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烤茶,你不知道的秘密

2021-03-01 雲茶交易中心

烤茶是雲南少數民族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

據《茶經》記載,在唐朝時期,人們也喝烤茶,他們將制好的茶餅直接放在炭火上,待捲曲的茶餅伸展開,再近火炙烤多次。雲南雖是茶源地,但古時制茶的技藝並不精進,也許這樣便發明了獨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雲南的傣、拉祜、布朗、納西、白、佤、傈僳、彝等民族都有烤茶的習慣。烤茶一般用小陶罐加熱,將茶葉放在陶罐內翻烤,之後加入熱水,在火上煨漲後飲用(佤族烤茶一般是直接將茶放在鐵板上燒烤),嚴格意義說,傈僳族漆樹茶、白族三道茶、納西族龍虎鬥等都屬於烤茶的變種。傈僳族漆樹茶的基調就是酥油茶,他們用本地特產漆油代替酥油,製作出了漆樹茶;麗江納西族的龍虎鬥算是烤茶中的一朵奇葩,裡面是要放酒的,龍虎鬥不僅是一道茶飲,更是治療感冒的一道猛藥;大理的三道茶加入紅糖、花椒、果仁等,展現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獨特口感,同時更寓意了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華坪烤茶採用一種混合了「火麻子」和「花生」的醬料,有時還會放入乳扇,無論顏色或質地都像極了一杯「華坪版」的英倫奶茶……距離昆明420公裡的麗江市華坪縣是典型的南亞熱帶低熱河谷氣候,烤茶在這裡幾乎是與吃飯睡覺同等重要的「規定動作」,與傳統泡茶相比,烤茶彰顯的是一種複合型的濃香。

華坪烤茶的第一步是炒茶,即在陶罐內放入豬油(最好帶一點油渣口感更佳),放入小米和茶葉炒香,此環節要用筷子不停攪動,邊抖邊炒,避免炒糊。之後放入一種秘制醬料,待小米、茶葉、醬料三者完全融合、香氣畢現之時,便是煮茶,即倒入開水,隨著「撲哧」一聲,水汽氤氳,此時算是完成2/3,最後加入鹽巴,在火上燒漲,將茶水倒出即可飲用。

烤茶的步驟看似簡單,但內行人玩的卻是門道,暫且不論原料的選取,僅技術層面的炒茶環節就要拿捏好分寸。炒太糊,味重,影響口感。炒不到位,茶香和小米的香則不能完全釋放;此外便是茶葉的選擇。華坪盛產一種叫烏木春的大葉種綠茶,按理說應該近水樓臺,但這裡的烤茶偏偏選用另一種茶葉—下關大眾沱茶或磚茶。這種茶入口澀,茶氣勁道,同時伴有煙味(由於夏茶季節雨水多,不能曬乾,就只能在烤房烤乾,煙味就出來了。雨水未乾也是煙味的主要來源)。然而這些看似「重口味」的特質卻成就了烤茶的關鍵基調;最後是醬料,這是一種火麻子與花生磨碎後混合而成的醬料,有時還會加入芝麻。花生是健康食品不言而喻,火麻子經現代醫學證明也是一種長壽食品。華坪烤茶混合小米和茶葉,會有淡淡的糊香和茶葉的微苦,秘制的火麻子醬讓茶湯口感愈加香濃,出罐時加入少許鹽巴更像是一種味覺上的奇妙轉化,使茶湯更加鹹香、回甘。有的年輕人還會根據喜好加入一小塊乳扇,待其溶化後,茶水顏色就會變白,伴有濃鬱的奶香。烤好的茶湯色澤淡雅,偏綠,如果將它盛入一個精緻中國瓷杯中,就是一杯「華坪版」的英倫奶茶。就像白酒要有下酒菜,英式下午茶要有精緻甜點,一次完整的華坪烤茶也要有自己的配餐。在華坪榮將鎮的鄉間,一些農家飼養野蜂,烤茶時,在旁邊擺放餈粑和餌塊,餌塊一般用作烤,餈粑一般用作炸,之後蘸酥麻,再裹上一層蜂蜜。餈粑的「糯」,酥麻的「香」,再加上蜂蜜的甜潤,一塊普通的餈粑竟能吃出幸福的味道。人們圍坐火塘,邊吃餈粑,邊喝油茶,邊話家常,這便是一段華坪烤茶的柔軟時光……

