士之道,並非完全消極避世,而是在追求有內涵的人生
    寄情山水,留戀田園,安貧樂道度一生。這是人們對古代隱士的普遍印象,認為他們遺世獨立,孤芳自賞,不屑與世俗為伍。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空谷中的幽蘭,雖有芳香,卻不能為世人所欣賞。或者說隱士之道,在常人眼中其實就是一條消極避世之道。
  • 他生命中任性的詩人,田園隱士,看到了孟浩然的生活
    他生命中任性的詩人,田園隱士,看到了孟浩然的生活。孟浩然是唐代的田園詩人,來自襄陽。孟浩然出生在一個學術家庭,所以他從小就受到文化的影響,非常喜歡閱讀。他經常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因為他出生在一個學術家庭,所以這個家庭有一種閱讀的氛圍。他經常和弟弟一起讀書,他們互相競爭。非常積極。
  • 孟浩然求職:一個田園詩人的仕途之旅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並稱為「王孟」,他的許多詩篇膾炙人口,比如《春曉》(春眠不覺曉)、《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等等。在古代,但凡是山水田園詩人,大都有做一名隱士的傾向。比如最早的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曾主動辭去縣令不做,去當一名「採菊東籬下」的隱士。不過孔子講「學而優則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古代文人們,骨子還是有一種「治國平天下」的衝動。孟浩然也不例外。
  • 保命之隱:儒家的「隱士」如何兼顧「安全與抱負」?
    不僅道家裡面崇尚隱士精神,在佛教裡面也會提倡出世的理想。不僅如此,儒家也非常提倡隱匿精神,他的隱士思想與佛道兩家不同,一方面他強調個人要具有社會責任,鼓勵人們要在社會當中自強不息,是積極主張人們入世的,孔子給他所有的弟子都講過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報復,足以看見儒家的隱逸精神還是,與現實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提到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 一首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了解隱士孟浩然
    太多教科書幫助我們誤解孟浩然了,還他矛盾的思想世界以本來面目,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風流天下聞」的孟夫子也不是渾身的靜穆,如神仙一般不食人間煙火的。「假隱士」孟浩然孟浩然一生不遇,白首未仕,後世稱讚他是一位數屣功名的隱士。《新唐書·文藝傳》裡說採訪使韓朝宗約孟浩然一起到京師,想向皇上推薦他。
  • 修身,儒家最終極的人生目標
    修身是」內聖「的結果,是」外王「的條件。《大學》原文中,對於為什麼要修身,曾子這樣解釋: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曾子認為修身的理由可以概括為兩個字:私慾。私,是指人都有自私之心,會蒙蔽人的良知,使人看待人和事時以親疏喜惡為標準,心存偏見;欲,是指人的貪慾,欲壑難平,永無止境,使人迷失在追名逐利中不能自拔。
  • 終南山不再是清靜之地,老道士:假隱士越來越多,各自心懷鬼胎
    終南山不再是清靜之地,老道士:假隱士越來越多,各自心懷鬼胎說起終南山,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金庸小說中的「終南山下,活死人墓」,其實活死人墓沒有,但是終南山現在的確存在。因為終南山的位置非常好,被稱為「天下第一福地」,並且還有「天然植物園」之稱,所以這裡很多的人,旅遊或者定居。其實,這裡還是非常有名的隱居之地。根據不完全統計,在這終南山上,有很多的隱士,足足有五千之多。很多人人在這裡隱居避世,修身養性,像是終南山第一隱士但侯大師。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終南山不再是清靜之地,老道士:假隱士越來越多,各自心懷鬼胎。
  • 儒家隱逸典故一直指引著孟浩然的內心
    儒家思想範疇不僅包括積極入仕的社會準則,同時也包括隱逸思想。例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 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看孟浩然的田園山水情
    孟浩然,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田園山水派代表詩人之一。在晉代陶淵明開創田園詩、謝靈運開創山水詩之後,田園山水詩在唐代得以發展到達鼎盛時期。其中,孟浩然、王維、韋應物、儲光義、常建等都是這一詩派的高手。但是按照年份來說,其他人都要比孟浩然晚些。
  • 避世而居,不求聞達,古代特殊文人群體——隱士
    隱士是古代的一個特殊文人群體。隱,這個字本來就含有深藏不露的意思,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隱士就是一群世外高人,他們避世而居,對物質要求很低,也不求聞達。隱士的生活狀態是隱居,那麼什麼叫隱居呢?《論語》中提到過,「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園的第一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因他未曾入仕(做官),因此又號「孟山人」。山人,一般指隱士高人或與世無爭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裡之人,是古時候的一種謙稱。比如《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的口頭禪就是:「山人自有妙計!」 浩然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第一人,他的名字也引領了一代風騷。在弈秋老師讀書那個年代,許多同學都叫X浩然。
  • 集儒家「出世」與道家「避世」於一身的李白
    然而,其實他也有很切實際的求實主義儒家思想。後人繪的李白像眾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很多方面是持相反意見,尤其是在入世和出世的態度上。,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那句」吾與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
  • 孟浩然不是純粹的隱士嗎?為何還要寫詩去求官?
