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
此節出自東漢大文學家蔡邕所賦的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因其遠離故土,思念家鄉所作。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並不是真的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魚形的木板一底一蓋拼起來的鯉魚,書信就夾在中間,即裝信的函匣,也就現在說的信封。「呼兒烹鯉魚」即打開木函閱讀,「中有尺素書」即打開後看到用素帛寫的書信。這種鯉魚形信封沿襲很久,一直到唐代還有仿製。
中國古代又把雙鯉"、「鯉素"等作為書信的代名詞。
《 秋浦寄內》(時寓宋州) 李白
我今尋陽去,辭家千裡餘。
結荷倦水宿,卻寄大雷書。
雖不同辛苦,愴離各自居。
我自入秋浦,三年北信疏。
紅顏愁落盡,白髮不能除。
有客自梁苑,手攜五色魚。
開魚得錦字, 歸問我何如?
江山雖道阻,意合不為殊。
詩中寫到李白收到宗夫人的來信,「手攜五色魚」、「開魚得錦字」就是魚形信封的寫照。這裡的信封可能是仿製的魚形木函,但是島主認為此時的信封多為折成魚形的紙質信封。自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伴隨造紙技術的進步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紙作為書信的主要材質。
《結素魚貽友人》 唐 李冶(女)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
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
這裡的「雙鯉魚」就像現在的摺紙一樣,是這位浪漫的女道士李冶將潔白的信紙折成一對鯉魚形狀。可是你怎麼知道我的心裡話呢?打開信紙看一看,你就知道了。大膽求愛的李冶又有著世俗女子的小心思,將信折成雙魚形狀,直白地表達了她想與她的「友人」結為夫妻,就像成雙的鯉魚一樣。
南宋的李清照在《一剪梅.紅藕香殘玉潭秋》中寫到「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陸遊也在《釵頭鳳.紅酥手》裡說「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這裡的錦書都是甜蜜的情書。這時候詩人們都在用什麼寫信呢?紙,這是個肯定的回答!那麼信封肯定也不是魚形的了,要不然「矯情」的李易安怎麼不寫「雲中誰送雙鯉魚」?呵呵,這可能是島主的臆想了。如有不妥,請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