烤茶是雲南少數民族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

站在華坪的制高點,就能看見幾座山峰之外的永勝縣,永勝烤茶也叫烤油茶,與其說它是茶,更不如說它是一種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飲品。永勝烤油茶與華坪烤茶的烤制相似,但內容卻更為豐富。

烤茶的底料一般選用當地上好的稻米,將其焙成金黃色,茶葉也是下關沱茶或磚茶,但茶葉須先在做糯米飯時,放在甑頭上蒸松,再晾曬後備用,這樣茶葉便浸透著一股糯米香味。永勝烤油茶的第一步是將小米和茶葉放入陶罐中慢慢炒香,之後加水煮沸,做成第一道底湯。之後加入鹽巴、生薑、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米幹皮……

真正有生命力的民間美食不會一成不變,永勝的烤油茶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的創意空間,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種食材,眾口都能調。如果要吃甜就加紅塘,如果覺得營養不夠則加入雞蛋,就連剩餘的茶渣也不會浪費,茶渣也是一種香味俱全、營養豐富的食品,小孩子們最愛吃。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已較少有條件和閒情逸緻用柴火去烤茶,有的就直接在電磁爐上烤油茶。但就像柴火飯與電飯煲煮出來的飯不可同日而語,真正的烤茶一定要用柴火慢慢煨烤,邊烤邊話家常。烤茶不僅僅是喝一次茶那麼簡單,它更多是一個情感的載體,更像是人與人、人與茶的一次對話。龍虎鬥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威猛,會讓人聯想到「飛龍在天,降龍有悔」等絕世武功。龍虎鬥自古就是納西族人治療風寒感冒的一劑猛茶,事實上它也是烤茶的一個變種,製作方式很奇妙,會在當中加入酒。

龍虎鬥第一式是「蛟龍入水」,即熬製茶湯。首先將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黃後,向罐裡衝入開水,頓時罐內茶水沸騰、泡沫四溢,好似蛟龍入水。茶湯熬好後待用。

龍虎鬥第二式「猛虎熱身」。酒是龍虎鬥治感冒的關鍵,在溫熱的茶盅裡倒進小半杯苞谷酒,有的會用火柴將酒點燃,杯上立刻燃起隱約的藍色火焰,仿佛猛虎怒吼熱身,準備迎接蛟龍。龍虎鬥第三式「龍虎鬥吉祥」,即將滾燙的茶湯倒進茶盅內(不能將酒倒入茶裡),沸茶入酒的一瞬間,滾燙的茶湯與藍焰的燒酒迸發出火光,茶香酒香彼此裹挾,發出激烈的「啪啪」聲,酷似天上蛟龍俯衝下來,與地上猛虎激烈交纏。納西族人把這種響聲看做是吉祥的象徵,通常會由納西族少女奉上這杯仍在「噼啪」作響的龍虎鬥,以示對客人的尊敬。

龍虎鬥的茶湯色澤澄黃,杯底沉落著焦黃的普洱茶葉,酒的味道依然濃烈,味道雖然不像雞尾酒,但形態卻與一杯正在燃燒的B52雞尾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有的還會在酒盅裡加入一個辣子或花椒,飲者周身發汗,四體通泰,是納西族人治療感冒的傳統秘方。

早在南詔時期就有飲用三道茶的習俗,茶具和製作方法在當時就很考究。託盤用黑漆木製作,烤茶用拳頭大的黑色土陶罐,使用白瓷藍釉花的無耳茶盅。茶盅有小、中、大三種,按順序分別在每道茶使用。茶葉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關沱茶,水以蒼山溪水或龍潭水為上。

事實上,白族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個變種。第一道是「苦茶」,即在火盆上支三角架,將小土陶罐底部預熱,待發白時投入茶葉,抖動陶罐使茶葉均勻受熱,待茶葉烤至焦黃髮香時,衝入少量開水,煮沸後倒入牛眼盅內;第二道「甜茶」是在烤的基礎上,加上切細的乳扇、核桃仁、芝麻、紅糖等,寓意人生在世歷盡滄桑,苦盡甘來。第二道茶的關鍵是乳扇不能炸,只能烤;第三道「回味茶」是在茶杯中放入花椒數粒、生薑幾片、肉桂、蜂蜜和紅糖少許,寓意著歲月漫長、酸甜苦辣、回味無窮。講究的還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隻欲飛「蝴蝶」漂在茶水中。