    按理說,孟浩然是個高蹈出塵的隱士,不應該寫這樣的求官詩句,但孟浩然為何要寫下這樣的句子呢?其實,中國的知識分子,一輩子都在出仕與隱居之間做艱難的選擇。這種思想可能來自於孔子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的思想,也來自於孟子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
  • 隱士音樂:身處亂世中,魏晉隱士們不變的初心
    2.魏晉隱士的種類魏晉時期隱士大略可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歸隱山林的隱士,一是身在朝堂,心在山林的隱士,還有就是歸隱田園的隱士。由此可見,對於隱,每個人的觀點和採取的方式雖然不同,但是只要能於世獨立,鶴立雞群也是一種超然的選擇。對于田園之隱而言,相對於山林之隱,在經濟生活上能寬裕許多,而且也不會摻和進朝堂之中的朋黨之爭,其代表人物如魏晉時期的石崇、謝靈運、孫綽和王羲之。
  •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
    唐代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詩歌創作先行者孟浩然談起「山水田園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種寄情於山水的詩歌描寫方法,是由東晉時期的「隱士」陶淵明首創。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這個詩歌派別中除了陶淵明之外,還有被譽為「二謝」的謝靈運和謝朓。
  • 王維和孟浩然同是田園山水詩人,你能分辨出二人的詩作嗎
    孟浩然比王維大12歲,不過不影響他們兩人成為好基友,同時田園山水詩人,他們的詩詞風格有相似之處,而兩人的人生境遇和性格不同,也造就他們的詩風格的差異。孟浩然的好朋友準備了美味的雞,邀請我來到他的田園家庭來做客。青山綠樹,窗戶對著菜園,把酒言歡,談論農事,等到重陽日,還來這裡欣賞菊花。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以及朋友的真摯之情。雞肉當然美味,孟浩然自然喜歡吃。不過對於詩佛王維,佛道中人茹素,不會有吃葷這樣的事情。
  • 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貫通道家儒家法家!排名第一的居然是這位?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教育盛況空前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後通過自己和大家的努力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家庭管理好後去考取功名當公務員為國家和人民服務,把國家治理好,待國家治理好後,把整個天下都治理成理想的「大同」社會!大家都生活得很和諧和快樂!
  • 避世而居,不求聞達,古代特殊文人群體——隱士
    隱士是古代的一個特殊文人群體。隱,這個字本來就含有深藏不露的意思,在很多人的印象裡,隱士就是一群世外高人,他們避世而居,對物質要求很低,也不求聞達。隱士的生活狀態是隱居,那麼什麼叫隱居呢?《論語》中提到過,「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筆者認為,在古代文人皆以入仕作為人生第一目標的時候,陶淵明會棄官歸隱于田園,激動的無奈與心酸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但是按照現代人的思維去分析,可以發現「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灑脫的華麗轉身呢!事實上選擇擺脫塵世喧囂,並投身於大自然懷抱中的隱士,並非陶淵明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