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每晚7點至9點之間觀察1次月亮,把看到的月亮形狀畫下來,堅持28天。」今年暑期,上海一所小學留的作業引起了熱議。這道看似簡單又有趣的「觀月題」甚至讓天文專家直撓頭。離開學不到10天,近期人民網記者在天津、江蘇、山東、甘肅等地進行採訪,看看這個暑期,孩子們完成了哪些特別的暑假作業。
作業太「高端」 難倒的不是孩子是家長
眼看就要進入開學季,作為學生家長的李女士終於可以稍微鬆一口氣了。她告訴記者,正在濟南某小學讀二年級的女兒,整個假期裡的作業,著實讓她和丈夫忙了一陣子。
「連續兩周去書店閱讀書籍,並寫出讀書收穫,要求圖文並茂;照看一隻小動物並用視頻記錄下和小動物互動的溫馨畫面;選擇5個不同景色的地點旅遊,拍攝有特色的景物並製作成PPT……」說起孩子的暑假作業,李女士很無奈:「女兒今年才8歲,很多事情還不能獨立完成,我和丈夫平常工作忙,沒有時間帶著她去書店或者出去旅遊,這樣的事情自然就落到了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肩上。」
像李女士這樣全家「出動」幫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並不少見,在記者採訪過程中,不少家長表示,曾經直接替孩子代勞過難度係數很高的家庭作業,包括完成一項小發明、設計班徽、製作樂器、改編小劇本等。有的家長乾脆直接動手幫孩子「寫」作業,為了幫孩子列印作業,有的家長甚至特意購置了一臺印表機。
有家長質疑,教育之本重在讓孩子享受學習的過程並獨立完成作業,現在不少作業明著是布置給學生,實際上等於布置給了家長。為中小學生減負的呼聲由來已久,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暑期負擔不但沒減少多少,家長以及家庭反而跟著增「負」不少。
多種教學豐富暑期生活 素質教育效果好
記者從濟南市教育局了解到,2015年12月,濟南市曾專門出臺《濟南市教育局關於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記憶規律和學科特點布置作業,減少機械重複性作業,增加動腦、動手和閱讀性作業,在切實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實效。
為了推進暑期素質教育,濟南市教育局做了多種嘗試,其中「親子式」閱讀和「體驗式」教學被多所學校採用並取得了良好成效。
劉先生的孩子正在度過小學的第一個暑假,「親子閱讀」成了這個假期裡最重要的一項作業。「現在親子閱讀是暑期作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親子閱讀,也讓孩子在平時講話和理解能力上,有了明顯的提高。」劉先生認為,家長陪孩子多玩多讀,是提高孩子知識的一種有效方式。「家長與孩子之間能簡歷很好的溝通與交流,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同樣是一年級學生,「做一天文明交通勸導員」是濟南市歷下實驗小學為孩子們準備的一項特別的暑期體驗作業。孩子們在高峰期走上街頭,協助交警指揮交通,他們一邊向車輛行人宣傳「文明禮讓」的交通法規,一邊幫助交警維護交通秩序,成為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山東濟南,一群一年級學生走上街頭,協助交警高峰期指揮交通。「做一天文明交通勸導員」,是他們今年暑假需要完成的一項社會實踐作業。
8月初,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17年中小學生暑期有關工作的通知》,強調要減輕學生過重暑假學業負擔。要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走進大自然,開展觀察性、探究性學習。近年來,為了減輕學生假期學業負擔,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各地教育部門做了不少嘗試。
「多彩陶藝之旅」、「神秘瑜伽之旅」、「職業體驗之旅」、「精彩文體之旅」、「魔幻海洋之旅」……在甘肅省蘭州市,百餘名小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共同參加「假期奇妙之旅」開啟快樂暑假模式。據記者了解,除了參與集體體驗性活動以外,很多學校還根據小學生特點,安排布置特殊的假期作業,例如每天跳繩100個、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一幅畫、製作一個有意義的手工作品等等,替代繁重的課業。
蘭州小學生在進行「職業體驗之旅」。裴強 攝
「我們小時候作業基本就是語文、數學兩本,之後上了初中高中又多了物理、化學、英語等等。」
在天津,一名「80後」父親抱著閨女對記者感慨,回想自己小時候,暑假作業基本都是開學前突擊完成,寫完幾本練習冊就大功告成。「現在孩子暑期有觀察一片葉子、和父母去趟博物館這類觀察性學習的作業,雖然麻煩點兒,但比我們那會兒有意思多了。」
暑假不在長,有益則行,作業不在多,有趣則靈。在看到文章開頭提到的「觀月題」時,有天文專家認為,科學探究重要的不在於結果而是觀察的過程,從而引導孩子掌握實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在完成「觀月題」的過程中,鼓勵孩子觀察周邊變化、激發探究興趣,遠比月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
人民網評「女大學生昆明被打」:雲南旅遊需要給一個交代
憤怒!慰安婦紀錄片《二十二》被截圖製作表情包
錢交了,人跑了!家長最擔心的一幕在北京發生了…
(摘自人民網-網連中國,記者:高媛、牟健)
主 編丨楊鴻光 編 輯丨張素玲