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白族三道茶被賦予了更深厚的旅遊文化內涵,每道茶之間都伴有歌舞,參與者一邊看賞心悅目的歌舞,一邊喝三道茶,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

在雲南的彝族集聚地,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故事,為紀念百靈鳥,客人飲茶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百靈鳥翩翩起舞,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就和百靈鳥有關。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一般為土陶或紫砂製品。茶葉是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泡茶講究取無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極熱之時,將茶葉放入,在炭火上翻轉烘烤,當茶葉焦黃時,再將燒開的水一下子衝進去,一陣清香瞬時泛了上來……這便是糊米罐罐香茶的第一道茶,名為靈鳥銜香,意為福滿人間,此時,茶湯淺黃,茶味清香淳真。

糊米罐罐香茶的第二道茶叫靈生護香,意為苦盡甘來,情深意長。將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好的糯米和茶葉,邊烤邊抖動,讓茶香米香充分溢出。此時加入無量山3000米以上的特有紅豆草和少許山河壩紅糖,繼續抖動到一定火候時,澆入開水,再加入一小塊生薑,煮兩分鐘即可。客人喝完第一道茶時,第二道糊米茶已經煮好,雲南紅糖口感清爽,紅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氣,糊米入茶溫暖脾胃,生薑辛辣驅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是大自然賜給彝族人的厚禮。

惠民鄉景邁、芒景千年萬畝古茶園距離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縣城70餘公裡。據芒景緬寺木塔石碑記載,這裡的茶樹種植可以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1200多年,後經幾個朝代連片墾植,至今已達1萬多畝。

每年3月,景邁山的布朗族人都要趕製春茶,茶青就來自附近的古茶園,世代居住在這裡的布朗族相信自己就是茶神的子孫,春茶大部分製作成普洱茶,但老一輩的布朗族還是喜歡喝自己存放的一年以上的散茶。

按照布朗族的茶文化,在喝新茶的時候,要將其製作成烤茶,所有制茶的工具都是就地取材。首先將茶葉放在一個木瓢內,將燒熱的火炭放入木瓢與茶葉混合抖動,這樣便能夠驅除茶葉中的寒氣和雜質,同時調製出一種獨特的花香,之後將茶放入一個小陶罐中烤熱,加入熱水,倒進碗中飲用。來自森林的古樹茶,山野之氣強烈,苦澀,回甘迅猛,過去布朗族先民下田勞作,必須喝茶來解乏,在他們的觀念中,出門勞作要是忘記了攜帶飯菜,他們不會返回來拿,但要是忘記了那套烤茶的「家私」,那肯定是不行的。布朗族與茶的淵源已經滲入他們的靈魂,可以說,布朗族的歷史就是一部茶的歷史。

還值得一說的是,佤族烤茶也叫鐵板燒茶,它區別於傳統的罐子烤茶,而是將茶葉放在一塊鐵板上進行烘烤,至茶色焦黃聞到茶香味後,將茶倒入開水壺內煮,再用清水注入茶杯,將濃茶水兌清。佤族烤茶湯色紅釅,提神生津,解熱除疾。這種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現在佤族人依然保留這種飲茶習慣。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別具風味的一種茶飲,也是比較講究的一種待客茶。製法有兩種,一是採摘細嫩芽,經鐵鍋殺青,揉捻,然後裝入特製的嫩甜竹筒內,在火上烘烤,這樣製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葉的醇厚茶香,又有濃鬱的甜竹清香。

另一種製法是將曬乾的春茶放入小飯甑裡,與糯米一起蒸,待茶葉軟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氣後倒出,立即裝入準備好的竹筒內。然後用甜竹葉或草紙堵住竹筒口,放在三腳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待竹筒由青綠變為焦黃,筒內茶葉全部燒乾時剖開竹筒,竹香茶即製成。飲用時,取出圓柱形的茶葉,掰少許放入碗中,衝入沸水約5分鐘即可飲用。這種方法制出的竹筒香茶,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

