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年12月02日 10:27 來源:中新網湖北
發展產業,是真脫貧、脫真貧的「金鑰匙」。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長陽一心一意牽緊產業扶貧「牛鼻子」,鎖定「穩菜擴茶興果藥、穩豬擴羊興魚禽、穩農強企興商旅」的產業發展線路圖,不斷織牢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組織互助、種植大戶幫帶、實用技術服務、項目資金統籌「五張網」,把3430平方公裡的綠水青山變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秋末冬初,記者來到長陽,實地探訪產業扶貧成色。
特色產業覆蓋154個村
11月16日,龍舟坪鎮兩河口村,300畝「宜昌宜紅」高標準茶葉示範基地青翠欲滴,看著2018年新發展的茶園,湖北龍行清江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東亞說,茶葉基地覆蓋130個農戶,過去種包穀紅苕,收益寥寥,如今調結構種茶葉,明春就有收益,畝產值保底2000元,兩年後能達到6000元。
出生在該村的胡東亞,為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響應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的號召,把這些年在外打拼掙的錢全部用在發展茶產業上。目前,他的公司已扶持127個貧困戶新建了自己的茶園,輻射帶動3000多個農戶從事茶產業,其中有300多個貧困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長陽堅持「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發展茶產業,同時高頻率推動茶旅深度融合,「一杯茶」成為興縣富民的「綠引擎」。10月20日至21日,鄂茶疫後重振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茶業百強縣」長陽舉行,200餘名省內外茶界大咖為長陽茶產業打出了高分。
「十三五」以來,全縣茶園面積達到15.5萬畝,茶葉加工企業發展到165家,年產茶葉7000多噸,創產值6.8億元,帶動3.5萬農戶增收致富。其中,茶葉出口量、出口額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三甲。
走特色路,靠綠色富。2014年、2015年、2016年,連續三年累計投入4782萬元,以培育專業村和精品示範園為主攻點,全力實施產業發展「五個一」工程,新增茶葉、魔芋、木瓜、梔果等特色農業基地16萬畝。2017年以後,對39個重點貧困村和14個深度貧困村的「滴灌」加力,同時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產業到戶,3年來產業扶持到戶共獎補7268多萬元。
「栽下搖錢樹,致富貧困戶」。從2018年開始,長陽組織黨員幹部接力開展植綠扶貧活動,每年為貧困村義務定植連片經濟林木百萬株以上。
長陽素有「華中藥材寶庫」美譽,中藥材產業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硬角」。短短幾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專業合作社發展到70家,去年帶動5896個貧困戶發展中藥材10600畝,戶均增收5000元。璞嶺村貧困戶雷元煥去年試種5畝獨活、天麻收入過5萬元,今年種植規模翻了一番。
放眼長陽特色產業「版圖」,高山蔬菜藥材、中山茶葉、低山柑橘「主唱」,中蜂、魔芋、核桃等「合唱」,全縣特色農業基地穩定在100萬畝以上,如今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門路。
市場主體帶貧率超八成
投資30萬元在柳松坪村流轉200畝土地建立「扶貧車間」,180人「家門口」再就業;實行「保底價+市場價」雙軌收購模式,2019年收購貧困戶各類蔬菜近1000萬斤;每年安置就業人員500多人次,僅2019年就支付勞務工資1480多萬元……
基建、種植、收購、加工、銷售,扛著「湖北省扶貧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長陽大清江經濟技術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土地租賃+返聘務工」、「公司+基地+貧困戶」、「訂單農業+保價收購」等模式,「一條龍式」地實施「造血扶貧」。截至目前,已直接帶動480戶發展蔬菜產業,其中貧困戶190戶。
「在這裡幹不比外出打工差,今年剛買了貨車跟著基地跑運輸。」黍子嶺村貧困戶聞愛華樂呵呵地說,因家有老小要照顧,夫婦倆只能留守,便將自家15畝土地流轉給了大清江公司,如今他跑運輸、妻子在基地務工,年收入穩定在5萬元以上。
在高家堰鎮流溪村,長陽豐之源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興國2016年摸索實施租金、股金、獎金、酬金、薪金的「五金」產業扶貧模式,合作社已從初期帶動10戶貧困戶發展到如今帶動107戶貧困戶。村黨支部書記任雲木說,村裡已有4家合作社,成為90%以上貧困戶的「靠山」。
「一畝魔芋十畝糧,十畝魔芋一棟房」。目前,長陽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已達到1737家,居全市榜首、全省前列,39個重點貧困村合作社建設實現全覆蓋,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32家。截至7月底,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6.87萬畝,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11.59%,其中規模經營總面積3.7萬畝。全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貧就業2974人,通過流轉土地、入股分紅、廠地務工等方式帶貧25303戶,約佔全縣貧困戶總數的83%。
農旅融合拉長產業「金項鍊」
十一假期,武漢周偉一家4口自駕來到長陽火燒坪鄉,住民宿、遊高山、看雲海。
火燒坪鄉因盛產反季節高山蔬菜聞名荊楚,近年來大力退耕還林,轉型發展民宿、農家樂和高山旅遊。目前,全鄉旅遊民宿已達15家,帶動貧困戶50多戶,戶平增收2000元以上。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民宿+」把田園農景變成旅遊風景,全縣計劃3年內發展民宿1000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旅遊+就業」脫貧一批,「旅遊+創業」致富一批,「旅遊+農業」帶動一批,「旅遊+搬遷」安置一批,長陽舉全縣之力推進旅遊扶貧。目前已建成鄉村旅遊示範點40多個、農家樂800餘家,帶動就業8萬餘人。清江盆景園、木瓜花都、清江椪柑觀光園等農業觀光點20多個,清江畫廊、清江方山等核心景區為規劃範圍內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提升貢獻率達到60%以上。
龍舟坪鎮鄭家榜村幾年前還戴著「窮帽子」,如今村在景中、人在畫裡,一躍成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國鄉村旅遊模範村。
2014年清江方山景區項目籤約落戶村域,2015年《沿頭溪小流域旅遊扶貧發展規劃(2015-2030)》出爐,位於沿頭溪流域最上遊的鄭家榜村「把景村共建「一盤棋」下活了。成立村級控股70%、群眾入股30%的龍興旅遊服務公司,連續5年和清江方山景區舉辦「萬人年豬宴」,農家樂迅速發展到57家……村黨支部書記鄭曉琴介紹,全村近80人在景區上班,其中貧困戶60餘人,每年僅承辦「年豬宴」一項,直接帶動戶均增收過萬元。
山水綠,萬家富。從「旅遊+」到「+旅遊」,產業融合一路高歌猛進,生態文化旅遊正悄然成為長陽的「金飯碗」。
(編輯:丁喆)
關鍵詞: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