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大石街餐廚垃圾處理站位於會江村,一期於2018年9月開始建設,2019年1月1日正式運行,每日可處理20噸,二期於2020年5月1日正式運行,每日處理量可達到35噸。
大石街餐廚垃圾處理站採用高溫好氧微生物發酵處理技術,集合生物工程、機電工程、環境工程技術於一體,可對城市餐廚垃圾進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綜合處理利用的高技術含量的系統化工藝。其基本原理是選取高溫好氧複合微生物菌種,在好氧發酵系統設備中進行高溫、高速發酵,使餐廚垃圾中不穩定的有機質得到完全的處理和轉化,變為較穩定的腐殖質,同時殺滅餐廚垃圾中存在的病菌。
▲處理流程示意圖
此次榮得示範案例獎的是處理站二期,配有環保的汙水處理系統和負壓除臭系統,「其目前已滿負荷運轉,配置高性能環保裝置,廢氣、汙水、噪音排放符合國家環保標準要求」,大石街分類辦工作人員阿盛介紹道。
▲餐廚垃圾處理站二期設備
▲負壓除臭系統
▲汙水處理
大石街餐廚垃圾處理站降解能力快,
24小時內降解完畢,
減量率可達90%以上,
降解物可深加工成有機肥料,
含油廢水可分離出廢油,
再加工成生物柴油......
☞帶你探秘24小時「變廢為寶」之路
▲餐廚垃圾經過24小時降解後變成的有機肥初級原料
今年4月,
大石街每天收運處理餐廚垃圾約4、5噸,
目前每天平均增長至30.74噸,
收運處理量增長明顯,
大石街是如何做到的?
自去年9月,大石街召開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大會以來,大石街周密部署、科學規劃,從體制機制、基礎設施、全程監督、宣傳引導等方面發力,有效提升了全街垃圾分類工作水平。切實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抓中間、促兩端」工作實施方案,不僅狠抓中間收運環節,做好後端餐廚垃圾處理,在前端垃圾分類也摸索出不少有效可複製的經驗方法。
從開始撤桶、讓居民自己拎下樓、學著去分類、到正確分好類......做好每一步並不容易。大石街從實踐中摸索出「定人定崗」的方法,將每一個投放點的站桶員固定下來,這樣站桶員和業主互相認識,也好針對性進行督導。剛開始,大石街邀請大石街志願者聯合會的志願者協助社區站桶,如今將「定人定崗」常態化,要求小區物業在開展專人培訓後,固定站桶人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如今大石居民逐漸養成在家分好類的習慣,源頭分類效果明顯。(定人定崗案例詳情點擊☞【這裡】)
垃圾分類基礎設施配備是工作開展的基礎和關鍵,據悉,大石街投入300萬元在20個村、社區安裝垃圾分類宣傳欄、指示牌、雨棚、洗手盆等設施。全街40個物業小區,已完成120個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完成率100%;完成113個監控攝像頭安裝,完成率達97%。
▲定人定崗站桶
▲垃圾分類投放點建設
對不認真落實垃圾分類工作的單位或個人,今年以來大石街持續開出罰單。大石街垃圾分類辦、城管執法隊、環衛處三個部門緊密配合,協同作戰,重點對轄區內餐飲店、集貿市場、超市等進行聯合行動,對不配合垃圾分類、餐廚垃圾收運以及偷倒垃圾行為進行處罰,甚至藉助監控錄像對亂丟垃圾者進行取證處罰。
據統計,2020年1月1日至11月11日,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執法檢查746次,檢查垃圾分類小區及強制分類單位513間次,發出《責令限期改正通知》108宗,作出行政處罰21宗,個人處罰81宗。
▲藉助監控取證
▲對不認真落實的個人、單位開罰單
大石街黨工委和街道辦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工作,制定了相關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宣傳督導考核、分類綜合執法、廚餘垃圾運輸3個工作組,明確各組責任分工,壓實工作責任,而且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各組匯報上周工作情況。
大石街還構建「街道、社區、物管、站桶守點」四級工作責任體系,街分管領導每周夜間督導檢查、分類辦檢查組隨機抽查、督導考核組定期考核的巡查機制。建立6個社區微信工作群,社區人員分片包幹,社區書記帶頭督導,要求每個物管小區通過微信工作群,每天上傳小區站桶守點人員工作照片,層層壓實責任,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每周一次聯席會議制度
▲街領導夜間帶隊督導檢查
除此之外,大石街加強宣傳引導力度,開展專業培訓,不斷提高群眾垃圾分類意識。
▲加大宣傳
▲開展培訓指導
垃圾分一分,
環境美十分,
希望大家繼續保持下去,
為美麗大石出一份力~
圖片由通訊員何健儀、張日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