傣家人到田間勞動,常常帶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時,砍上一節甜竹,上部削尖,灌入山泉水在火上燒開,然後放入竹筒香茶再燒數分鐘,待茶水稍涼後慢慢品飲。飲用竹筒香茶既解渴又解乏。哈尼人在野外勞動時也喜歡烤茶,一切茶具都來自山野,勞作席間,就地燃起一堆篝火,砍來一節新鮮竹筒,盛滿清冽的山泉水,架在火上燒煮。同時採摘適量新鮮老茶葉,用盛具置於火炭旁慢慢烘烤至有一股焦糊味,待竹筒中的水燒開後,用手將烤茶揉碎入竹筒中煨煮片刻後即可飲用。

滇西北的中甸、麗江受藏文化的影響, 喝酥油茶之風很盛,傳統的酥油茶是烤茶的近親,它是將茶餅烤黃後加水煮漲,倒入酥油筒內,和酥油、鹽巴等物劇烈地攪拌,使酥油變成霧狀與茶湯混合在一起。酥油茶傳到怒江,當地人仍以烤茶為底,只是用本地特產漆油代替酥油,創造了漆油茶。雖然外地人無法習慣漆油的味道,甚至對漆油過敏,但漆油茶在當地卻是不可或缺的飲品。

漆油是用漆樹果實榨出來的油脂,呈臘黃色或灰褐色。性溫,味辛淡,主含漆樹甙、黃酮類、不飽和脂肪酸、多種維生素及少量蛋白質,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與豬油、菜籽油混合冷卻製成固體油脂,又名漆蠟。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傈僳族食俗受藏族影響,但怒江地處亞熱帶,不產犛牛和酥油,而產漆蠟。傈僳族和怒族同胞便用漆蠟代替酥油,製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是他們待客的飲料。製作漆油茶首先把芝麻仁炒香,核桃仁用開水燙後去皮、炒香、搗碎。之后土罐上火,倒入開水,放入茶葉,沸後成茶水。最後用特製茶桶,下入漆油、核桃、芝麻、鹽和茶水混合為一體,上下來回地攪動,直至漆油與茶水交融,倒入茶杯即成。攪得越均勻味道越好,水油融合越徹底。

了解更多產品信息

可以點擊小程序雲茶國際商城

或登陸 雲南國際茶葉交易中心 官方網站

www.ynittc.cn

相關焦點

  • 古茶園的秘密生活:烤茶、吃土、父子連名……
    稍後確認巴達古茶樹樹齡是1700年,鎮沅千家寨的古茶樹樹齡是2700年……2004年左右,雲南人開始把古樹茶當作經濟作物。2012年,規模化的商品古樹茶才在市場鋪開。2018年11月,雲南省政府正式發文承認雲南古茶樹的遺產價值與經濟價值。 但在茶鄉,古茶樹是一種朝夕相伴的植物,從他們出生開始,就無法割捨。
  • 烤茶的方法與心得
    說到烤茶,還是得先了解一下烤茶的由來。有看過《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朋友一定記得景邁山上的主人公烤茶的畫面,主人公先將幹茶葉放入火塘邊的土陶罐內不斷抖動,差不多了就用開水衝入茶罐,嗤嗤響聲中,拂去泡沫,就將香氣四溢的茶葉倒入茶杯品飲。也有去雲南旅遊的朋友,接觸到了著名的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可以看出烤茶一直都是雲南各少數名族的喝茶習俗,已經融入生活。
  • 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烤茶
    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烤茶這是通過現場碳火烘烤泡製而成的茶飲,是雲南地區一種很地道的民間飲茶方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價值,有幸能入駐至民族文物苑內傳承這種民俗文化。關於烤茶,我們的製作方法是使用木炭加熱白陶罐後,再把普洱生茶投入罐中,茶葉需要經過不斷的翻動抖動,所以也被名為「百抖茶」;當烤到適合的狀態時再注入沸水滾煮,故而茶氣較重,茶香四溢,韻味十足,深受茶客們的喜愛與念念不忘!
  • 烤茶說
    烤茶,是雲南民間傳習已久的茶道。
  • 雲南紅塔:火塘烤茶,尋回失落的記憶
    烤茶,雲南少數民族中一種古樸、原生態的飲茶方式,可消除生茶的寒性烤茶時,先將特製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邊或火爐上,把陶罐烤熱後,再放入茶葉,然後不斷抖動小陶罐,使茶葉在罐內慢慢膨脹變黃,待茶香四溢時,將沸水少許衝入陶罐內,此時「磁」的一聲,陶罐內泡沫沸湧,茶香飄溢。待茶泡沫落下陶罐時,便可斟茶獻客。
  • 雲南的烤茶民俗
    這樣用竹筒烤制出來的茶水,不僅有鮮竹清香味,還有茶葉本身濃鬱的芳香味,喝起來非常甘甜爽口,能解渴提神,竹筒烤茶是這幾個民族平日裡常用的飲茶方式。 拉祜族喜歡喝熱茶燙茶,烤茶總是剛煮沸,就忙著下口了。在拉祜族語言中稱烤茶為「臘所奪」,是拉祜族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
  • 烤茶,一種古樸的慢生活
    雲南雖是茶源地,但古時制茶的技藝並不精進,也許這樣便發明了獨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因此,在雲南烤茶是少數民族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若到了了彝族、怒族地區,烤茶要加點鹽巴提香,這便是「一日三盅,雷打不動」的鹽巴茶;怒江的傈僳族還有一種有趣的「漆油茶」,味道辛淡,所謂漆油是用當地漆樹果實榨出來的油脂
  • 活在大理丨冬日暖陽裡的元廬烤茶音樂會,不羨鴛鴦不羨仙
    攝影/老黑 我偏執的認為,真正喜歡喝茶的人,都會認識普文,知道茶韻勳然和六人席。而趙氏烤茶的普及,是最近一年多的事。普文是南詔國師、貴族後裔,在推廣六人席的同時,潛心研究烤茶,把歷史悠久卻漸行漸遠的雲南烤茶,整理、提高成與時俱進的飲茶方式,備受茶友喜愛,並在全國火了起來。
  • 【品茶】炭火上的民俗,雲南烤茶節慶待客的靈性物
    據《茶經》記載,在唐朝時期,人們也喝烤茶,他們將制好的茶餅直接放在炭火上,待捲曲的茶餅伸展開,再近火炙烤多次。雲南雖是茶源地,但古時制茶的技藝並不精進,也許這樣便發明了獨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雲南的傣、拉祜、布朗、納西、白、佤、傈僳、彝等民族都有烤茶的習慣。
  • 烤茶新發現:住樓房沒有火塘也可以用土陶烤茶,味道還真不錯
    烤茶是雲南大理白族人喜歡的一種飲茶方式,據說有幾百年歷史了,現在農村裡依然有些老年人在火塘邊烤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紛紛蓋起了樓房,火塘沒有了,烤茶也面臨斷代。 不久前到雲南劍川遊玩,在一家叫「尚軒閣」的陶藝館看到一種當地土陶製作的烤茶器具,把用火塘邊的炭火烤茶方法改良成樓房內也可以烤的新茶藝,烤茶用具可以在任何場合使用了。
  • 雲南騰衝偶遇沈萬三後人,在西董大院烤茶講馬幫故事,還免費旅遊
    之前去雲南旅遊,騰衝的和順古鎮是必去的,但每次都要買價格不菲的門票,後來就沒有興致去了。還好偶然間發現了一個距離騰衝縣城9公裡,且不收門票,還能免費遊覽聽講解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董官村,董官村坐落於騰衝縣城西北碧波蕩漾的侍郎壩水庫下,西靠林木蔥鬱的馬鞍山、南望俊秀的來鳳山、北有雄峻的大小蘢蓯山、東可遠眺氣勢磅礴的高黎貢山。
  • 文山西疇、麻慄坡烤茶文化:篝火上的鄉土讚歌
    雲南文山西疇,群山中的麻慄山村,清冷,靜謐。門前的百年老核桃樹下,架上三角鐵圈,升起篝火。 文山州烤茶的傳統,麻慄坡,西疇兩個縣的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自古來就有。雲南人愛喝酒,文山州人尤其愛喝酒,愛喝酒甚至融入到了烤茶文化中。
  • 烤茶,少數民族的靈性之物,每一杯都那麼美好
    煮茶和泡茶之法,知道的人很多。可「烤茶」一詞,對於大部分人來講應該還很新鮮。什麼是烤茶?如何做烤茶……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烤茶的那些事兒。烤茶,又稱「百抖茶」,出現在雲南大理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彝族、白族的一種喝茶方式。據《茶經》記載,早在唐朝時期,人們便有飲用烤茶之習,古人將制好的茶餅直接放在炭火上,待捲曲的茶餅伸展開,再經火炙烤多次。雲南地區人們喝茶都與火塘有關。
  • 烤茶:少數民族的神秘文化
    烤茶的步驟烤茶,又稱「百抖茶」,出現在雲南大理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彝族、白族的一種喝茶方式。那麼如何烤茶呢?來看看具體步驟。1、每當主人家來了客人,主人就會將家裡特製的小小的土陶罐子置於火爐上,先把陶罐烤熱;2、接下來,就在陶罐裡面放入茶葉,之後便不停得抖動陶罐,讓罐子裡面的茶葉變黃,不一會兒,你會聞到濃濃的茶香氣;3、然後,就將煮沸的水先一點點放入小陶罐當中,很明顯,這個時候會聽到滋滋的聲音,罐子裡面會有冒出的泡沫,茶香越來越農飄散開來。
  • 雲南騰衝偶遇沈萬三後人,在西董大院烤茶講馬幫故事,還免費旅遊
    之前去雲南旅遊,騰衝的和順古鎮是必去的,但每次都要買價格不菲的門票,後來就沒有興致去了。還好偶然間發現了一個距離騰衝縣城9公裡,且不收門票,還能免費遊覽聽講解的地方。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風水寶地常常人傑地靈,董官村也不例外。漫步在董官村,悠長的巷子把人引向時光深處;腳下的青石板,早已被來來往往的人踩的斑駁不堪;兩邊是刻著歲月痕跡的老宅古牆。行走期間,歷史感撲面而來。
  • 楊氏搖罐烤茶製作技藝傳承人楊創新成功入庫《中國傳承 人才智庫》
    2020年11月26日,經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專委會召開專家組評審會議,一致認同雲南省麗江市楊創新同志申報的「楊氏搖罐烤茶製作技藝」具有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價值,並向中國傳承人網、中國鄉土文化網《中國傳承·人才智庫》推薦入庫。
  • 雲南少數民族是這樣飲茶的,你知道嗎?
    雲南與茶有著很深的淵源。雲南是世界茶樹的發源地,雲南的四大茶區多位於少數民族聚集地。這裡聚集的25個少數民族都用各自不同方式酷愛著雲南的茶。 下面就介紹一下,雲南最具特點的五個少數民族飲茶風俗!彝族:土罐烤茶 一壺烤茶,喚醒對生活的熱愛,彝族烤茶已經具有千年的歷史了
  • 「烤茶」在茶文化中延續至今,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雲南是中國最古老的茶源地之一,雖然此地的制茶技藝並不精進,但並不妨礙當地人民創造的獨特茶藝。和陸羽所說的炙茶方法不同,雲南的少數民族發明了獨特的烤茶方法,當地的傣、拉祜、布朗、納西、白、佤、傈僳、彝等民族,至今還保留烤茶的傳統。
  • 「空實」趙炫傑:趙氏烤茶——一口下去,是被暖男包圍的感覺啊~
    烤茶攻心文/小鍾瞬間,被一口烤茶溫柔的託舉。烤茶的味道仿佛早已潛伏於你身體的某個部分,待你即將被生活打垮,一口烤茶,喚醒內心最深處的渴望。烤茶三泡之後,不沉溺其中,不拖泥帶水,淡淡餘味,卻伴有利落之感,讓人滿心歡喜。隨著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烤茶,這種常見的飲茶方式,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茶韻勳然茶術學會趙炫傑研製的一套適合都市生活的烤茶方法。利用電陶爐,通過調整投茶量、烤罐的使用方式以及重新制定烘烤的火候和煮茶的標準,結合茶韻勳然「六人席雅集」茶術之心法。
  • 黔茶文化 烤茶為先 貴州威寧烏撒烤茶
    元至元十年 (1273),烏撒部附元,十三年置烏撒路,十五年置烏撒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改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隸雲南行省,治所烏撒,轄地為今威寧、赫章及雲南省的昭通、魯甸、彝良等縣。元順帝後至元年(1335),改隸四川行省。明洪武十四年 (1381),烏撒土著首領降明,授實卜烏撒土知府, 隸雲南布政司。 十五年正月,置烏撒衛指揮使司,隸雲南都司。 十六年,烏撒府改隸四川布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